研究報告
首頁 > 研究報告 > 研究報告摘要

水深量測技術發展與施測規範之研究

 水深量測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探測得航道深淺資料,以排除航行障礙,並繪製海圖(Nautical Chart)確保船隻航行安全。隨著人口增加,陸地資源的逐漸枯竭,向海洋爭取更大的資源及生活空間,已是下世紀首要課題。因此,隨著人類在海上活動的增加,無論在近岸或離岸的海洋工程中,舉凡港灣、碼頭的設計施工、海底管線、電纜佈置所需的海底地形圖(Bathymetric Map)或是航路規劃、沿岸及大陸棚海底地形調查等,皆需詳盡的水深資料以為依據,另外在國防上為屏障海域所需的水深資料,更是不可或缺。

 隨著工商業的發達以及科技的進步,水深量測的功用已從單純的航道測深、港埠設施擴充,擴展到海域資源探勘、海下電纜佈設以及填海造地等領域。由於上述設施要求的精度愈來愈高,量測的設備和方法也因此日新月異。如今水深量測已成為一門非常專業的整合性技術,它包含的項目大致有基準點量測、岸線量測、海上定位、水深量測、潮汐觀測、海底地質調查等,而使用的儀器也由傳統的直接量測,進步到音響量測、衛星遙測和空載脈衝雷射探測等。

 在國外如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先進國家都有專貴單位來執行提供與全國資料有關之量測及發展相關技術,反觀國內除了軍方有實際的能力從事水深量測並製作航行用海圖外,其他從事有關此一方面研究的只有少數學術單位,而民間從事水深量測之能量與技術水準有限。因此國內目前水深量測品質的好壞與技術的成熟度均無法與先進國家比擬。而且國外完整的技術規範與技術人員証照制度在國內亦付諸闕如。

民國八十四年六月二十日至二十一日,交通部主辦「海域防災與航行安全研討會」,近百位與會學者專家之會議結論建議交通部「積極推動與海域工程有關技術規範之訂定,並應優先完成海洋地形測量技術與規範,包括建立海測作業之進行步驟、方法及認可之儀器,以提供國內相關海下工程與海測罩位及業主共同遵循參考使用,而其中水深量測技術即為最重要者。

 交通部乃委託中華民國海下技術協會執行本專案研究計畫,自民國八十五年元月十一日起迄六月三十日止,以不到半年時間,藉整合產、學、研界與政府相關執行機構專家學者之力量及相關罩位以人力及物力資源之協助,通力合作完成此項實用性之技術研究;期間並獲得海下技術協會在日本的榮譽會員:沖電氣株式會社水中聲學量測技術開發部長清水良次先生之大力協助,邀請日本水深量測國家技術士澤木一成先生雨木內久明先生等來台,於五月十四自至五月十六日在高雄港務局全力支持下,進行「先進水深量測技術示範試驗與研討會」,獲與會單位專家學者之熱烈參與及討論共識,誠為國內首創之舉。

 本研究報告即針對國內外水深量測技術之發展現況、問題分析及技術規範之研擬與相關輔助措施等做一有系統之論述,並以先進水深量測技術示範試驗之成果與檢討,對國內未來要建立水深量測技術標準、作業步驟、專業人員培訓及銜接海圖製作之相關技術規範等,提供一完整之分析建議,期待未來主管機構審度修定後據以推動實施相關方案,使得各政府單位及民間業者有所遵行,進而提升水深量測之技術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