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998)是國際海洋年,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中華衛星一號」即將於明年(1999)元月昇空,其中一重要的感測器就是用來觀測海洋水色的海洋水色儀(OCI)。值此之際推出海洋遙測與監測專輯特別有意義。
本專輯的第一篇文章「衛星海洋遙測」對衛星海洋遙測作一通盤性的介紹。除了介紹最常用於量測海洋之水色、溫度、風、波浪及水位等的方法,並以台灣附近海域及南海為例介紹其應用。
不同於「衛星海洋遙測」以主動式散射計推動風速,劉振榮教授的「利用SSM/I資料估算近海面風速」敘述如何用被動式散射儀SSM/I的資料來推算海面風速。「衛星海洋遙測」一文中,以NOAA繞極衛星之紅外線感測器來推算海溫,是最常用於推算海面水溫的衛星感測器。劉振榮教授等的「應用GMS-5與SSM/I資料反演海溫及其在梅雨期豪雨個案之初步分析」,則另闢蹊徑敘述如何用同步衛星(GMS-5)的紅外線感測器及被動式散射儀(SSM/I)來推算海面溫度。
使我們了解同樣以衛星遙測來求海面風速及海面溫度,可以使用不同的感測器及方法。事實上使用不同的感測器及其方法都有其優缺點及極限,若能截長補短合併使用,當能在時間、空間、解析度及精度等方面獲得最佳的效果。
衛星遙測不但可以用於監測溫度、風、水位等海面的特性,在海水清澈的地區,可見光可穿透海水至某一深度,故可藉由海水的顏色來推算海洋的深度。然而可見光穿透海水的深度有限,在較深的水域或海水混濁的地區,就無法
由水色來推算水深。本專輯有兩篇專文無懼於海水是否混濁,用間接的方法推算海底深度。呂黎光博士的「波譜水深法應用於近岸水深遙測分析」是利用波浪由深水進入淺水時波向改變及波長變短特性,由衛星影像上擷取的波浪資料來推算水深。
海底山脈或海溝等海底地形所造成之重力異常會影響海面之高度。黃金維教授之「以衛星測高及船資料推求南海水深模式」則是利用衛星上精度極高之高度計所量得之水面高度異常來推算水深。此方法配合船測資料,所推算之水深更加可靠。南海區域廣大,有船測水深的地區並不多,要了解該地區地質構造之變遷,其海底地形特徵是一大線索。作者利用高度計及船測資料獲得較細緻的南海海底地形,其中所發現的許多地形特徵,對於研究南海地質構造的演變非常有價值。
在海面下光波及無線電波能發揮的空間有限,水下是聲波遙測施展的領域。李明安教授等的「聲光遙測技術在漁業之應用-以鯖鰺漁業為例」則結合衛星遙測所獲得的海面溫度及研究船上的聲探系統來分析臺灣東北部水團變動特性。加上標本船漁獲試驗,來探討漁場形成的機制,是結合海上、海下遙測用於漁業的絕佳範例。
希望由於本專輯之推出,能使增進讀者對海洋遙測的興趣,並希望海洋遙測技術能廣為各界所運用,增進國人的福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