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季刊
首頁 >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 > 八十六年度第六卷第一期
目  錄 封面
近岸測深技術之探討及其發展現況
濱海工業區之開發及未來展望
訪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李副主任委員建中-談提升國內公共工程品質的對策與方向
創深海潛航紀錄美國的企圖心
潮汐預報作業與基準面探討
由資料浮標的發展趨勢談我國的技術現況
海底管線管厚及加重設計的研討
簡介多波束測深儀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八十六年度第七卷第一期封面

近岸測深技術之探討及其發展現況
(第六卷第一期-會議資訊)
摘要

 大部分的近岸工程,如港灣工程、放流管敷設工程等,都須精確的地形圖為設計、施工的準測。然而,近岸區的地形調查,其中包括沿海淺水域、潮間帶,甚至到沙灘岸區的測量工作,因近岸來測量儀器及方法的快速發展,造成技術上之斷層現象,甚至停滯不前。雖然部分原因來自科技電腦化之進步而造成高準的海上測量人員人才不足外,最主要是由於測量人員大都缺乏海上工作經驗以及陸地和海域測量方式或觀念上之不同所引起的;政府和學術機關似乎又缺少一系列的海底地形測量訓練課程去輔導,甚至培養一些觀念正確,有技術之水底地形測量技師。

 於是,筆者希望利用此一報告,說明現今沿岸海域地形測量作業的問題及其發展之觀念,進一步讓讀者了解淺海測深技術施做的依歸及瓶頸。

作者:宋國士/台大海研所 教授
   邱協棟/國科會貴儀中心 技術員

濱海工業區之開發及未來展望
(第六卷第一期-會議資訊)
摘要

  我國工業區發展從民國49年之六堵工業區開始,陸續開發完成了80處工業區,共約12,700公頃,工業區之區位也由都市地區及其周邊之農地,漸漸轉移至河川旁之邊際土地,及海岸邊之土地。且隨著能源基地之開發,工業區亦漸漸朝向海邊,第一次石油危機後,為籌設我國重化石油基地,乃有開發彰化濱海工業區之議,旋因經濟景氣問題而於民國70年暫緩開發,民國79年復再研議基礎工業基地之設置,乃有雲林離島式基礎工業區之興起。此外,隨著經濟之發展,台灣地區民眾環保意識提昇,對高污染性產業排斥,加以土地價格高昂等因素,近年來工業區發展已偏重濱海工業區之開發,利用填海造地方式或利用濱海之邊際土地,開拓新的工業發展領域。

  本文將探討我國濱海工業區之開發沿革、規劃特性、產業特性、法令限制等,並對開發所可能面臨之課題提出討論,以提昇我國濱海工業區開發之品質,本文最後亦將提出濱海工業區開發之未來展望,供各界參考。


作者:張 璠/ 經部部工業局第五組副組長
   龔誠山/中興工程顧問公司雲林離島工業區計畫經理

   朱琦文/中興工程顧問公司雲林離島工業區計畫規劃師


訪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李副主任委員建中-談提升國內公共工程品質的對策與方向
(第六卷第一期-專訪)
摘要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去年七月從公共建設督導會報改制,到今天才半年餘,為導正當前國內公共工程的弊端,許多新的制度正在建立,新的工作正在推動,整個委員會上上下下都顯得朝氣蓬勃、非常忙碌,筆者利用週末,訪問了兩位副主任委員之一的李建中博士。

 李副主任委員,中等身材,他溫文儒雅,很有學者風範,是一位極富現代感的管理者和領導者。

 李副主任委員,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獲得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土木工程碩士及博士學位。

 在教學經歷方面,李副主任委員留學美國畢業初期,曾在美國密西根州立韋恩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擔任助教,次年8月回國,任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七十三年八月升任教授迄今。

作者:許盛隆/榮民工程公司行政處副處長   


訪再創深海潛航紀錄美國的企圖心
(第六卷第一期-報導)
摘要

  西元一九六0年一月二十三日,美國海軍的小型深海潛水艇Trieste I,在西太平洋靠近關島的馬里亞納海溝海域中,潛航至一萬一千公尺。雖然它在每平方英吋一萬六千磅的高壓下,只不過停留了二十分鐘左右。但這項深海潛航紀錄卻傲視往後四十多年,至今沒有任何人也沒有任何器械,能再潛航至如此的深度。事實上,自Trieste與法國的Archimede 潛水艇相繼在六o年代初期退休後,就沒有任何超過六千公尺深度的紀錄了。儘管超過六千公尺水深的海域約只佔了全部的百分之二,其面積大概等於西歐大陸的大小。但這塊充滿許多未知與蘊藏地球本身秘密解答的海域,卻散發出了無比的吸引力,向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的高科技文明簽下了挑戰書。在日本傾政府之力,動用巨額經費發展出深海號(Shinkai)與海溝號(Kaiko)潛航器,表現出再創深海潛航紀錄野心的同時。一向自喻為世界霸主的美國會乾坐西半球,只扮演旁觀者的角色嗎?而在美國政府並不大力支持的情況下,美國人的企圖心將何去何從呢?


作者:程啟正/國立中山大學機械研究所 


潮汐預報作業與基準面探討
(第六卷第一期-技術研究)
摘要

 影響海洋的力量再沒有像潮汐這樣劇烈的了。人類尚沒有發明任何東西,足以控制這個水流漲落的自然韻律。

 台灣四面環海,在海邊每天均可看見海面升降的現象,稱之為潮汐。表面上看潮汐似乎與航海事業關係最密切,其實在國防工程、港灣海岸工程、海埔地開發、海洋科學研究, 漁業捕撈、登陸作戰、運補作業、海道測量工程,乃至觀光旅遊均有其重要性。


作者:黃明哲/海洋測量局測量官
   吳祥雲/海洋測量局電算組組長


由資料浮標的發展趨勢談我國的技術現況
(第六卷第一期-技術研究)
摘要

 資料浮標的研發, 在我國處於剛推動階段,雖然已有些初步的成果,但與國外商業化浮標仍有段差距。本文將介紹目前國外資料浮標的發展方向,並回顧國內在浮標技術研發所作過的努力,同時也探討在浮標技術發展過程中,遭遇的一些問題。

關鍵字:資料浮標、價值工程、環境觀測


作者:陳嘉元/工研院能資所 研究員

   連永順/工研院能資所 海洋資源室主任

   徐仕昇/工研院能資所 副研究員


海底管線管厚加重設計的研討
(第六卷第一期-技術研究)
摘要

  海域海底管線通常是石油公司運送油及天然氣而建造。自六十年代墨西哥灣發現油田,並敷設海底管線運送油及天然氣至陸上,至今已有二十餘年經驗,業者不斷改進施工能力,敷設海底管線的管徑增大、水深也更深。各協會(DNV,API)這幾年亦增修了設計準則,部份條文于以公式化,特別在管厚及加重設計,可以明確遵循。台灣已有十條以上海底油氣管線在使用,目前亦有數條在施工或規劃中,海底管線的工程近十年來,將成為海域工程主要工作。國內業者承包海底管線工程,在能力上應盡速提昇,以爭取承包工作。本文就「海底管線管厚及加重設計」加以研討。


作者 :黃崇友/中油公司海探處工程組副組長

簡介多波束測深儀
(第六卷第一期-新知)
摘要

  傳統取得海底地形的方式是經由裝在船上的測深儀,航行於預定的測線上。從水文測量學者的觀點來看,所測得的資料欠缺測線間的水深資料。但是在不需要取得詳細的海床地形狀況下,仍被使用此類儀器來測深。

 不論如何,單波束(Singal Beam)測深儀已面臨具有繪製各種海底地形圖功能多波束測深儀的挑戰。新式的測深 儀其聲波不但能完全涵蓋預測區域之海底,更提高資料的精確度。經過許多實例證明除了上述優點外,同時具有節省費用與提高工作效率的優點。到目前為止,多波束測深儀已廣泛地應用於海洋工程界,學術界,海域石油界。近年來,港灣工程及航道測繪已開始引進此類儀器。


作者:童乃儉/申耀企業公司 總經理

 

若欲索取詳細資料請參閱出版物訂購單或來電洽購,季刊每本售價新台幣200元
  連絡電話:02-87716708 黃郁媚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