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專輯「海洋生態保育」專題中,共收錄之7篇相關論文及2篇技術報導。第1篇文章由楊淞宏、謝炎恭、陳平、余進利、康兆凱等撰寫「建立底棲生物整合指標評估國內離岸風力發電場海域底棲生物環境變遷之研究」,主要為調查及評估風場對當地海域環境及底棲生態造成之影響;第2篇文章由吳姵萱、謝炎恭、周瑋珊、陳平、余進利、康兆凱等撰寫「透過豐年蝦無節幼蟲生物急毒性試驗方法研析離岸風力發電場域海水鋁離子之生物安全性」,主要為研究及評估海水鋁離子對海洋生物之影響;第3篇文章由楊瑋誠、吳佩穎、何昀、江國辰、周蓮香等撰寫「臺灣近海白海豚傷疤研究:
2013-2014」,主要為研究臺灣西岸白海豚受到人類活動如誤捕、漁網纏繞或船隻撞擊的影響所造成之威脅及傷害;第4篇文章由謝孟容、江國辰、楊瑋誠等撰寫「鯨豚弓蟲感染檢驗之回顧與展望」,主要為研究鯨豚的弓蟲感染症檢測方法及應用可幫助評估海洋生態系統健康及作為陸地汙染海洋的指標;第5篇文章由邵廣昭、邵奕達撰寫「離岸風力發電對魚類及漁業的影響評估」,主要針對風機建設對海洋生物及漁業造成影響提出十項問題加以說明;第6篇文章由簡連貴、廖嘉宏、鍾承憲撰寫「浮式風電開發關鍵海洋生態議題探討」,主要針對浮式風電與固定式風電之差異比較,探討兩者基礎形式開發對於海洋生態之影響,並提出浮式風電關鍵海洋生態議題與相應減緩策略;第7篇文章由林圻鴻、黃榮富撰寫「海洋哺乳動物觀點談海洋生態保育」,主要說明近年政府單位透過監測研究、健康棲地管理、保育政策之擬定及生物多樣性保育教育等方式以落實保護臺灣週遭鯨豚族群棲息的環境。
最後二篇為技術報導,由陳姿婷、林穎聰、蔡安益、許鶴瀚、龔國慶等撰寫「新海研2號發現北方三島海域淺海熱泉」,主要針對臺灣北部的北方三島(指彭佳嶼、花瓶嶼、棉花嶼)火山島海域進行熱液礦產資源的開發以及熱液生態系統的研究與應用;另外由邱瑞焜、張正杰撰寫「水下文化資產推廣教育回顧與展望」乙文,主要介紹國外機構推廣水下文化資產案例及國內水下文化資產教育之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