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季刊
首頁 >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 > 一一一年度第三十二卷第二期
『海洋生態保育』專輯
目  錄 封面
「海洋生態保育」專輯序言
建立底棲生物整合指標評估國內離岸風力發電場海域底棲生物環境變遷之研究
透過豐年蝦無節幼蟲生物急毒性試驗方法研析離岸風力發電場域海水鋁離子之生物安全性
臺灣近海白海豚傷疤研究:2013-2014
鯨豚弓蟲感染檢驗之回顧與展望
離岸風力發電對魚類及漁業的影響評估
浮式風電開發關鍵海洋生態議題探討
海洋哺乳動物觀點談海洋生態保育
新海研2號發現北方三島海域淺海熱泉
水下文化資產推廣教育回顧與展望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一一一年度第三十二卷第二期封面


「海洋生態保育」 專輯序言
(第三十二卷第二期-序言)
摘要

   在本專輯「海洋生態保育」專題中,共收錄之7篇相關論文及2篇技術報導。第1篇文章由楊淞宏、謝炎恭、陳平、余進利、康兆凱等撰寫「建立底棲生物整合指標評估國內離岸風力發電場海域底棲生物環境變遷之研究」,主要為調查及評估風場對當地海域環境及底棲生態造成之影響;第2篇文章由吳姵萱、謝炎恭、周瑋珊、陳平、余進利、康兆凱等撰寫「透過豐年蝦無節幼蟲生物急毒性試驗方法研析離岸風力發電場域海水鋁離子之生物安全性」,主要為研究及評估海水鋁離子對海洋生物之影響;第3篇文章由楊瑋誠、吳佩穎、何昀、江國辰、周蓮香等撰寫「臺灣近海白海豚傷疤研究: 2013-2014」,主要為研究臺灣西岸白海豚受到人類活動如誤捕、漁網纏繞或船隻撞擊的影響所造成之威脅及傷害;第4篇文章由謝孟容、江國辰、楊瑋誠等撰寫「鯨豚弓蟲感染檢驗之回顧與展望」,主要為研究鯨豚的弓蟲感染症檢測方法及應用可幫助評估海洋生態系統健康及作為陸地汙染海洋的指標;第5篇文章由邵廣昭、邵奕達撰寫「離岸風力發電對魚類及漁業的影響評估」,主要針對風機建設對海洋生物及漁業造成影響提出十項問題加以說明;第6篇文章由簡連貴、廖嘉宏、鍾承憲撰寫「浮式風電開發關鍵海洋生態議題探討」,主要針對浮式風電與固定式風電之差異比較,探討兩者基礎形式開發對於海洋生態之影響,並提出浮式風電關鍵海洋生態議題與相應減緩策略;第7篇文章由林圻鴻、黃榮富撰寫「海洋哺乳動物觀點談海洋生態保育」,主要說明近年政府單位透過監測研究、健康棲地管理、保育政策之擬定及生物多樣性保育教育等方式以落實保護臺灣週遭鯨豚族群棲息的環境。

文字方塊: 2
   最後二篇為技術報導,由陳姿婷、林穎聰、蔡安益、許鶴瀚、龔國慶等撰寫「新海研2號發現北方三島海域淺海熱泉」,主要針對臺灣北部的北方三島(指彭佳嶼、花瓶嶼、棉花嶼)火山島海域進行熱液礦產資源的開發以及熱液生態系統的研究與應用;另外由邱瑞焜、張正杰撰寫「水下文化資產推廣教育回顧與展望」乙文,主要介紹國外機構推廣水下文化資產案例及國內水下文化資產教育之發展歷程。

 

 

 

專輯主編:張至維/國家海洋研究院海洋生態及保育研究中心主任

       楊瑋誠/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教授

       簡連貴/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教授

       張順雄/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半導體工程系教授

 

建立底棲生物整合指標評估國內離岸風力發電場海域底棲生物環境變遷之研究
(第三十二卷第二期-海洋生態保育)
摘要

  目前國內積極發展離岸風力發電,而離岸風機之建構可能對鄰近海域生態及生物棲息環境造成變遷。為評估離岸風機營運階段對當地海域環境及底棲生態造成之影響,本研究於海洋竹南風場海域範圍設置3處監測測站與1處對照測站,分別於2021年4月與9月調查各測站,測量各測站之底質粒徑,並使用矩形採樣器調查水深約20公尺之底棲生物。調查結果與風場開發前及營運初期之調查資料進行整合分析,建立包含捕獲種類數、捕獲數量及生物歧異度(H')等評分項目,適用於本海域之底棲生物整合指標評分標準表,並透過此評分方式對風場建設前與風場營運階段的底棲生物棲地環境進行評比。根據結果顯示,在底棲生物捕獲種類數、捕獲數量及生物歧異度(H')方面普遍以風場營運階段表現較佳,風場海域週遭之底棲生物整合指標顯示目前在風場營運階段尚維持開發前水準,需長期調查以評估風場對當地海域環境及底棲生態造成之影響。

關鍵詞:離岸風力發電場、苗栗竹南海域、底棲生物生態、底棲生物整合指標

作者:楊淞宏/國立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謝炎恭/國家海洋研究院海洋生態及保育研究中心、

大仁科技大學環境與職業安全衛生系

     陳 平/國立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余進利/國立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康兆凱/國立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透過豐年蝦無節幼蟲生物急毒性試驗方法研析離岸風力發電場域海水鋁離子之生物安全性
(第三十二卷第二期-海洋生態保育)
摘要

  離岸風機基樁常需使用防蝕工法,微量鋁離子溶入海水,因此本研究試著評估海水鋁離子對海洋生物影響之研究。首先建立豐年蝦無節幼蟲急毒性測試方法,分別完成海水添加五種鋁化合物(Al(NO3)3·9H2O、Al2(SO4)3、AlCl2·6H2O、Al2O3、Al(OH)2)之急毒性測試。並實際採集苗栗竹南海域風場海水進行水質中鋁濃度與水質豐年蝦毒性測試。結果顯示,風場周邊水質鋁濃度與對照站相似。鋁化合物對豐年蝦無節幼蟲之LC50:硫酸鋁>氯化鋁>硝酸鋁。另外,氧化鋁與氫氧化鋁測試液經由ICP-OES進行分析,測值皆低於偵測極限。上述成果顯示鋁化合物測試液LC50濃度皆高於風場海水中之鋁濃度。以此驗證國內離岸風場防蝕釋鋁之濃度對海洋生物之影響風險較低。

關鍵詞:離岸風力發電場、豐年蝦(Artemiasalina)、毒性測試

 

 

 

作者:吳姵萱/國立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謝炎恭/國家海洋研究院海洋生態及保育研究中心、

大仁科技大學環境與職業安全衛生系

     周瑋珊/國立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陳 平/國立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余進利/國立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康兆凱/國立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臺灣近海白海豚傷疤研究:2013-2014

(第三十二卷第二期-海洋生態保育)
摘要
   臺灣西海岸棲息於離岸附近之淺水海域的鯨豚,特別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人為活動對於鯨豚的威脅,特別是鯨豚身上非致命性傷疤,雖然不一定會造成鯨豚直接的影響,但可能間接產生長遠地影響鯨豚之健康及族群數量過去,傷疤照片被應用於小型鯨類個體辨識,並進行族群及個體間之長期監測。本研究將2013至2014年臺灣西岸白海豚共135隻次、85,912張照片進行傷口辨識及分析。照片中包含2013年66隻成體加上7隻幼豚(24隻灰色少年、23隻青年白斑<50%、15隻壯年白斑>50%與4隻老年個體);2014年 60隻成體加上2隻幼豚(21隻灰色少年、21隻青年白斑<50%、15隻壯年白斑>50%與3隻老年個體)。於總隻次比率中,共有六種傷疤種類,其中異物纏繞傷佔87%,為所有傷疤中比率最高。白海豚傷疤研究應可用於野外個體遭遇事件之間接指標,如誤捕、漁網纏繞或船隻撞擊等人為活動造成鯨豚之威脅。

關鍵字:白海豚、傷疤、人類活動

 

 

作者:楊瑋誠/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

     吳佩穎/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

     何 昀/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江國辰/國家海洋研究院海洋生態及保育研究中心

     周蓮香/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鯨豚弓蟲感染檢驗之回顧與展望
(第三十二卷第二期-海洋生態保育)
摘要

   鯨豚身處高等消費者並與人類共享海洋環境與食物,可作為汙染累積的指標,因此也可當成公共衛生的海洋哨兵動物。針對海洋哨兵動物的寄生蟲檢測可幫助評估海洋生態系統健康。鯨豚的弓蟲感染症可視為陸地汙染海洋的指標。雖然鯨豚感染弓蟲的案例在一些國家曾有報導,但許多地區依然存在資訊上的缺乏。近年發展出的便攜式絕緣等溫聚合酶反應(iiPCR)有著檢驗快速、經濟、使用簡單、能於野外使用等優點,因此有助於快速檢驗擱淺鯨豚弓蟲感染症。此技術同時檢測弓蟲與鯨豚管家基因,可提升普查正確性並防止偽陰性。建議應持續開發新式檢測技術來增進哨兵動物之病原檢測用以制定海洋生態汙染管制措施。

關鍵字:弓蟲、鯨豚、一體健康

 

 

作者:謝孟容/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

   江國辰/國家海洋研究院海洋生態及保育研究中心

     楊瑋誠/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

 

 

離岸風力發電對魚類及漁業的影響評估
(第三十二卷第二期-海洋生態保育)
摘要

   離岸風力發電是國家既定之能源政策,目前政府正積極推動中。雖然部分風場的開發案已通過環評的審查,但在歷次審查會中,常會被問到風機建設應會對海洋生物及漁業造成影響。其中有些說法很有爭議,也容易被誤導,故實有釐清的必要。因此本文乃選擇其中十項略作說明,謹供大家參考及指正: (1)施工打樁及運轉的噪音會對魚類特別是石首魚造成影響;(2)海纜的電磁波會影響海洋生物;(3)設風機會加速引入外來入侵種;(4)建設這麼多風場會讓漁民沒辦法抓魚;(5)到風場內捕魚的外縣市的漁民也需要補償;(6)防淘刷的拋石及埋海纜會傷害底棲生物和底內生物;(7)人工魚礁的聚魚及培育資源效果反而會加速資源的枯竭;(8)設風機會使沙泥變成岩礁生態系;(9)設那麼多的風場應要評估累積的效應;(10)在監測和調查時應該要有衝擊區以及對照區的設置和比較。


 

 

作者:邵廣昭/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

     邵奕達/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

 

浮式風電開發關鍵海洋生態議題探討
(第三十二卷第二期-海洋生態保育)
摘要

  因應氣候變遷及能源轉型,世界各國紛紛積極發展再生能源以減少碳排放,其中離岸風電在諸多再生能源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固定式離岸風電受限於水深影響,於水深50公尺以上之大水深海域面臨較多挑戰,且近岸淺水海域多面臨與其他海洋使用者相互爭海,浮動式風電之發展勢在必行,浮式基礎將可設置於水深超過100公尺海域。自2017年世界首座浮式風場問世後,浮動式風電已從技術測試驗證逐漸邁向商業化發展,未來我國亦將引進浮式技術,鑒於我國開發固定式離岸風場所面臨海洋生態保育議題已有諸多減緩方案,針對浮式風場開發可能造成海洋生態之影響有探討之必要性,本研究將根據浮式風電與固定式風電之差異比較,探討兩者基礎形式開發對於海洋生態之影響,並提出浮式風電關鍵海洋生態議題與相應減緩策略。

關鍵字:離岸風電、浮動式風場、海洋生態、關鍵議題

 

 

 

作者:簡連貴/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

     廖嘉宏/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

     鍾承憲/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

↑回目錄

 

海洋哺乳動物觀點談海洋生態保育
(第三十二卷第二期-海洋生態保育)
摘要

  臺灣週遭擁有多樣化的海洋生態環境,周圍海域具有豐富的鯨豚資源。歷年藉由海上目擊、擱淺和漁業混獲標本共紀錄近32種鯨豚,接近世界鯨豚種類的三分之一,在種類多樣性或豐度上,堪稱鯨豚分布重要地區。彙整1995年至2022年6月鯨豚擱淺資料庫結果顯示,桃園至臺南海域累計擱淺25種的鯨豚,擱淺類群主要為海豚科、小抹香鯨科及鼠海豚科;其中,分布在台灣西部海域的中華白海豚更於2017年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公告為為特有亞種-臺灣駝海豚(Sousa chinensistaiwanensis),並列為極危等級,突顯台灣周遭海域鯨豚資源的重要性。近年來隨著政府推動離岸風電場的綠色能源政策,開始逐步探索及記錄臺灣海峽的鯨豚種類。為保護野生動物及其棲息環境,各縣市政府公告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中與海域相關的有10處,以中華白海豚保護區涵蓋範圍最廣,由北至南有苗栗、臺中、彰化、雲林四縣市。而為能保育臺灣週遭棲息的鯨豚族群,政府單位應透過監測研究、健康棲地管理、保育政策之擬定及生物多樣性保育教育等方式落實保護鯨豚棲息環境之目標。

關鍵字:海洋生態保育、臺灣、海洋哺乳動物

 

 

 

作者:林圻鴻/中華鯨豚協會理事

     黃榮富/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所特聘教授

↑回目錄

 

新海研2號發現北方三島海域淺海熱泉
(第三十二卷第二期-海洋及水下技術報導)
摘要

  淺海熱泉的發現有助於熱液礦產資源的開發以及熱液生態系統的研究與應用。本研究透過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國立臺灣大學與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中心於2020年10月份的國際合作,首度利用臺灣新一代的海洋研究船-新海研2號上配備之全球最先進的多音束聲納測深系統與底層剖面儀,針對臺灣北部的北方三島(指彭佳嶼、花瓶嶼、棉花嶼)火山島海域進行深入的調查。經由此次的調查,我們發現彭佳嶼南側與棉花嶼西南側具有崎嶇且特殊的火山海底形貌,例如環狀特徵、趾狀斷崖、直立壁,令人興奮的是,我們同時在其環狀特徵的海床位置(經度122°0.72’E;緯度25°25.82’N)上首度發現淺海熱泉的存在,在此淺海熱泉上偵測到流體逸散的冒氣柱可達50公尺高、30公尺寬。此成果展現出新研究船除了具有測繪海底形貌的量能,也能增強國內對於火山島周圍之海底特性的瞭解,對熱泉的分布以及周圍生態的環境狀態有相當的助益。

關鍵字:北方三島、淺海熱泉、新海研2號、多音束聲納、熱液礦床

 

 

 

 

作者:陳姿婷/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院

     林穎聰/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院

   蔡安益/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暨海洋中心

     許鶴瀚/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龔國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暨海洋中心

 

↑回目錄

 

水下文化資產推廣教育回顧與展望
(第三十二卷第二期-海洋及水下技術報導)
摘要

  水下文化資產是國家的文化財,可以讓我們了解過去人類的生活樣貌及歷史脈絡,具有非常珍貴的價值。但是目前水下文化資產在國內尚未成為顯學,急待民眾共同來瞭解,因此需要透過制式及非制式教育的推廣,來增進全民對於水下文化資產的認識。本文簡介目前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美國海洋及大氣總署、英國瑪麗·羅斯博物館與瑞典瓦薩博物館等國外機構的推廣案例,以及國內在12年國教中有關的水下文化資產課程內容的規劃及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等公立博物館的相關成果,並提出未來可行的相關建議,供各位先進參考。

關鍵詞:水下文化資產(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科普教育(popular education)、海洋博物館(marine museum)

 

 

 

作者:邱瑞焜/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張正杰/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回目錄

 

 

 

 

若欲索取詳細資料請參閱出版物訂購單或來電洽購,季刊每本售價新台幣200元
   連絡電話:02-87716708 黃郁媚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