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季刊
首頁 >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 > 一一一年度第三十二卷第一期
『水下文資與海域調查』專輯
目  錄 封面
「水下文資與海域調查」專輯序言
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對於水域調查相關之法規與政策說明
將軍一號水下文化資產探勘之回顧
台灣水域開發利用前水下文化資產調查之現狀及問題
水下文化資產資料庫與系統優化成果說明
離岸風電場址小型目標物調查
淡江大橋橋址下水域的文資調查
極淺水域水下文化資產調查方法初探─以河道地形為例
近灘水下文化資產調查─料羅港北碼頭區為例
水下文資監測之三維雷射建模技術分析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一一一年度第三十二卷第一期封面


「水下文資與海域調查」 專輯序言
(第三十二卷第一期-序言)
摘要

   「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於104年12月9日經總統公布施行,為我國水下文化資產保存、保護與管理立下重要之里程碑。有關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中,對於水域調查相關之法規,包括主管單位應進行「水下文化資產普查」、「水域開發利用水下文資調查」及「以水下文化資產為標的之研究」三部分。「水下文化資產普查」將依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五條辦理;「水域開發」則依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九條處理,並依「水下文化資產調查作業與儀器探測技術指引」施行;「以水下文化資產為標的之活動」,則依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三條第二款出於保存、保護、管理、研究或教育之目的,爰於第二十二條明定從事相關活動之資格與程序。

文字方塊: 2
   在本專輯「水下文資與海域調查」專題中,共收錄之10篇相關論文,包括有論文1由主管單位對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對於水域調查相關之法規與政策說明;論文2為回顧民國84年、85年、87年首次完全由國人獨自進行完成初勘、實勘及挖掘等三階段工作之大規模澎湖海域古沉船發掘計畫論文;論文3應水域開發所涉水下文化資產調查工作日益增多,觀察目前所完成之調查報告,在調查方法和技術上,仍存在需要改善之空間。因此提出水域開發所涉水下文化資產調查工作之現狀及問題;論文5以介紹文資局建立之水下文化資產調查、研究之資料庫完整保存個案資料與建置優化「水下文化資產資訊網」網站系統成果,目的將作為後續政策推動,並開放提供社會大眾認識水下文化資產;論文6將針對離岸風電場址小型目標物調查方法提出有效率之解析方法;論文7則以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通過前重大工程建設淡江大橋所進行橋址下水域的文資調查說明;論文8因水域環境限制在極淺水域水下儀器探測困難,提出新水下文化資產調查方法初探—以河道地形為例;論文9以同樣受限於水域環境對近灘水下文化資產調查提出新方法--料羅港北碼頭區為例;最後論文10為新技術分享,以介紹以高密度水下三維雷射技術掃描,記錄水下文化資產並由三維視覺化展示方式呈現,為未來水下文資監測與保存的重要的發展方向。出相關建議。

 

 

 

專輯主編:簡連貴/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教授

       羅聖宗/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資深研究員

 

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對於水域調查相關之法規與政策說明
(第三十二卷第一期-水下文資與海域調查)
摘要
  面對科技日新月異,儀器設備疊代更新,商業開發的逐漸頻繁,水下文化資產面臨著時刻遭受擾動或破壞的危機。為應對人類活動對水下文化資產所造成的破壞,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下簡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1年11月2日的第31屆大會正式通過「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透過明確規範保護水下文化資產之相關標準,更成為第一個保護水下文化資產的國際公約。

 

作者: 李昀蓁/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研究助理

 

將軍一號水下文化資產探勘之回顧
(第三十二卷第一期-水下文資與海域調查)
摘要

  澎湖之開發,早於台灣,遠溯至宋代已有漢人移殖澎湖之史實,為我漢民族開拓台灣之首站,且係大陸移民來台之跳板、海上之通道。而澎湖海域海況險惡,急流暗礁遍佈,輒有船難事故發生,自古以來沉沒此海域船隻頗眾。教育部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進行文物維護,並分於民國84年、85年、87年三次責委歷史博物館主持其事,成立專案小組,積極展開初勘、實勘及挖掘等三階段工作。水下文化資產探勘是考古學與水下技術應用的結合,水下技術已然成為海洋科學探測及發展之關鍵性技術,本文主要藉由我國史博館主持首次且完全由國人獨自進行完成之大規模海下考古發掘個案-澎湖海域古沉船發掘計畫的水下技術做一介紹回顧,以期作為國內水下文化資產技術發展之參考。

關鍵詞:水下文化資產探勘,水下技術,海洋考古

 

 

 

作者:簡連貴/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

   羅聖宗/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所

 

台灣水域開發利用前水下文化資產調查之現狀及問題

(第三十二卷第一期-水下文資與海域調查)
摘要
   近年來,台灣水域開發工作日見增多,雖然開發業者依《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及《水域開發利用前水下文化資產調查及處理辦法》之規定,委託專業廠商遵循《水下文化資產調查作業與儀器探測技術指引》之操作標準,進行開發水域之調查。但是,觀察目前所完成之諸多調查報告,在調查理念、方法和技術上,無可諱言,仍存在需要改善之空間。

 

作者:臧振華/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特聘研究講座及所長

水下文化資產資料庫與系統優化成果說明
(第三十二卷第一期-水下文資與海域調查)
摘要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自95年起至今,推動「臺灣附近海域水下文化資產調查計畫」,並於105~109年陸續完成水下文化資產資料庫與系統建置、擴充至優化等工作,本文統整歷年資料庫與系統各案成果進行說明。目前已完成「原始資料庫」、「空間資料庫」、「文件庫」等3個資料庫,並評估民眾網站介面使用體驗,與政府網站對外開放之規範,建置「水下文化資產資訊網」1個網站系統,網站上依據文化資產局業務需求設置5大主題頁。本水下文化資產資料庫與系統之建置除了提供文化資產局掌握我國水下文化資產資料現況,作為後續業務推動規劃,並藉由網站系統之開放提供社會大眾認識水下文化資產。

 

 

 

 

作者:盧翊維/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

   羅聖宗/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資深研究員

 

 

離岸風電場址小型目標物調查
(第三十二卷第一期-水下文資與海域調查)
摘要

   本文介紹近年海上場址開發過程裡,海床目標物調查的一些思維及市場主流的調查作法;整體的調查規畫及現場作法,皆源起於對場址環境及待查物件的初步認知及條件設定,在兼顧效果、經濟性及時程上,作有效果的規劃;但因目標物在海床上的空間及物質屬性,因此調查的作法,不能拘泥於指引或相關規定來查找,而是需要了解儀器原理、性能及操作方法特性,在現場有正確作法及品管;現場資料經處理及最適展示後,方能正確地判讀資料,挑選出海床上的異常目標物件。


 

 

作者:周佳毅/銓日儀企業有限公司測量事業部協理

   陳昭瑜/銓日儀企業有限公司測量事業部主任

 

淡江大橋橋址下水域的文資調查
(第三十二卷第一期-水下文資與海域調查)
摘要

  淡江大橋工程預定地位於淡水河口,其建設過程將直接影響河川底床。有鑑於淡水、八里一帶遍布歷史文化建築,迄今也有許多考古遺跡陸續發掘出土,評估此地水下可能留存尚未被發現之考古或歷史文化遺存。為確保造橋工程不致影響潛在遺存,全球測繪科技公司受託於2015年3月間就淡江大橋預定路徑及周邊區域,以地球物理探勘技術實施潛在水下文化資產調查。調查成果包含區域水下地形、側掃聲納影像、磁場分布及底質剖面資料,測得潛在目標物位置共計三十七處。其中,僅靠近橋樑中心、易受造橋工程影響的幾處位置,後續以水下光學儀器再行驗證。該地區是否存在水下文化資產,仍待後續研究驗證。

關鍵字:水下文化資產調查、淡江大橋、水下目標物探測

 

 

 

作者:羅書韻/全球測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案工程師

   宋國士/全球測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回目錄

 

極淺水域水下文化資產調查方法初探─以河道地形為例
(第三十二卷第一期-水下文資與海域調查)
摘要

  緣目前訂定水下文化資產調查之項目係以側掃聲納(Side-scan sonar)、多音束測深(Multibeam echosounder)、磁力(Magnetometer)及地層剖面(Subbottom profiler),搭配水下攝錄影等,於具備一定水深且環境相對一致的水域(如寬廣海域等)進行調查,然水下文化資產調查區域會因執行標的而有所不同,可能為海域、海岸、河道、水庫等相關涉水區域,若僅以通則規範進行,可能造成水下探測儀器受環境限制而窒礙難行,故本文依本公司採用之特製淺水域作業船隻、水面上人員踏勘、UAV陸域調查及微地形分析等方法進行河道區域水下文化資產調查方法初探,期可作為極淺水域水下文化資產探測方法之參考。

 

 

作者:杜楷鈞/自強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經理

   饒芳如/自強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經理

   藍國華/自強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測量技師

   賴澄漂/自強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董事長

↑回目錄

 

近灘水下文化資產調查─料羅港北碼頭區為例
(第三十二卷第一期-水下文資與海域調查)
摘要

  水下文化資產指以全部或一部且週期性或連續性位於水下,具有歷史、文化、考古、藝術或科學等價值,並與人類生活有關之資產;涉及水域之開發、利用計畫前,依法應先行調查所涉水域有無水下文化資產或疑似水下文化資產。水下文化資產調查得視個案之海床及水底地形狀況,以專業潛水、遙感探測、磁力測量、水下聲學、水下光學及水下載具等非侵入性及非破壞性之探測方式為之。本調查範圍區域性潮差大且地質屬沙泥質底床,潮間帶較長,部分區位無法以水域科學儀器完整調查,特規劃以專業考古陸域踏勘搜索及低空無人機攝影方式執行調查。經由專業踏勘撿拾地表遺物,年代自史前至現代廣範分佈各式陶瓷片、網墜、玻璃瓶皿…等,從本次調查發現來看,此灘岸及其側邊海域並不存在具體之文化資產。

 

 

作者:黃漢勇/中華水下文化資產學會名譽理事長

 

↑回目錄

 

水下文資監測之三維雷射建模技術分析
(第三十二卷第一期-水下文資與海域調查)
摘要

  水下文化資產的研究與保存是了解過去人類活動和生活文化的重要管道,然而由於受到活躍的水流、波浪、沉積或侵蝕等自然營力作用,位於海域或河道的水下文化資產常處於快速變動的環境,在此條件下,傳統的人工水下攝影除了須投入相當人力且作業風險高之外,對於描繪目標物及監測水下文資的時空變化之成效亦甚為有限。透過三維雷射監測與建模技術可忠實地記錄並以三維視覺化展示方式呈現水下文資,是未來水下文資監測與保存的重要的發展方向,本文透過彙整研究文獻,分析其技術原理、儀器設備與相關應用,並針對我國水下文資環境特性與技術現況提出相關建議。

 

 

 

 

作者:陳麗雯/海洋委員會國家海洋研究院副研究員

   韓為中/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探採研究所地球物理探勘師

↑回目錄

 

 

 

 

若欲索取詳細資料請參閱出版物訂購單或來電洽購,季刊每本售價新台幣200元
   連絡電話:02-87716708 黃郁媚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