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皆知,台灣四周環海,無論對國安或民生發展,海域監測都是極為重要的工作。台灣的海岸線綿長,領海範圍廣大,監測點位受限於時空分布,監測數據往往不足以描述全面海域環境之變化。然而長期監測站的布放成本所費不貲,只有衛星遙測相關監測項目,如海表溫等,足以涵蓋全部海域。惟衛星遙測受限於水表層,水體內部仍是監測盲點。政府相關部門與民間單位在海域開發的規劃中,也逐漸累積海域監測數據中,只是離「台灣海域監測網」的目標仍是路途遙遠。
本專輯的動機為呈現海域監測現況,希望提供「台灣海域監測網」建置構想。所收錄的8篇文章中,「被動水下聲學監測網與水下聲景之研究」呈現苗栗與彰化水下聲音蒐集結果與水下聲景時空變化情形。「臺灣海域作業化海氣象資料浮標監測網」一文介紹臺灣海域作業化海氣象資料浮標發展現況,觀測數據之應用實例,並對未來發展策略提出建議。監測網之關鍵技術之一為水下通訊,「時空碼技術於水下通訊之運用及效能分析」針對水下通訊相關技術做一報告。「興達港沿岸海域之水下環境噪音分析」呈現興達港附近海域之水下聲景。
「結合MACHO海底觀測站的雙條水聽器線陣列被動偵測性能分析」探討中央氣象局在頭城海域建置的MACHO海底觀測站的雙條水聽器線陣列之偵測性能,結果顯示藉由對水下目標交叉定位,可獲得水下目標的距離與方位。潮位修正是水深量測重要步驟,「遠岸水深量測之潮位修正技術應用及比較」探討應用不同潮位修正技術於新竹外海進行遠岸水深的量測,並比較結果的差異。有鑑於紊流遍及全球海域,「海洋紊流觀測技術:定點觀測與走測」介紹如何藉由紊流剖面儀及專用絞機,發展出成熟的紊流觀測技術,並測得黑潮流域、南海、及臺灣東北角海域之紊流強度分布圖。最後,「澳洲水下文化資產之監測管理」介紹西澳海事博物館對水下沈船所使用的監測管理技術,並提出可供國內借鏡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