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季刊
首頁 >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 > 一0九年度第三十卷第四期
『海洋生態調查』專輯
目  錄 封面
「海洋生態調查」專輯序言
離岸風場海洋生態監測技術展望
離岸風場底棲生物調查方法評析與建議
蝦拖網和板拖網底棲魚類調查之比較
如何利用科技來計數海中的海龜數量及了解其行為
臺灣東北部海域隆水蚤屬(Oncaea Philippi, 1834)群落結構及其水平分佈
印度喀拉拉邦南部Pinnacle岩礁之貽貝礁區的大型動物多樣性
當瀕危物種臺灣白海豚遇上“綠能
利用多音束聲納系統探測水下目標物:以新研究船隊測試成果為例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一0九年度第三十卷第四期封面


「海洋生態調查」專輯序言
(第三十卷第四期-序言)
摘要

  在本專輯「海洋生態調查」主題中,首先圍繞在臺灣近年特別重視的海洋新興產業離岸風電的調查需求。由於國內從2012年開始積極推動離岸風電,隨即展開環境影響評估作業,但從資料蒐集報告與環評審查過程中卻發現,國內著實欠缺完整的海洋生態調查方法,因此,有諸多產學合作展開技術研發。本期有工業技術研究院發表國外離岸風場海洋生態調查的關鍵技術與評估應用方式,民間企業亦結合學研界力量,共同提出底棲生物的調查方法比較。此外,棲息在臺灣西部沿岸海域的白海豚,是近年工業開發環境影響評估的關注焦點,保育人士彙整國內外研究成果,強調這群特有亞種的白海豚,正面臨存亡關頭,希望能喚起各界關注,在積極開發海上綠能之當下,也應該瞭解到海洋生態保育的重要性,這些領域的報導將能提升我們對海洋生態調查研究的重視。

    本專輯也收錄了海洋生態常見的調查與研究進展,其中國立中山大學陳孟仙教授等人所著之「蝦拖網和板拖網底棲魚類調查之比較」,本文主要是探討桁桿式蝦拖網與板拖網在底棲魚類採樣調查上的差異,經過陳教授等人深入調查分析發現蝦拖網和板拖網的魚類捕獲效率有明顯差異且魚種組成上亦有不同,因此作者建議在未來進行底棲魚類調查時,應以蝦拖網與板拖網採樣同時進行,才能夠全面評估海域底棲魚類的群聚狀態。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程一駿教授所研究之「如何利用科技來計數海中的海龜數量及了解其行為」,程教授利用新科技技術判別每頭海龜之臉部鱗片之排列及形狀與其他海龜不同之特徵,來評估近海中的海龜族群數量。此外也利用具有壓力計功能的人造衛星發報器來了解海龜在公海上的潛水行為,及如何能避開天敵的捕殺壓力,而成功地抵達覓食海域,這些新科技使用在海洋生態調查在未來研究上將極具潛力。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王彥國博士生等人所研究之「臺灣東北部海域隆水蚤屬(Oncaea Philippi,1843)群落結構及其水平分佈」,分析了臺灣東北角隆水蚤科物種(麗隆水蚤、中隆水蚤和背突隆水蚤)的群落結構及水平分布,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隆水蚤幼體的分佈與溫度相關顯著,這些研究結果可以提供我們未來在瞭解各類群浮游動物群落結構及水平分佈時應多考慮環境參數。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Gowri Krishna G博士生等人所研究之「印度喀拉拉邦南部 Pinnacle 岩礁之貽貝礁區的大型動物多樣性」,發現貽貝是印度喀拉拉邦南部 Pinnacle 岩礁海岸的主要表層附著動物之一,貽貝的大量出現改變了該區的生態結構,牠們被認為是海洋底棲環境中的重要生態系統工程師。

    國立臺灣大學連政佳等人所撰寫的利用多音束聲納系統探測水下目標物:以新研究船隊測試成果為例報導多音束聲納測深系統廣泛應用在三艘新研究船,不僅進行地形探測而且也是辨識水下目標物的重要工具。新研究船配有不同的多音束聲納系統,分別為淺水EM-2040系統、中深水EM-712系統以及深水EM-304系統,可依據探測區域水深來選擇最適用的系統。本篇報導將可使臺灣眾多使用新研究船的專家學者們在從事海洋生態調查研究與其他海洋相關領域研究時能廣泛使用該項設備以達到研究之最佳成果。

    總結本專輯從不同層面及角度來探討海洋生態調查,讓人們對海洋生態調查與應用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與重視,並希望藉此能瞭解到「海洋生態調查」對台灣周圍海域的豐富海洋生物資源之重要性,讓台灣的下一世代能更重視海洋生態資源與永續利用,由於各位作者在各自的專長領域撰寫「海洋生態調查」專文,在此亦衷心感謝各位作者們在不同領域與專長的協助與支持。

 

 

 

 

 

專輯主編:黃將修/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特聘教授

       湛翔智/知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離岸風場海洋生態監測技術展望
(第三十卷第四期-海洋生態調查)
摘要

    海上能源開發應與環境共存共榮才有機會讓離岸風電永續經營。歐洲風場開發主管機關均秉持在生態環境保護前提下方進行風場開發,據此發展各項監測與保護機制。由於臺灣過去缺乏海上大規模工程開發經驗,長期海洋生態監測資訊亦闕如,風場開發對於臺灣海洋生態之影響以及相關減輕措施之成效仍有待具公信力之監測數據驗證。海洋生態監測技術之發展目的除了確保即時監控整體風場海域環境的變化,以立即提出因應措施,持續蒐集相關數據作為與社會大眾溝通之科學證據,並可作為政府持續推動風場開發選址與減輕對策參考依據。本研究蒐研國際離岸風場海洋生態監測技術的發展現況,包括海洋生態調查監測推動機制,期作為我國執行參考依據。

 

 

 

 

作者:王珮蓉/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

     高國瑋/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

離岸風場底棲生物調查方法評析與建議
(第三十卷第四期-海洋生態調查)
摘要

   本文彙整國內、外底棲生物調查方法,與現行離岸風場底棲生態常用之調查器具、方式,評析各項調查方式適用範圍與優劣,提供各風場不同海域環境現況一個兼具操作彈性與取樣代表性的調查方法。

關鍵詞:離岸風場、底棲生態、調查方法

 

 

 

 

 

作者:趙嘉詳/善祥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楊樹森/國立清華大學分析與環境研究所

   蔣忠廷/善祥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劉招定/善祥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王智群/善祥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陳建匡/善祥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張育閑/善祥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沈堯堅/善祥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連永順/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王珮蓉/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高國瑋/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蝦拖網和板拖網底棲魚類調查之比較

(第三十卷第四期-海洋生態調查)
摘要

  本研究目的是探討桁桿式蝦拖網與板拖網在底棲魚類採樣調查上的差異,將過去彰化王功沿海於2007年至2010年間海研三號研究船蝦拖網和漁船板拖網的調查數據,分別比較春季(3月)、夏季(7月)和秋季(9月和10月)之兩網具各一網次的底棲魚類魚種數、豐度和生物量。採樣測站(23°59'08.7"N,120°15'45.4"E)位於王功漁港外,水深約15米的海域。結果顯示兩種網具之捕獲效率(豐度和生物量)有明顯差異,三季皆以板拖網捕獲效率高於蝦拖網,優勢魚種也有明顯的季別差異。春季(3月)蝦拖網以石首魚科和舌鰨科魚類為主,而板拖網則以鰏科、鋸腹鰳科和石首魚科魚類為主。夏季(7月)蝦拖網以牛尾魚科、石首魚科和鰏科魚類為主,而板拖網則以鋸腹鰳科、石首魚科和鯧科魚類為主。秋季(9和10月)蝦拖網以石首魚科魚類為主,而板拖網則以石首魚科、海鯰科、魟科和鋸腹鰳科魚類為主。兩種網具在魚類捕獲效率的差異,與掃海面積、網口寬和網目大小有關。兩種網具相較之下,蝦拖網之網口寬度較窄(6米)且網目較小(網身網目2公分、網尾網目1.5公分),作業時緊貼海底拖行,每次下網調查的掃海面積約11,112平方米,而板拖網之網口寬度較寬(8米)且網目較大(身網目7公分、網尾網目4公分),作業時其掃海範圍則包括表底層與底層海域,其掃海面積介於13,600–21,600平方米間。板拖網的漁獲單位努力量明顯較高,魚類的捕獲量亦較高。

    本研究發現彰化王功 (水深15米海域),無論蝦拖網或板拖網,在三季皆可捕獲石首魚科魚類,可為本海域代表魚種,因此建議未來在彰化王功海域進行底棲魚類調查時,可以此科魚類為指標魚種。並建議在王功近岸海域以蝦拖網或板拖網調查時,設定每10,000平方米任一網具分別至少捕獲3尾或20尾石首魚,加上至少各1尾舌鰨科魚類,作為該沙泥底海域的海域生態健康指標。

    由於蝦拖網和板拖網的魚類捕獲效率(豐度,尾/104m2;生物量,克/104m2)有明顯差異且魚種組成上亦有不同,因此在未來進行底棲魚類調查時,應考慮同時進行蝦拖網與板拖網採樣,得以全面評估海域底棲魚類的群聚狀態。進行長期監測調查上,更建議使用一致的採樣網具。

 

作者:陳孟仙/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徐軒耀/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研究助理

   陳煦森/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賴建成/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研究助理

   吳欣儒/國立嘉義大學水生資源系研究助理

   陳志遠/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海洋環境工程系暨研究所副教授

如何利用科技來計數海中的海龜數量及了解其行為
(第三十卷第四期-海洋生態調查)
摘要

  這篇文章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利用每頭海龜之臉部鱗片之排列及形狀都與其他海龜不同之特徵,來確定近海中的海龜族群數量,並由這個技術配合大數據處裡程式,確定在屏東縣的琉球嶼近海在7年內共記錄到432頭海龜,並確定琉球嶼近海是牠們一個重要覓食海域。第二部分是利用具有壓力計功能的人造衛星發報器來了解海龜在公海上的潛水行為,及如何能避開天敵的捕殺壓力,而成功地抵達覓食海域,本文同時介紹其他的水下攝影器材。

 

 

 

作者:程一駿/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海洋生物研究所

 

台灣東北部海域隆水蚤屬(Oncaea Philippi, 1843)群落結構及其水平分佈
(第三十卷第四期-海洋生態調查)
摘要

  利用2019年11月在臺灣東北部調查樣品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秋末臺灣東北部表層 (5m)海水平均溫度為24.65±1.53 (°C),以東部深水區表層溫度均值最高,其次為龜山島附近測站,而基隆嶼附近測站表層水溫均值最低,One-way ANOVA分析結果顯示,各研究區表層水體溫度均值差異極顯著。研究區表層海水鹽度均值為34.20±0.23 (PSU),三個區域表層海水鹽度無顯著性差異。隆水蚤科物種以麗隆水蚤、中隆水蚤和背突隆水蚤為主,其中麗隆水蚤平均豐度占總平均豐度35.94%,中隆水蚤和背突隆水蚤分別為34.18%和26.46%。隆水蚤科物種密度均值為53.71±35.69 (ind./m³),龜山島附近測站豐度均值高於深水區觀測站,基隆嶼附近豐度均值最低。隆水蚤幼體僅在東部高溫的深水區有記錄,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隆水蚤幼體的分佈與溫度相關顯著。本研究結果,可為臺灣周邊海域隆水蚤科物種生態研究提供參考和基礎資料。

 

 

 

 

作者:王彥國/Institute of Marine Biology, National Taiwan Ocean University ,

Thi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Xiamen

   曾立鈞/Institute of Marine Biology, National Taiwan Ocean University

   王春光/Thi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Xiamen

   黃將修/Institute of Marine Biology, National Taiwan Ocean University ,

Center of Excellence for Ocean Engineering, National Taiwan Ocean University,

Center of Excellence for the Oceans, National Taiwan Ocean University

 

 

印度喀拉拉邦南部Pinnacle岩礁之貽貝礁區的大型動物多樣性
(第三十卷第四期-海洋生態調查)
摘要

  岩礁是世界上物種豐富的棲息地之一,它們在海岸線上形成了廣大的棲息地。貽貝是海岸岩礁的主要表層附著動物之一,牠們被認為是海洋底棲環境中的重要生態系統工程師,因為牠們可以在岩礁上形成另一種海床層。貽貝床由貽貝外殼間所形成空間是許多生物棲息居住的場所。本研究旨在探討貽貝床中的大型動物多樣性。研究地點 Pinnacle 岩礁 (Pinnacle rocky reef),在Hawa海灘,面臨阿拉伯海,位於印度喀拉拉邦 (Kerala) 南部科瓦蘭市鎮 (Kovalam) 沿岸。進行貽貝床之大型動物調查的採樣時間為 2018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間。以水肺潛水方式在貽貝床上進行,在水深 5 公尺的地方使用 0.25 m2 (50 cm × 50 cm) 的方框來採樣以評估生物的多樣性。綜合三次採集的樣品分析,一共紀錄到 9 門 13 綱 19 目 32 科 41 種貽貝床區的大型動物。其中數量最豐富的前五種動物是棘皮動物的Ophioderma sp. (45.33 ± 6.11/0.25 m2),刺胞動物的Bunodosomagoanense (30.67 ± 12.22/0.25 m2),節肢動物的Petrolisthes sp. (26.67 ± 12.22/0.25 m2) 與Megabalanustintinnabulum (22.67 ± 8.33/0.25 m2),以及苔蘚動物的Einhorniacrustulenta (21.33 ± 8.33/0.25 m2)。本研究結果除了瞭解調查樣區大型動物多樣性資料外,進一步可以提供基礎的背景資料,未來可作為調查區內棲息地破壞或是生物多樣性喪失之相關研究的比較參照。

關鍵詞:貽貝床、岩礁、大型生物、多樣性、科瓦蘭、阿拉伯海

 

 

 

 

 

作者:Gowri Krishna G./Institute of Marine Biology, National Taiwan Ocean

University,

Kerala University of Fisheries and Ocean Studies (KUFOS), Kochi, India

   曾立鈞/Institute of Marine Biology, National Taiwan Ocean University

   M. P. Prabhakaran/Kerala University of Fisheries and Ocean Studies

(KUFOS), Kochi, India

   黃將修/Institute of Marine Biology, National Taiwan Ocean University ,

Center of Excellence for Ocean Engineering, National Taiwan Ocean University,

Center of Excellence for the Oceans, National Taiwan Ocean University

 

 

↑回目錄

 

當瀕危物種臺灣白海豚遇上“綠能”
(第三十卷第四期-海洋生態調查)
摘要

  台灣白海豚〈Sousa chinensistaiwanensis〉是唯一一種只棲息在台灣海域的鯨豚,也是台灣鯨豚特有亞種,目前族群量約為65隻。2007年國際鯨豚科學研究團隊盤點出台灣白海豚的五大威脅,分別是刺網誤捕、空氣及水汙染、棲地流失、淡水注入減少影響白海豚食源,以及水下噪音。自2016年起,許多大規模離岸風力發電開發案,將與台灣白海豚的棲息地,以及漁民們作業的漁場完全重疊。保育團體及科學團隊督促政府及開發商「減輕」或是補償他們對台灣白海豚所造成的危害,所有開發商都必須處理及減輕其開發案對漁業及海豚所造成的衝擊,其中一個最顯而易見的解決方案就是,與政府機關合作,共同促進永續漁業,像是移除刺網,這將是去除刺網威脅的最快方式。

 

 

 

 

作者:文魯彬 Robin Winkler/社團法人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回目錄

 

利用多音束聲納系統探測水下目標物:以新研究船隊測試成果為例
(第三十卷第四期-海洋及水下技術報導)
摘要

  多音束聲納測深系統除了進行地形探測外,也是辨識水下目標物的重要工具。新研究船配有不同的多音束聲納系統,分別為淺水EM-2040系統、中深水EM-712系統以及深水EM-304系統,可依據探測區域水深來選擇最適用的系統。除了海底地形的測繪外,三艘新研究船的多音束聲納系統也可獲得高解析度的海床底質影像(seabed image),其是透過每個足印(footprint)內的聲波振幅資訊,經由相位資訊的處理後,來提高解析度。本研究藉由新研究船聲納系統測試資料進行水下目標物之辨識,分別取得五個疑似沉船目標物的分布位置、尺寸與特徵,並藉由同一個水下目標物在多音束聲納地形及海床底質影像,以及側掃聲納(2000-CSS)系統影像成果,比較不同系統的解析與定位能力,結果顯示海床底質影像的品質在淺水域可獲得不遜於一般側掃聲納影像。此外,以水下文化資產調查作業與儀器探測技術指引為例,新海研1號搭載的EM-2040系統頻率符合測量規範,相較於傳統的拖曳式側掃聲納,船載定位精準度遠高於以拖魚後拖長度(layback)修正配合地形起伏的定位方式,因此,新研究船不僅能提供瞭解海底地形的特性,也能進一步協助水下目標物之辨識。

關鍵字:新研究船、多音束聲納、海床底質影像、水下文資

 

 

作者:連政佳/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貴重儀器中心

   陳姿婷/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許鶴瀚/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海洋中心

   邱協棟/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馬玉芳/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貴重儀器中心

   劉家瑄/國立臺灣大學海洋中心

 

↑回目錄

 

 

 

 

 

若欲索取詳細資料請參閱出版物訂購單或來電洽購,季刊每本售價新台幣200元
   連絡電話:02-87716708 黃郁媚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