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海水是導電體,電磁波(含光、雷達)在海水中會很快的被吸收或消散,因此只能穿透很有限的距離,而聲波是一種振動的機械波,在海水中的吸收率遠小於電磁波,尤其是低頻聲波,可以傳輸很遠的距離,因此聲波成為在水中傳輸能量的有效方式,也成為水下探測儀器聲納設計的主要載波。惟聲波在海洋中傳播的性質(如路徑、走時),會受到海洋環境因子(包括海水溫度、鹽度、海流等)的影響;換句話說,穿過水體的聲波就隱含所經路徑上這些環境因子的訊息,如此的交互關係形成了利用聲波來瞭解海洋性質的基本構想。
在1970年代晚期,美國科學家Walter Munk及Carl
Wunch基於上述的構想,開啟了利用低頻(數百赫茲)聲波測量大尺度海洋性質的研究,稱之為水聲層析學(Acoustic Tomography)。
這是一種大範圍遙感探測海洋內部性質的方法,也自然的因平均化消除了小尺度(如內波、噪音)的干擾。1980年代以後,很多大規模實驗於是展開,探討大洋渦流、內波、熱含量等問題,其中1990年代初期更以水聲層析的方法進行全球暖化所造成海水溫度增溫可行性的大規模實驗。現今海洋聲層析學(Ocean
Acoustic Tomography;OAT)已是一個成熟的領域。
有關利用水聲層析在淺海或近
岸地區的研究相對較晚,在1990年代初期才開始發展。由於海洋環境的特性,在大洋中聲波在深海聲道遠距離傳播有一定的模式,而在淺海或近岸環境中因受到海面及海床性質、波浪、流(潮流、地形流)、溫度等多變因素的影響,水聲傳播模式十分複雜,訊號處理精確度要求更高,也造成水聲層析應用的困難。惟在經過近30餘年的發展,已獲致相當的成果,並逐漸形成一個領域,稱之為近岸聲層析(Coastal
Acoustic Tomography;CAT)。
我國在水聲層析方面的發展主要緣起於本研究群組。本研究團隊自2009年起展開一系列的水聲層析實驗。2009年藉由與日本廣島大學的合作,在臺東外海進行黑潮聲層析測流的實驗。接者,同年在基隆八尺門水道藉由一對的水聲層析儀進行二維水平
流場與溫度分佈的估算。2011年5月,在高雄西子灣外海進行水下網絡、水下通訊及水聲層析實驗,藉由量測的時間走時,推算沿著聲線的平均聲速與流速。2015年6月,本團隊利用自行研發的水聲層析儀進行海洋流速場空間分佈的觀測,不僅利用固定於海床的層析儀間的聲線來遙測流速,並結合漁船拖曳層析儀的方式,以提高在監測水域的聲線密度,實現淺海環境移動船聲層析的方法。2017年起,在基隆望海巷海灣,更結合了自主式水
下載具(AUV)配載層析儀的方式,使得水聲層析朝向以自主航行載具測繪海洋流場的方向邁進。目前在科技部沙克爾頓計畫支持下持續進行當中。
本專輯所
刊登的文章前半部份都基於上述本研究團隊的研發成果,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將近岸聲層析的原理與應用介紹給海洋及水下學界的讀者。另一部份,亦刊登三篇與海洋及水下技術應用相關的文章,包括: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新研究船儀器誤差檢驗、防淺避礁聲納設計等。本專輯在出版過程當中,承蒙各位作者/作者群的用心撰稿並配合主編們的要求,希望能夠達到提升本刊物的水準的目標,在此表示感謝。惟因出版時程緊迫,難免有疏漏之處,若有不足,尚請讀者見諒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