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季刊
首頁 >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 > 一0九年度第三十卷第一期
『海洋休閒觀光』專輯
目  錄 封面
「海洋休閒觀光」專輯序言
洋休閒觀光面面觀Q&A訪台灣海洋生態觀光協會黃理事長妍榛
國家未來式─健康城市之國民海洋休閒遊憩中心
漁港發展海洋休閒觀光產業之可行性評估─以林園汕尾漁港為例
郵輪新休閒 觀光全體驗
台灣重型帆船船身保養現況與問題探討
行動研究水域安全教育對水域安全認知與態度之影響
高雄市海洋核心學校國中學生海洋生態保育之相關研究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一0九年度第三十卷第一期封面


「海洋休閒觀光」 專輯序言
(第三十卷第一期-序言)
摘要

  本期專輯「海洋休閒觀光」為主題,集結海洋休閒觀光各領域學者專家,從海洋、運動、休閒與觀光等面向進行闡述,共計邀集七篇文章,其中一篇為專訪。首先,在專訪部分,為讓讀者可以更加理解海洋休閒觀光究竟為何,本輯專輯主編王崇武特邀台北海洋休閒觀光海洋休閒觀光系主任黃妍榛,透過專訪並採用對話的方式釐清相關概念,深入淺出討論有關「海洋休閒觀光」各項議題,以及對於未來產業發展的建議。

接續共計有七篇涵蓋「海洋休閒觀光」不同角度的專文。教育的面向包括有透過行動研究進行水域安全教育對於理解水域安全認知與態度影響之影響,還有針對目前對於高雄市海洋核心學校國中學生之海洋生態保育相關研究;載具的部分,則分別介紹在台灣發展多年,近來因應政策鬆綁而起的郵輪旅遊新體驗,以及逐漸受到重視的重型帆船,其船身保養現況與問題探討;而在場域的部分,也透過林園汕尾漁港進行案例分析,進行漁港發展海洋休閒觀光產業之可行性評估。最後,經由提出國家海洋未來式,探討我國海洋休閒遊憩新興產業之推動方向及契機,並探究國家海洋未來新興產業及國民休閒遊憩空間之發展,建構健康城市之國民海洋休閒遊憩中心的初期擘劃。

  本期專輯透過不同面向、多種角度的分析與討論,採用各種研究方式,提出有關臺灣「海洋休閒觀光」的相關討論與建議,期望得以讓早在1978年後已解禁,以及身處島嶼環境的我們可以更加知海、親海與愛海。也期盼透過本輯的拋磚引玉,可以讓各項水域遊憩活動,可以如同文中作者們所言,除達成點、線、面之推展效益,活絡全國藍色海洋經濟外,也可以逐步輔導各地順利轉型海洋休閒觀光產業,提升休閒遊憩與觀光人潮,促進地方繁榮。上述多項作為,業尚待產官學統籌規劃與相互配合,以及地方政府與中央主管機關協力改善周邊環境與政策法規,希望在未來,台灣能在「海洋休閒觀光」上持續興起繼續展現藍色經濟的發展實力。

  另本刊雖已盡力校對檢視,仍恐有不足,也勞請各位學術先進海涵,並祈不吝指導。

 

 

 

 

專輯主編:王崇武/洋聲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台灣海洋生態觀光協會常務監事

       林杏麗/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海洋休閒管理系專任副教授

海洋休閒觀光面面觀Q&A 訪台灣海洋生態觀光協會黃理事長妍榛
(第三十卷第一期-海洋休閒觀光)
摘要

訪談人:洋聲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崇武

被訪者: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海洋休閒觀光系主任黃妍榛

    台灣海洋生態觀光協會理事長

Q1:黃妍榛主任您好,首先感謝您本次來分享有關海洋休閒觀光面面觀。聽聞您擔任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海洋休閒觀光系系主任兼任所長已經有一段時間,積極投入產業,進行相關議題之了解與研究,也具備專業實務經驗,第一個問題想請教您對於台灣的海洋休閒觀光產業發展有何看法呢?

A1:感謝您的提問,有關於台灣的海洋休閒觀光產業發展,首先可以看到交通部觀光局繼2018海灣旅遊年後,2019年「小鎮漫遊年」也對準郵輪旅遊市場,除了推廣國旅外,更與產業界合作規劃各項休閒觀光活動,吸引外籍旅客深度旅遊台灣,凸顯了臺灣在海洋休閒觀光發展的機會與趨勢。臺灣是個四面環海的島嶼,擁有壯麗的海岸線與離島,加以氣候的優勢,同時也集結了精彩、豐富、多元的海底景觀、海洋生物、地形、地貌與人文景觀條件,造就了極佳的條件,擁有發展海洋休閒觀光的優勢。而科學家也指出,二十一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地球表面積有超過百分之七十是海洋,海洋擁有豐沛的資源,也為連結世界運輸的重要命脈,同時,發展以海洋與海岸為主體的休閒旅遊型態也正在全世界各地逐漸發展,成為新興的重要休閒活動選項之一。因此,面對海洋休閒觀光的發展趨勢,台灣首要得以透過海洋資源永續發展規劃,以建構海洋休閒觀光基礎。

Q2:目前休閒、遊憩、觀光定義莫衷一是,又加上海洋的廣泛,故水上遊憩、水域活動、海岸遊憩、海洋觀光或海洋遊憩或海洋活動都是常見的說法,依據您的看法,海洋休閒觀光名稱應該為何?定義又為何呢?

A2:由於目前休閒與觀光的定義百家爭鳴,隨著時代更迭與社會背景也各有差異,同時休閒、遊憩、觀光部分觀點與論述也確實接近。不過,根據學者觀點,休閒可定義為個人在工作或與工作有關的時間以外的自由時間,自由選擇而全心投入所從事活動(莊慶達、胡興華、邱文彥、高松根、何立德、碧菡,2016)。觀光則是指人們離開日常生活,經由選擇而從事的暫時性特定活動(解鴻年、張馨文,2010)。因此,觀光是人們離開日常生活的處所,包含居住及工作環境,自由選擇而從事的短期特定活動,也是休閒活動的一種形式(呂江泉、黃妍榛,2019)。此外,劉修祥(2006)在討論休閒、遊憩與觀光概念時也提到,休閒與遊憩屬於同一部分,而觀光則屬於另一部分。而參考目前學者與專書著作也發現,在討論海洋休閒相關活動時亦多以海洋休閒觀光為名,故雖曾有學者提出國內外目前尚未有統一名稱,依據個人淺見,以「海洋休閒觀光」作為統稱應是合宜的。

因此,海洋休閒觀光便是指以海洋為中心所從事的遊憩活動,亦即海洋休閒觀光是指該活動是以海洋為主體或由海洋環境引發者(Orams, 1999)。依據學者觀點,目前可歸納為八大範疇,包括:海洋生態觀光、海岸景觀觀光、海洋產業觀光、海洋文化觀光、海洋休閒活動、郵輪觀光、島嶼觀光以及海洋城市觀光等(莊慶達、蕭堯仁,2012),產生的活動形式多元,範疇極為廣泛,涵蓋水上/下、離/近岸,有/無機具、有/無動力等各種規劃。而海洋休閒觀光也屬組合型服務性產業,涵蓋觀光客的吃、住、行、遊、購、娛等需求,提供遊客全方位的服務。由此可知,海洋休閒觀光具有獨特性,與一般陸域觀光活動不同。

Q3:而針對海洋休閒觀光產業的需求,請教依照您的教育觀點,專業人才應該如何養成,才得以順利與產業接軌,達到學用合一之目標?

A3:由於海洋休閒觀光涵蓋範圍極為廣泛,因此專業人才的養成需要對應職能導向,才得以有效達成海洋休閒觀光服務人才培育目標(呂江泉、黃妍榛,2019)。根據臺灣海洋教育中心(2016)之海洋休閒觀光職能導向課程發展手冊中指出,所謂海洋休閒觀光產業從業人員是指在海洋(水域)相關地區,從事休閒、觀光、遊憩、運動、文化、教育等內涵交集之觀光活動從業人員。是以海洋休閒觀光的核心職能應包括:解說導覽、資源整合以及外語能力,也需具備文化資源、海洋環境、消費者行為、水域安全與休閒觀光專業知識,同時也需要擁有工作熱忱、敬業態度,服務導向,持續學習以及環境關懷意識。尤其是海洋休閒觀光是提供服務性產品為主,故服務業基礎態度之養成也為不可或缺的部分(呂江泉、黃妍榛,2019)。面對郵輪、遊艇旅遊產業日漸興盛的今日,個人也建議,未來海洋休閒觀光產業從業人員,除需具備海洋環境及觀光旅遊等專業外,也需積極提升第一甚至第二外語能力,並充實商管等專業知能,俾利於臺灣海洋休閒觀光產業與世界接軌,也有助於學子之未來職涯發展。

Q4:最後,想請教黃主任,有關於政策推動或是產業方向,是否也有具體建議,以利呼應日漸興盛的海洋休閒觀光國際發展趨勢?

文字方塊: 4
A4:從歷史的發展可以發現,1987年時臺灣解除戒嚴是海洋休閒觀光發展的重要轉折。而由早期的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到近期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水環境建設等相關基礎建設,以及2017年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修訂版對於改善水域運動發展環境的重視等政策作為,皆陸續為海洋休閒觀光發展厚植穩固的基礎。尤其2018年海洋委員會的正式成立,更宣示了中央部會對於海洋相關議題的重視。因此,除原有四面環海的優勢外,個人建議得以思考從公共服務提供的角度,以利民眾更容易親近海洋休閒觀光活動。例如目前針對全民運動推廣,政府部門在各縣市透過BOT或OT等方式設置市民(台北市)與國民運動中心,讓民眾在步行可及的範圍內,享受完備的運動場館設施以及運動指導。同理可思考,因應台灣地狹人稠,水域休閒遊憩器材如獨木舟等在進行載運、存放與移動都有其難度,故建議得以選擇合宜的水域場域(包括海洋、湖泊、河流等),

依據在地的條件與特色,由官方進行管理規劃,提供產業界建置海洋休閒觀光運動中心的場域,讓民眾得以更方便的租用與取得海洋休閒觀光所需之設備器材;也可透過與教育單位的合作,讓民眾在該場域就可以獲得最專業的技術指導。例如在河域的環境,就可以建置水域運動中心,提供民眾像是風帆、獨木舟、甚至是龍舟等設備借用,同時開發並善用在地的特色,也可以提供需要專業訓練使用者,最完善的指導課程。如果能朝向這個方向前進,並有效連結產官學三方合作,相信必得以讓民眾更親愛、知海、愛海,也可以更安全、更專業地享受四面環海的臺灣所帶來的海洋休閒觀光度假優勢。(最後也提供參考文獻參酌)

 

作者:王崇武/洋聲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台灣海洋生態觀光協會常務監事

    黃妍榛/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海洋休閒觀光系副教授兼任系主任

台灣海洋生態觀光協會理事長、

TAFA-AFIC台灣水適能協會副祕書長、

台灣運動休閒業證照推廣協會理事

國家海洋未來式─健康城市之國民海洋休閒遊憩中心
(第三十卷第一期-海洋休閒觀光)
摘要

  近年來國際間積極提倡城市旅遊及健康城市等休閒遊憩理念,隨著國內各縣市陸續規劃海岸/河岸週邊自行車步道及帶動參與海洋休閒遊憩活動之風氣。發展至今臺灣各地雖已有帆船、輕艇、划船、滑水等各類型海洋休閒遊憩活動,但受限國內地狹人稠,各地海洋/水域休閒遊憩空間其基礎設施、安全管理、競技訓練及產業發展上,仍均有待政府加強輔導協助。又如海洋休閒遊憩相關船艇及器材設備上,應由中央部會/各縣市編列購置多元海洋休閒遊憩相關船艇及器材設備,透過各地合宜發展親海空間,加速各縣市推動適宜的海洋休閒特色項目及活動內容。近年特別在環境設施上,各縣市皆增設多處海/河岸親水公園,更規劃海岸/水岸休閒活動場域及設置多項運動設施,實際增加國人休閒遊憩參與機會,也展現國內各海灣、河域城市,打造海洋休閒遊憩活動場域之潛力。因此,本文旨在探討我國海洋休閒遊憩新興產業之推動方向及契機,以文獻回顧及策略分析等觀點,探究國家海洋未來新興產業及國民休閒遊憩空間之發展。期望推展國內各縣市設置「國民海洋休閒遊憩中心」,善用海洋/水域特色空間及友善環境,務實兼具全民休閒及競技培訓之功能,並提供全民租賃服務,打造豐富地海洋休閒遊憩空間,進而提升國人休閒遊憩品質及觀光旅遊發展,規劃健康城市之全方位海洋/水岸觀光產業,包括陸上自行車道、水上藍色公路及多元水域遊憩活動等,以達成點、線、面之推展效益,活絡全國各沿岸城市之藍色海洋新經濟。

關鍵字:海洋產業、休閒遊憩、水岸城市、親海教育

作者:許旻棋/台北海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漁系博士生

   王崇武/台北海洋科技大學兼任副教授、台灣海洋生態觀光協會常務監事

漁港發展海洋休閒觀光產業之可行性評估─以林園汕尾漁港為例

(第三十卷第一期-海洋休閒觀光)
摘要
  高雄市林園區的汕尾漁港以發展傳統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為主,惟沿近海漁業生物資源不似從前光景,漁獲量劇減,養殖漁業投入的人力也面臨老化,年輕族群外移等等問題導致傳統漁業發展受限,故各地漁會皆致力於發展休閒漁業以及觀光產業。有鑑於此,為提升當地經濟與觀光人潮、活絡漁村,帶動年輕人返鄉就業,林園區漁會致力推動傳統漁業轉型休閒漁業、保存當地傳統漁業文化與生態特色,發展休閒遊憩觀光產業。本研究以實地訪察及訪談法會勘林園地區的生態與遊憩觀光資源,並以文獻回顧法探討具漁業特色的海上遶境活動-林園鳳芸宮海上巡香,將此文化與當地海洋觀光遊憩資源藉由推廣書籍的編撰。研究結果發現,林園地區具有豐富的生態觀光資源,如高屏溪自然生態和台灣海峽沿岸沿海濕地,豐富的漁業文化特色和歷史資產。這些優勢使林園成為發展生態觀光的理想據點。再者,汕尾漁港因泥沙淤積無法停泊大型漁船,但可供發展水域活動,如獨木舟、輕艇水球、風帆等,成為水上運動觀光基地。惟漁港轉型與建設實非漁會己力能及,尚盼地方政府與央主管機關能協力改善周邊設施與政策法規,藉由推廣林園的海洋生態觀光,逐步輔導當地居民與漁民轉型經營休閒產業,進而提升林園的休閒遊憩與觀光人潮,活絡漁村社區,促進地方繁榮。

 

 

作者:江欣潔/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海洋休閒觀光系助理教授、

台灣海洋生態觀光協會秘書長

   劉俊男/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海洋休閒觀光系碩士班

   楊明恩/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海洋休閒觀光系副教授

   蔡淑賢/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海洋休閒觀光系助理教授

 

郵輪新休閒 觀光全體驗
(第三十卷第一期-海洋休閒觀光)
摘要

 根據國際郵輪協會(Cruise Line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簡稱CLIA)調查結果顯示,2019年全球郵輪旅客將突破3,000萬人次,亞洲市場將佔三分之一強,顯示郵輪旅遊的發展潛力。而在亞洲郵輪客源市場中,台灣在2019年躍升為亞洲第二大郵輪客源國,足見台灣郵輪市場持續蓬勃發展的實力。而2020年底預計完工的高雄港埠旅運中心,將有助高雄發展郵輪母港,也為台灣創造了基隆-高雄雙母港的嶄新局面。為順應郵輪產業整體發展,交通部觀光局整合航港局、港務公司同步進行產業政策執行與規劃,也於2019年2月成立台灣遊輪產業發展協會,廣邀產官學菁英共同建立遊輪產業鏈,期望可有效推動郵輪產業發展及提升總體經濟效應。郵輪旅遊也因為具備浮動式渡假飯店、一次支付,服務全包、高度自主性的旅行、處處皆可達、人人皆適合、一次可遊覽多國等優勢,所以廣受遊客喜愛。目前全球計有五大郵輪集團雄踞大半的市場,台灣常見的郵輪旅遊產品主要為公主郵輪、星夢郵輪、麗星郵輪與歌詩達郵輪,各有不同的航線與行程安排。而從各項資料發現,台灣產官學界皆發現郵輪旅遊帶來的產業鏈與發展契機,無不積極投入相關資源,不過事實上也發現,台灣目前在發展郵輪旅遊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因應這樣的國際趨勢、產業發展、郵輪旅遊發展潛力,以及產官學界的高度重視,未來建議台灣郵輪旅遊發展可參照以下幾個方向:加強各港口的國際行銷,進行多平台宣傳、培養台灣客源市場、提供完善交通服務、建構友善旅遊環境、持續發展基隆高雄郵輪雙母港、持續推動與強化亞洲強化區域合作以及風險管理與危機處理相關規劃。而台灣郵輪產業的發展,未來仍有賴產官學統籌規劃與相互配合,希望在可見的未來,可以讓台灣在國際郵輪旅遊市場上,持續展現位居亞洲第二大郵輪市場的發展實力。

 

 

 

作者:黃妍榛/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海洋休閒觀光系副教授

 

 

台灣重型帆船船身保養現況與問題探討
(第三十卷第一期-海洋休閒觀光)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重型帆船保養發展現況與問題,藉由專家深入訪談為主,文獻探討為輔,所獲資料經歸納、分析、整理。研究結果發現,一般船廠作業人員對重型帆船的船身保養及上架技術與要求認知不足,船隻保養的專業人才嚴重不足;遊艇碼頭設備不足、保養材料不易取得;缺乏標準SOP作業流程,容易造成船體的耗損等。建議政府及相關單位,於遊艇碼頭規劃重型帆船專用斜坡道及保養船廠;研發重型帆船保養材料及相關器具;建立重型帆船船身保養標準SOP作業流程;台灣重型帆船運動漸漸興起,期望政府能有更好的政策來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關鍵詞:遊艇碼頭、船泊法、船身保養

 

 

作者:高興一/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海洋休閒管理系專任副教授

行動研究水域安全教育對水域安全認知與態度之影響
(第三十卷第一期-海洋休閒觀光)
摘要

  本研究針對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欲了解國小高年級生對於水域安全認知與水域安全態度的關係,透過研究整理分析,並將研究成果提供給各教育單位,並運用於水域安全教育宣導,提升學生水域安全知識。研究採用前後測的方式進行,探討受測者經過水域安全宣導後,對水域安全認知、態度上的變化為何。本研究以量化為主質化為輔的方式進行,紙本問卷共計發放306份問卷,刪除無效問卷17份,回收有效問卷289 份,有效問卷率為94.44%。資料處理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信效度檢定、成對樣本t檢定、皮爾森相關分析,進行分析。得研究結果,經水域安全宣導後,水域安全認知部分有顯著的提升;水域安全態度部分則無顯著差異;水域安全認知與水域安全態度有顯著的正相關性。最後依研究結果提出建議。

關鍵字:水域安全教育、行動研究、水域安全宣導

 

 

 

 

作者:林杏麗/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海洋休閒管理系專任副教授

   饒銘凱/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海洋休閒管理系碩士生及兼任助理

↑回目錄

 

高雄市海洋核心學校國中學生海洋生態保育之相關研究
(第三十卷第一期-海洋休閒觀光)
摘要

  本研究目的針對高雄市海洋核心學校國中學生,主要為瞭解高雄市海洋教育核心國中學生,在海洋生態保育認知、態度與行為的關係,透過此研究整理與分析,將研究成果提供各教育單位,並運用教育宣導,讓大家能重視海洋生態保育之重要性並加以實踐。共發放300份問卷,得有效問卷269份,有效回收效為85.71%。資料採信度考驗、描述統計、因素分析、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事後比較、多元迴歸分析。得研究結果,海洋生態保育認知可正向預測其態度及行為;海洋生態保育態度可正向預測其行為。最後依研究結果提出建議。

關鍵詞:海洋教育、海洋環境保育、行為意向

 

 

作者:林杏麗/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海洋休閒管理系專任副教授

   高興一/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海洋休閒管理系專任副教授

   饒銘凱/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海洋休閒管理系碩士生及兼任助理

 

↑回目錄

 

 

 

若欲索取詳細資料請參閱出版物訂購單或來電洽購,季刊每本售價新台幣200元
   連絡電話:02-87716708 黃郁媚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