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季刊為雙主題,第一主題為「海岸帶環境(生態)監測與衝擊/海岸保護」專輯,邀集四篇文章;第二主題為「海漂垃圾與海域汙染」專輯邀集四篇文章。
「海岸帶環境(生態)監測與衝擊/海岸保護」專輯文章有:第一篇羅國政、鄧勝元、李明安撰寫之「淡水沿近海域刺網漁業資源結構」,本文以利用相對性重要指數(IRI)、生物多樣性指數、季節漁獲遷移及更替指數以及物種組群相似性,藉以了解淡水沿近海域之季節漁業資源結構。第二篇鄭欣雅、魏志潾、林卉婷、謝祥志、何文華撰寫之「深海著陸器的發展與展望」,本文簡介著陸器的基本架構,並透過海上實測探討目前著陸器發展所遭遇的問題,也探討其未來之廣大應用性。第三篇陳姿婷、許鶴瀚、邱協棟、馬玉芳、楊穎堅、劉家瑄撰寫「海底地形測量大躍進-新海研2、3號多音束聲納系統介紹」,本文介紹新海研2、3
號研究船配備,水深測量成果,超過國際水深測量標準要求,並可同時呈現水層以及海床影像資料,對於海底地形、海床目標物、水團性質以及底質特性的探測工作都有相當的助益。第四篇黃榮富、黃清龍撰寫「金門縣週遭海域大黃魚生物學調查及遺傳多樣性」,大黃魚是金門縣週遭海域重要的漁業資源,本文以調查金門黃魚生物學資料及遺傳多樣性及種群的評估,作為資源保育政策訂定之依據。
接著四篇文章為「海漂垃圾與海域汙染」專輯,第五篇梁卓景、湯淨撰寫之「臺灣南部海洋垃圾初探」,臺大海研所於2019年7月到8月期間,在臺灣南部花蓮到高雄外圍周邊海域,透過海研一號研究船進行海表及海底之人造廢棄物觀測,多為塑膠製品,顯示塑膠垃圾的普遍性,而未來將持續進行此研究,期能找出臺灣周遭海域海洋垃圾之運輸機制及其熱點所在,提供政府作為海岸管理之參考依據,並促使大眾關注該議題。第六篇錢樺、鐘耀照、鄭皓元、張煥盟撰寫之「台灣北部塑料垃圾從河川到近岸海洋的輸送觀測」,文中主要為了瞭解台灣北部塑料垃圾從河川到近岸海洋的源匯動態,本研究採用了自製漂流浮球及高頻雷達流場資料,觀測及模擬塑料垃圾碎片的在淡水河河道、河口及近岸海域的漂流軌跡。第七篇劉復光、陳志成撰寫之「人工魚礁吸附海洋微塑膠設計」,本文利用海生物生物濾食吸附防治方式,生物防治是利用自然界中的捕食性、寄生性、病原菌等天敵,把有害生物的族群壓制在較低的密度之下,使這些有害生物不致造成危害;是利用生態系食物鏈中吸附濾食的自然現象,將非生物的有害微型塑膠降低在較低的密度之下;海洋過濾器概念使用在人工魚礁上也是一種最持久有效的降低海洋微型塑膠濃度方法。第八篇陳平撰寫之「從海廢美學談如何對抗海洋垃圾」,本文主要透過海洋廢棄物創作成海廢藝術展出方式,重新設計而賦予其新的價值與生命,以追求無垃圾的海洋為訴求,推廣以減量、再利用、回收及參與淨溪或淨灘活動之行動來對抗海廢。
專輯主編:
李明安/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及漁業科學學系特聘教授
黃榮富/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所教授
楊穎堅/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副教授,兼海洋中心探測與資訊組組長
劉復光/
旭海科技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備役海軍上校、
大同大學生工所博士侯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