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季刊
首頁 >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 > 一0八年度第二十九卷第四期
『海岸代環境(生態)監測與衝擊/海岸保護』、『海漂垃圾與海域汙染』專輯
目  錄 封面
「海洋帶環境(生態)監測與衝擊/海岸保護」 、「海漂垃圾與海域汙染」專輯序言
淡水沿近海域刺網漁業資源結構
深海著陸器發展與展望
海底地形測量大躍進─新海研2、3號多音束聲納系統介紹
金門縣週遭海域大黃魚生物學調查及遺傳多樣性
臺灣南部海洋垃圾初探
台灣北部塑料垃圾從河川到近岸海洋的輸送觀測
人工魚礁吸附海洋微塑膠設計
從海廢美學談如何對抗海洋垃圾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一0八年度第二十九卷第四期封面


「海岸帶環境(生態)監測與衝擊/海岸保護」、「海漂垃圾與海域汙染」 專輯序言
(第二十九卷第四期-序言)
摘要

  本期季刊為雙主題,第一主題為「海岸帶環境(生態)監測與衝擊/海岸保護」專輯,邀集四篇文章;第二主題為「海漂垃圾與海域汙染」專輯邀集四篇文章。

  「海岸帶環境(生態)監測與衝擊/海岸保護」專輯文章有:第一篇羅國政、鄧勝元、李明安撰寫之「淡水沿近海域刺網漁業資源結構」,本文以利用相對性重要指數(IRI)、生物多樣性指數、季節漁獲遷移及更替指數以及物種組群相似性,藉以了解淡水沿近海域之季節漁業資源結構。第二篇鄭欣雅、魏志潾、林卉婷、謝祥志、何文華撰寫之「深海著陸器的發展與展望」,本文簡介著陸器的基本架構,並透過海上實測探討目前著陸器發展所遭遇的問題,也探討其未來之廣大應用性。第三篇陳姿婷、許鶴瀚、邱協棟、馬玉芳、楊穎堅、劉家瑄撰寫「海底地形測量大躍進-新海研2、3號多音束聲納系統介紹」,本文介紹新海研2、3 號研究船配備,水深測量成果,超過國際水深測量標準要求,並可同時呈現水層以及海床影像資料,對於海底地形、海床目標物、水團性質以及底質特性的探測工作都有相當的助益。第四篇黃榮富、黃清龍撰寫「金門縣週遭海域大黃魚生物學調查及遺傳多樣性」,大黃魚是金門縣週遭海域重要的漁業資源,本文以調查金門黃魚生物學資料及遺傳多樣性及種群的評估,作為資源保育政策訂定之依據。

  接著四篇文章為「海漂垃圾與海域汙染」專輯,第五篇梁卓景、湯淨撰寫之「臺灣南部海洋垃圾初探」,臺大海研所於2019年7月到8月期間,在臺灣南部花蓮到高雄外圍周邊海域,透過海研一號研究船進行海表及海底之人造廢棄物觀測,多為塑膠製品,顯示塑膠垃圾的普遍性,而未來將持續進行此研究,期能找出臺灣周遭海域海洋垃圾之運輸機制及其熱點所在,提供政府作為海岸管理之參考依據,並促使大眾關注該議題。第六篇錢樺、鐘耀照、鄭皓元、張煥盟撰寫之「台灣北部塑料垃圾從河川到近岸海洋的輸送觀測」,文中主要為了瞭解台灣北部塑料垃圾從河川到近岸海洋的源匯動態,本研究採用了自製漂流浮球及高頻雷達流場資料,觀測及模擬塑料垃圾碎片的在淡水河河道、河口及近岸海域的漂流軌跡。第七篇劉復光、陳志成撰寫之「人工魚礁吸附海洋微塑膠設計」,本文利用海生物生物濾食吸附防治方式,生物防治是利用自然界中的捕食性、寄生性、病原菌等天敵,把有害生物的族群壓制在較低的密度之下,使這些有害生物不致造成危害;是利用生態系食物鏈中吸附濾食的自然現象,將非生物的有害微型塑膠降低在較低的密度之下;海洋過濾器概念使用在人工魚礁上也是一種最持久有效的降低海洋微型塑膠濃度方法。第八篇陳平撰寫之「從海廢美學談如何對抗海洋垃圾」,本文主要透過海洋廢棄物創作成海廢藝術展出方式,重新設計而賦予其新的價值與生命,以追求無垃圾的海洋為訴求,推廣以減量、再利用、回收及參與淨溪或淨灘活動之行動來對抗海廢。

 

 

 

 

專輯主編: 李明安/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及漁業科學學系特聘教授

       黃榮富/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所教授

      楊穎堅/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副教授,兼海洋中心探測與資訊組組長

     劉復光/ 旭海科技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備役海軍上校、

大同大學生工所博士侯選人

淡水沿近海域刺網漁業資源結構
(第二十九卷第四期-海岸帶環境(生態)監測與衝擊/海岸保護)
摘要

  本研究蒐集2015年夏季至2018年夏季淡水沿近海域之刺網標本船月別漁獲資料(logbook),藉此探討刺網漁船漁獲組成差異及物種之時空間分佈變化。此外,利用相對性重要指數(IRI)、生物多樣性指數、季節漁獲遷移及更替指數以及物種組群相似性,藉以了解淡水沿近海域之季節漁業資源結構。研究結果顯示刺網漁業之漁獲率(CR)會因漁船規模及網具規模大小而有明顯差異,大規模(5噸以上)刺網漁船之漁獲率(CR)(23.1 kg/m2)為小規模(漁筏)之刺網漁業(7.7 kg/m2)約3倍。此外在漁業資源結構分析顯示,其優勢物種(IRI≥1000)在春夏季主要優勢物種為鯊魚、白姑魚,秋冬季主要優勢物種為烏魚、日本馬加鰆;在小規模刺網漁業中除了2015年秋季及2017年冬季有出現優勢物種(烏魚)之外,無其他明顯優勢物種出現。

  從兩種規模之多樣性指數之結果顯示,小規模刺網漁業豐富度指數在2016年春季為最高(5.37)。在歧異度指數中,小規模刺網漁業均顯示多樣性非常豐富,而大規模刺網漁業則只有2016年春季為多樣性較佳,其餘多樣性皆較差。綜合上述,漁獲組成及物種多樣性高低會受到作業規模大小的影響。

關鍵詞:漁業資源結構、多樣性指數、刺網、淡水

 

  

 

作者:羅國政/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及漁業科學學系

   鄧勝元/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及漁業科學學系

   李明安/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及漁業科學學系

深海著陸器的發展與展望
(第二十九卷第四期-海岸帶環境(生態)監測與衝擊/海岸保護)
摘要

  深海著陸器有如海上的登月小艇,著陸器上方通常配置音響釋放儀及浮球,下方則搭載重捶及科學儀器。施放時,著陸器利用下方重捶的重量自由下潛至海床進行實驗,回收時,再由母船以音頻命令呼叫釋放儀釋放重捶,靠上方浮球提供之正浮力回到水面。著陸器也有如海床上的小型實驗室,可以搭載多種科學儀器,進行長時間觀測或是時序培養實驗。鑒於其低成本,各國海洋研究機構皆積極發展著陸器作為深海觀測平台。被深海環繞的臺灣也於2016年引進深海著陸器,本文簡介著陸器的基本架構,並透過海上實測探討目前著陸器發展所遭遇的問題,也探討其未來之廣大應用性。本文中介紹的應用實例是利用著陸器觀測深海生物群聚的呼吸作用,所量測之數值稱為沉積物群聚耗氧量 -代表底棲群聚分解有機碳的能力,同時也反映了由海表沉降到深海的顆粒有機碳通量。而不論是生物群聚行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氣量或是被生物分解的有機碳量,都是海洋生地化過程的重要議題,這些通量也直接影響了深海底棲生物之生物量、多樣性與物種組成甚至全球變遷下二氧化碳在海洋中的源匯過程。著陸器的應用也不僅止於目前發展中的沉積物群聚耗氧量觀測及底泥採樣,依不同科學議題也可加裝其他化學探針或搭配遠端採水器,進行更精密的化學分析,測量更多海床生地化參數的時空變化。另外,為了記錄著陸器運作而發展的攝影系統也可獨立施放,以誘餌進行遠端水下縮時攝影,紀錄深海生物群聚結構及多樣性。近年來海洋探勘的科技日新月異,臺灣的海洋觀測技術也逐漸由傳統的船載儀器測量或實驗逐漸發展至自走載具觀測及現場實驗,未來著陸器將朝與其他觀測技術整合的方向發展,透過多種載具及多尺度觀測建構綿密的長期海洋觀測網。

 

 

 

作者:鄭欣雅/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貴重儀器中心海洋探勘組

   魏志潾/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林卉婷/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謝祥志/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貴重儀器中心海洋探勘組

   何文華/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海底地形測量大躍進─新海研2、3號多音束聲納系統介紹

(第二十九卷第四期-海岸帶環境(生態)監測與衝擊/海岸保護)
摘要
 多音束聲納測深系統是進行海底地形測量的重要工具,即將服役的新海研2、3 號研究船配備了3,600公尺測深等級的中水深EM 712多音束聲納系統,其音鼓發射角度可達140度,最大掃幅為5.5倍水深或約3,500公尺左右,訊號頻率範圍在40 至 100 kHz間,在一般模式下每次擊發最大可提供400個水深點,在雙發模式下則可提供800個水深點。兩艘新研究船海試成果顯示,該系統最佳效益之測深範圍大致介於200-2,100公尺間,水深測量成果相當良好,超過國際水深測量標準要求,並可同時呈現水層以及海床影像資料,對於海底地形、海床目標物、水團性質以及底質特性的探測工作都有相當的助益。新海研2、3 號研究不僅可進行多種海洋地質及地球物理工作,如水下目標物搜尋、水下文資調查、地質環境評估以及海域災防等等,針對物理海洋、水中聲學的相關研究也有相當助力。

關鍵詞:新海研2號、新海研3號、多音束聲納、地形測量

 

 

 

 

作者:陳姿婷/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許鶴瀚/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海洋中心

   邱協棟/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馬玉芳/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貴重儀器中心

   楊穎堅/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海洋中心

   劉家瑄/國立臺灣大學海洋中心

 

金門縣週遭海域大黃魚生物學調查及遺傳多樣性
(第二十九卷第四期-海岸帶環境(生態)監測與衝擊/海岸保護)
摘要

  大黃魚是金門縣週遭海域重要的漁業資源,本研究以一年的時間調查金門黃魚生物學資料及遺傳多樣性及種群的評估,作為資源保育政策訂定之依據。調查期間以水試所船隻進行刺網作業共計捕獲21隻,向當地一支釣業者購買大黃魚共計118隻,總計139隻大黃魚,其中雌魚共64隻,體長介於18.3~46.7 cm,生殖腺指數介於0.3424~15.2782 %,總卵數介於16,976~2,235,165粒卵;雄魚共70隻體長介於12.6~43.4 cm,生殖腺指數介於0.0016~2.2290 %;無法辨別性別個體5隻。本次調查因小個體樣本數不足及大黃魚性早熟問題,導致50 %性成熟體長無法計算 。雌性大黃魚最小性成熟體型為18.3 cm;雄性大黃魚則為16.6 cm。另分析金門海域49隻大黃魚全長COI基因,有48種單位型、單倍型多樣性(Hd=0.999),核苷酸多樣性(Pi=0.00671),中性檢驗值(Tajima’s D)具顯著性,基因判別資料顯示金門水試所放流的魚苗,豐富大黃魚族群多樣性,建議大黃魚魚苗增殖放流要持續進行。

 

 

 

作者:黃榮富/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所 教授

   黃清龍/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海洋生物技術系所 副教授

 

 

臺灣南部海洋垃圾初探
(第二十九卷第四期-海漂垃圾與海域汙染)
摘要

   隨著人類社會進步,塑膠製品唾手可得,也因其便利性易隨手棄置。部分塑膠製品與垃圾因管理不當流入海中,逐漸引起各界高度關注,海洋垃圾議題越趨熱門。因此,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於2019年7月到8月期間,在臺灣南部花蓮到高雄外圍周邊海域,透過海研一號研究船進行海表及海底之人造廢棄物觀測,前者為共12小時之海漂垃圾觀測,後者則以底拖網夾帶之海底垃圾為調查對象,共計20次。其結果顯示:海漂垃圾共發現676件,其中塑膠製品佔72%,並以一次性塑膠袋、寶特瓶佔比最重,並發現黑潮運輸的現象;20次的底拖網中,有14次發現海底垃圾的蹤跡,總計153件人造廢棄物,其中76%為塑膠製品,多為塑膠碎片、魚線和塑膠繩。顯示塑膠垃圾的普遍性,而未來將持續進行此研究,期能找出臺灣周遭海域海洋垃圾之運輸機制及其熱點所在,提供政府作為海岸管理之參考依據,並促使大眾關注該議題。

關鍵詞:海洋垃圾、海漂圾垃、海底垃圾

 

 

 

作者:梁卓景/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生

   湯淨/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生

台灣北部塑料垃圾從河川到近岸海洋的輸送觀測
(第二十九卷第四期-海漂垃圾與海域汙染)
摘要

  台灣海岸面對與日俱增的海漂塑料垃圾威脅,對於海岸環境與生態造成極大衝擊。這些塑料垃圾部分來自於周邊國家,但也有相當部分源於台灣本身。淡水河為世界前16大輸出塑料垃圾進入海洋的河川,為了瞭解塑料垃圾從淡水河輸送到台灣海峽的源匯動態,本研究研製GPS定位漂流浮球,大批量佈放用以實際觀測塑料垃圾於淡水河與河口海域的輸送途徑,定量評估淡水河河道中垃圾進入海洋的比例,並針對海灘上的塑膠垃圾之擱淺或是被沖刷進入海洋的輸送行為,探討近岸水動力特性所扮演的角色與影響。

   透過多次在雨季淡水河河道漂流浮球觀測實驗,本研究統計得出淡水河的向海洋排放垃圾的比例係數F約為20%。鑒於傳統上對碎波帶內的海漂垃圾運輸行為觀測有困難性,本研究基於物聯網技術開發了漂流浮球,成功應用於淡水河河道及近岸塑料垃圾的觀測中,揭示了該項技術在定量掌握海洋垃圾之源與匯的應用潛力。

 

 

 

 

作者:錢樺/國立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鐘耀照/國立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鄭皓元/國立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張煥盟/國立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研究助理

↑回目錄

 

人工魚礁吸附海洋微塑膠垃圾
(第二十九卷第四期-海漂垃圾與海域汙染)
摘要

  太平洋中有個廣達百萬平方公里的垃圾帶,遍布塑膠垃圾與海洋廢棄物,重達10萬至100萬噸。無法清除,荷蘭海洋潔淨基金會執行長柏楊.史萊特(Boyan Slat)在2013年,他提出海洋吸塵器(Ocean Cleanup Array)概念,估計以5年時間清除太平洋垃圾帶,建置所需的清理設施,以利於實踐其理念之應用。有鑑於此,本文利用海生物生物濾食吸附防治方式,根據美國生物防治學家巴哈(De Bach)的定義,生物防治是利用自然界中的捕食性、寄生性、病原菌等天敵,把有害生物的族群壓制在較低的密度之下,使這些有害生物不致造成危害;是利用生態系食物鏈中吸附濾食的自然現象,將非生物的有害微型塑膠降低在較低的密度之下。海洋過濾器(Ocean Filtter Array)概念使用在人工魚礁上也是一種最持久有效的降低海洋微型塑膠濃度方法。

  另本文主要重點置於如何將降低海洋微型塑膠濃度方法做一商業規模的探討,主要是將陸地上難以藉焚燒處理的物質轉化成人工魚礁做為海洋過濾器方法,不僅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並可利用珊瑚微藻利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溫室效應,成達到海洋復育目的。此外在國際「防止傾倒廢物等物質污染海洋公約」及國內環保署「海拋規定」均有提及未來研討方向。

 

 

 

作者:劉復光/大同大學生物化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陳志成/大同大學生物化學研究所教授

↑回目錄

 

從海廢美學談如何對抗海洋垃圾
(第二十九卷第四期-海漂垃圾與海域汙染)
摘要

  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重新思考塑膠之未來」報告警告-除非採取激烈手段,2050年時,海洋中的塑膠可能會比魚兒還多。全球海洋廢棄物衝擊問題不得不正視,海洋垃圾是一種致命的環境危害,危害人類,野生生物與生態系統。垃圾被動物誤食,污染我們的環境,並且可以使像鯨魚一樣大的動物窒息或纏繞,所以海洋中最致命的掠食者是垃圾。在所採取的各種行動對抗海廢議題上,其中透過海洋廢棄物創作成海廢藝術展出方式,可以藉由所撿拾的各種海洋垃圾碎片,經過重新設計而賦予其新的價值與生命。往往能夠吸引眾人目光並同時傳遞海廢雖然是個問題,但我們可以攜手合作來解決,以追求無垃圾的海洋為訴求,推廣以減量、再利用、回收及參與淨溪或淨灘活動之行動來對抗海廢。臺灣在政府與民間團體共同規劃的「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以「公私協力」為基石,持續向海洋廢棄物之利害關係人溝通,期望由跨領域的合作,有效減少臺灣海洋廢棄物。透過環團公布2015年至2019年淨灘成果數據統計顯示,無論透過海廢藝術活動或教育宣導與淨灘等行動下,減塑與回收再利用,對於減少海廢已經具有一定之成效。

 

 

作者:陳平/國立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副研究員

↑回目錄

 

 

若欲索取詳細資料請參閱出版物訂購單或來電洽購,季刊每本售價新台幣200元
   連絡電話:02-87716708 黃郁媚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