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專輯共收集六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提出了我國水下考古調查的初步成果,及對於今後水下文物的保存、管理和訓練的方法與建議。
四百年來,西方海權的擴張,有的是宗教的傳播和文化的交流,有的是貿易的擴展和物資的交流,但有的卻是列強的掠奪和鴨片的荼毒。不管他們的目的是什麼,他們都使用船隻航行來到亞洲。台灣位置在這航行必經之地,加上戰爭、颱風和惡劣海峽的因素,許多不幸的船隻和人員就沉沒在這裡,過去除了有殘骸還餘留在島礁上,可以被人描述;或史上有記載的,還可以循跡追尋外,其他眾多不幸的不幸,卻殘留在海床上。近二年來,因為離岸風車要來台灣海峽東岸擴展,加上2015年「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的公佈,這些四、五十家投資離岸風車的國內外公司,被要求在他們規劃的區域內,要對海底全覆蓋的收集多音束水深地形、側掃聲納、海底剖面構造和分辨鐵和非鐵材料的磁力資料。所以這樣的審查會上,我們發現至少有200多個可能沉船或目標。要不要保留?如何保存?是投資者或是文化部的責任?它們又對我們的歷史有什麼貢獻?什麼影響?所以「水下考古調查與保護」是一個深刻和嚴謹的問題,本專輯只試圖揭開這個潘朵拉盒子的一個小小的角落。
本專輯的第一篇,它指出了1867年美國羅發號,因為不明的原因,觸礁沉船於我國鵝鑾鼻南方的七星岩礁海域。船長和12名船員誤撞我國屏東的排灣族領地,而不幸地被當做「入侵者」除草。清廷又把排灣族人當做化外之民,英國和美國相繼派船討伐,但卻不成功。五年後,日本又有一艘船山原丸,重覆羅發號的沉船和被出草的悲劇,引起日本派正規軍兵毀滅原住民的「牡丹社事件」,爾後更引起日本利用「甲午戰爭」掠奪台灣的史實?另外,鵝鑾鼻燈塔的建造和其圍牆設有防制原住民的槍炮缺口,更是因為這件沉船而起。一艘沉船卻有這麼多的故事,難道不值得我們重視嗎?
第二篇文章的沉船,位在東沙島外5-8公尺的水深。她是一艘長約100公尺的油輪,但船體破損,船艏埋在沙堆之內,所以無法辨認。推測她可能是英國勝利型號油輪?在二戰期間運補油料,但不幸地被日本當時駐在南沙的潛艦攻擊,而沉船於東沙島海域。因為船體殘留在水質清晰的東沙島外,可以留做水下博物館之用,可以訓練水下考古人員,可以發展觀光,也可以追尋這段被遺忘的二戰歷史。
第三篇文章的沉船有100多艘。它是文化部補助國際海洋探勘公司,針對基隆港外海的水下文物調查。因為篇輻的關係,作者無法一一指認這麼多的沉船,但他們卻對基隆港第二港口的擴建和天然氣發電廠的建置有直接的影響,另外在萬里海域,有101艘報廢的沉船漁礁,她們對我們海岸的生態是不是有影響?她們有發揮人工漁礁的功效?
第四篇文章是使用報廢之軍艦,成為人工漁礁的資源再利用。根據作者的統計,目前至少有14艘軍艦礁在我國海域。每艘軍艦有她服役、參戰和歷史的光榮事蹟。作者曾經再潛水下去造訪其中的一些軍艦,希望未來能充份發揮她們的歷史文化價值,甚至列為國家重要的文化資產。
第五篇文章介紹在基隆國家海洋科學博物館左邊的望海巷海灣。它有沉船,也有很豐富的海洋生態。近年來,更是台灣北部訓練潛水人員的最佳場所。作者希望結合海洋科學博物館的豐富資源,成為未來我國水下考古人員的實驗場。
第六篇文章則介紹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海事人員訓練處的功能。希望未來晉升成為國際知名的離岸風電人員訓練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