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季刊
首頁 >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 > 一0八年度第二十九卷第二期
『水下考古調查與保護』專輯
目  錄 封面
「水下考古調查與保護」專輯序言
美國羅發號可能的沉船員因
東沙島外的水下沉船重現
水下探測儀器於水下文化資產調查之應用─以基隆外海調查為例
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與「軍艦礁」之設置與管理
望海巷海灣水下文化資產訓練場之規劃
臺灣離岸風電與海事人才培育基地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一0八年度第二十九卷第二期封面


「水下考古調查與保護」 專輯序言
(第二十九卷第二期-序言)
摘要

  本專輯共收集六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提出了我國水下考古調查的初步成果,及對於今後水下文物的保存、管理和訓練的方法與建議。

  四百年來,西方海權的擴張,有的是宗教的傳播和文化的交流,有的是貿易的擴展和物資的交流,但有的卻是列強的掠奪和鴨片的荼毒。不管他們的目的是什麼,他們都使用船隻航行來到亞洲。台灣位置在這航行必經之地,加上戰爭、颱風和惡劣海峽的因素,許多不幸的船隻和人員就沉沒在這裡,過去除了有殘骸還餘留在島礁上,可以被人描述;或史上有記載的,還可以循跡追尋外,其他眾多不幸的不幸,卻殘留在海床上。近二年來,因為離岸風車要來台灣海峽東岸擴展,加上2015年「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的公佈,這些四、五十家投資離岸風車的國內外公司,被要求在他們規劃的區域內,要對海底全覆蓋的收集多音束水深地形、側掃聲納、海底剖面構造和分辨鐵和非鐵材料的磁力資料。所以這樣的審查會上,我們發現至少有200多個可能沉船或目標。要不要保留?如何保存?是投資者或是文化部的責任?它們又對我們的歷史有什麼貢獻?什麼影響?所以「水下考古調查與保護」是一個深刻和嚴謹的問題,本專輯只試圖揭開這個潘朵拉盒子的一個小小的角落。

  本專輯的第一篇,它指出了1867年美國羅發號,因為不明的原因,觸礁沉船於我國鵝鑾鼻南方的七星岩礁海域。船長和12名船員誤撞我國屏東的排灣族領地,而不幸地被當做「入侵者」除草。清廷又把排灣族人當做化外之民,英國和美國相繼派船討伐,但卻不成功。五年後,日本又有一艘船山原丸,重覆羅發號的沉船和被出草的悲劇,引起日本派正規軍兵毀滅原住民的「牡丹社事件」,爾後更引起日本利用「甲午戰爭」掠奪台灣的史實?另外,鵝鑾鼻燈塔的建造和其圍牆設有防制原住民的槍炮缺口,更是因為這件沉船而起。一艘沉船卻有這麼多的故事,難道不值得我們重視嗎?

  第二篇文章的沉船,位在東沙島外5-8公尺的水深。她是一艘長約100公尺的油輪,但船體破損,船艏埋在沙堆之內,所以無法辨認。推測她可能是英國勝利型號油輪?在二戰期間運補油料,但不幸地被日本當時駐在南沙的潛艦攻擊,而沉船於東沙島海域。因為船體殘留在水質清晰的東沙島外,可以留做水下博物館之用,可以訓練水下考古人員,可以發展觀光,也可以追尋這段被遺忘的二戰歷史。

  第三篇文章的沉船有100多艘。它是文化部補助國際海洋探勘公司,針對基隆港外海的水下文物調查。因為篇輻的關係,作者無法一一指認這麼多的沉船,但他們卻對基隆港第二港口的擴建和天然氣發電廠的建置有直接的影響,另外在萬里海域,有101艘報廢的沉船漁礁,她們對我們海岸的生態是不是有影響?她們有發揮人工漁礁的功效?

  第四篇文章是使用報廢之軍艦,成為人工漁礁的資源再利用。根據作者的統計,目前至少有14艘軍艦礁在我國海域。每艘軍艦有她服役、參戰和歷史的光榮事蹟。作者曾經再潛水下去造訪其中的一些軍艦,希望未來能充份發揮她們的歷史文化價值,甚至列為國家重要的文化資產。

  第五篇文章介紹在基隆國家海洋科學博物館左邊的望海巷海灣。它有沉船,也有很豐富的海洋生態。近年來,更是台灣北部訓練潛水人員的最佳場所。作者希望結合海洋科學博物館的豐富資源,成為未來我國水下考古人員的實驗場。

  第六篇文章則介紹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海事人員訓練處的功能。希望未來晉升成為國際知名的離岸風電人員訓練基地。

 

 

專輯主編:李昭興/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名譽教授

       高宏明/國立中山大學東沙/南沙科學研究站客座研究員

 

美國羅發號可能的沉船原因
(第二十九卷第二期-水下考古調查與保護)
摘要

  自十五世紀大航海時代以來,因為歐洲列強,包括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的海權擴張,逐漸從大西洋東移到太平洋。台灣位置於西太平洋的中間,是船隻航行必經之路。颱風、戰爭和險惡海峽的因素,沉船逐漸的增多。台灣沿岸沉船多的地方,包括基隆、宜蘭、淡水、鹿港、澎湖和安平,都是明清以來重要的貿易港口、列強意圖佔有的地方、和世界第二次大戰的主要交戰地區。但大部份的正確沉船位置不詳,船名/國籍不清楚,沉船的原因更不明白。此乃我國要發展水下考古的最主要原因。

    1867年美國羅發號,在不明原因之下,沉船於我國鵝鑾鼻南部巴士海峽的七星岩礁上,但因為該處暗礁繁多,而且還有巨型內波的助瀾,航行困難,探勘更不容易。所以羅發號沉船的原因,至今仍然是謎。

 

作者:李昭興/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郭慶清/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東沙島外的水下沉船原因
(第二十九卷第二期-水下考古調查與保護)
摘要

   位於高雄西南444公里和香港東南315公里的東沙島是一個長2.8公里寬0.8公里的小珊瑚礁島。東沙環礁則是一個方圓25公里的大環礁。它們都位於南海的北端。自明清和鄭和下西洋以來,就是許多船隻的必經之地,來往船隻包括有台灣、中國、日本、荷蘭、英國、美國、西班牙和葡萄牙。因為西太平洋颱風和南海巨大內波的因素,許多船隻因為海難、迷航和觸礁,而沉沒於東沙環礁的週圍。加上二次大戰期間,日本以東沙、西沙和南沙為其主要的潛水艇基地,所以因為戰爭,也有不少的沉船。每艘沉船都有她不幸的船難原因和沉船的歷史故事。也因為沉船的存在,水下考古學家可以追蹤出人類使用海洋和利用海洋的良好紀錄。

  東沙島外的沉船是一艘鐵殼船,長度約100公尺,沉沒在東沙環礁西邊的出口處。水深介於5-8公尺,她被發現是由於高解析度空拍機的影像,加上清澈的東沙環礁水質,最初顯示三個大約5公尺圓徑的鍋爐。潛水人員沿著鍋爐而下,才驟然發現這艘龐大的沉船,座落在礁盤和沙層之間。船沉沒在沙丘之內,甲板以上的設施散落四處,船肋骨裸露於下水。因為船的甲板上,類似油管,四處散落,船首斷裂埋入沙堆之內,無法辨視她的船名和國籍。

  根據推測,她可能是二戰期間的英國的勝利型號的油輪?航行到中國。但途中遭受日本戰艦的砲擊,而沉沒於東沙。日本在二戰期間,南海是日軍發動攻擊澳洲中南半島和中國南部的主要基地。所以這艘沉船是否代表一段尚未知曉的海戰?此油輪可能屬於英國?因為我國當時還沒有這麼大的船隻。

  她是一艘典範型的水下沉船,她的重現將帶動我國水下考古向前邁進,甚至將來也許可以成為一處水下現場博物館及水下考古人員的訓練基地。

 

 

 

作者:張育銘/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高宏明/國立中山大學

   李昭興/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水下探測儀器於水下文化資產調查之應用─以基隆外海調查為例

(第二十九卷第二期-水下考古調查與保護)
摘要
  水下考古學及水下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性在這半世紀中逐漸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2001年12月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水下文化資產公約》(The UNESCO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臺灣亦於民國104年12月公佈實施《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在水下文化資產的調查中,水下探測儀器可為初步調查提供一概要的視野,亦可針對特徵物進行進一步的複查,此次基隆外海文化資產普查中,即依據文化部訂定之「水下文化資產調查作業與儀器探測技術指引」作業。本文將呈現各項水下探測儀器如何應用於水下文化資產調查作業,以利後續進行水下文化資產價值評估。

關鍵詞:基隆外海、水下探測儀器、水下文化資產

 

 

 

 

 

作者:洪廷毅/國際海洋股份有限公司

   湯熙勇/中央研究院

   朱千惠/中央研究院

   鄭昂/中央研究院

   張祐銓/中央研究院

 

 

 

水下文化資產保存與「軍艦礁」之設置與管理
(第二十九卷第二期-水下考古調查與保護)
摘要

 「軍艦礁」工程,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推動以海軍報廢軍艦,成為「礁型多元化,資源再利用」的人工魚礁設置計畫之一。截止2015年已完成14處,旨在提高漁業生產力及改善漁場環境,並提供新的海洋生物棲地,策略有成功也有失敗。2015年《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通過,「軍艦礁」設置與管理可能會受影響,特別是使用之礁體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或者與特定的歷史事件有關,一經審議確認具有「水下文化資產(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條件時,文化部將需依據法律進行列冊管理,有關管理計劃必須依該法第三章的條文來予以修正,以符合總體海域岸之管理目標。

 

 

作者:郭慶清/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

 

 

望海巷海灣水下文化資產訓練場之規劃
(第二十九卷第二期-水下考古調查與保護)
摘要

 隨者更多海域的開發利用(包括離岸風電等)以及列冊的水下遺址不斷增加,水下文化資產之調查研究及後續現地保存維護的工作越來越重要,相關從業人員的人數需求也有提高的趨勢,但目前國內有關水下文化資產的專業人員訓練僅有不定期辦理之培育訓練活動,訓練場域也不固定。本文介紹如何利用望海巷海灣優勢及海科館資源,使海灣成為水下文化資產專業人員之訓練場域。

關鍵詞:訓練場域(Training Field)、水下文化資產(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望海巷海灣(Wanghaixiang Bay)

 

 

作者:邱瑞焜/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台灣離岸風電與海事人才培育基地
(第二十九卷第二期-水下考古調查與保護)
摘要

   臺灣以海洋立國,海事職場人才培育為國家整體經濟競爭力成長之關鍵。本單位設立數十年來,除以船員培訓為主要任務外,更主動積極配合國家發展綠能政策,提供更優質及多元化之海事人員訓練服務,晉升國際級海事人員培訓及發證中心,成為國內甚至亞洲地區國際知名離岸風電人員訓練基地。

 

 

 

 

作者:陳惠雯/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海事人員訓練處

   周穗雯/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海事人員訓練處

   凃文福/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海事人員訓練處

   廖吉祥/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海事人員訓練處

   蘇俊連/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海事人員訓練處

 

↑回目錄

 

 

若欲索取詳細資料請參閱出版物訂購單或來電洽購,季刊每本售價新台幣200元
   連絡電話:02-87716708 黃郁媚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