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季刊
首頁 >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 > 一0七年度第二十八卷第二期
『水下文化資產與水域開發』專輯
目  錄 封面
【文資局長序】國水下文化資產保護之啟動
「水下文化資產與水域開發」專輯序言
臺灣水下古發展的現況與課題
國家公園內水下文化資產之保存與挑戰
水下文化資產人才培育問題之探討
出水文物保存與再利用
開發式水下文化資產調查規劃:以離岸風場開發為例
自主式水下載具在水下文化資產監測之應用
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在水下文化資產之創新應用
水下文化資產保護與監測之研究:以「將軍一號」與「廣丙艦」為例
水下文化資產資料庫與平台建立
亞太地區水下文化資產研討會的評析與前瞻
臺灣發展水下博物館之初探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一0七年度第二十八卷第二期封面


我國水下文化資產保護之啟動
(第二十八卷第一期-文資局長序)
摘要

 水下技術(Underwater Technology)與考古學(Archaeology)原是各自獨立的領域,兩者的結合成就了水下考古學(Underwater Archaeology)領域的誕生,藉由水下考古學的研究方法,驗證埋藏在水下世界裡無數具有歷史、文化、藝術、科學與考古價值的文物或遺址, 成為水下文化資產(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臺灣在這股潮流裡不曾缺席,104 年以《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的立法行動開啟了水下文化資產的保護,經歷十餘年的努力,已有初步成果。
 自從2001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UNESCO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以來,水下文化資產保護逐漸受到重視,期望改變傳統中人們心中將水下文物探索標記為水下撈寶的觀念。水下文化資產是長時間蘊藏在水下的文物或遺址,它是人類發展史上共同的記憶,是屬於全人類所有,應該被保護而不應被掠奪。儘管目前我國並非聯合國的會員國,但仍謹遵國際公約與規範,這是身為一個文明的國家的格局。
 臺灣對於水下文化資產的印記,也許可以溯至民國76 年間黃加進先生無意間在澎湖海域發現、後來定名為「將軍一號」的遺址,但正式有規劃性的進行水下文化資產調查是從民國96 起在本局的經費支持下,由中央研究院組成的水下考古團隊從澎湖附近海域開始,目前仍持續的進行當中;與此同時,文資局也透過種子人才培育計畫、研習會、工作坊等方式積極培養人才。除此之外,為能奠基、創新與永續發展,過去三年來也投入基礎與創新計畫,包括:水下文化資產監測與保護之研究、水下文化資產資料庫建立、自主式水下無人載具(AUV)在水下文化資產監測之應用、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VR/AR)在水下文化資產展示之應用等,也探索我國發展水下博物館之可行性等。經過與多所大學及研究機構的合作與努力,目前已有一些成果,這些成果大都呈現在本「水下文化資產與水域開發」專輯當中,還請諸位先進先賢不吝指導。

 

施國隆/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局長       

 

「水下文化資產與水域開發」專輯序言
(第二十八卷第二期-序言)
摘要
 本專輯是配合本(2018)年度「海洋及水下技術協會年會暨第20 屆水下技術研討會」之大會主題所出版的年刊;本年度主題為:「海洋能源科技與水下文化資產」。
 水下技術研討會過去皆以推展海洋及水下工程技術、水域開發利用為主,比
較少探討文化面向的議題,因此研討會的辦理主要與科技部結合。但自從2015 年12 月公布《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後,所有水域開發都需要進行水下文化資產調查,而水下文化資產調查的工作結合了海洋史、水下考古、水下探測技術等,使得整合水下技術與水下文化資產保護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例如,近期由經濟部能源局負責推動的「千架海陸風機計畫」的過程中,水下文化資產調查即是一個重要的工作。文化部作為水下文化資產的主管機關,本研討會結合文化部成果發表乃成為發展趨勢。
 因此,本次研討會的特色即是結合了水下科技與水下文化資產,探討水下技
術、水域開發與水下文化資產保護的相關議題。研討會名稱從原有的「水下技術研討會暨科技部成果發表會」擴充為「水下技術研討會暨科技部、文化部成果發表會」,研討日程從原有的一天延長為二天,使原有僅偏重於水下科技研究成果的發表會融合了水下文化資產的元素,對於學術界跨領域整合研究、海洋產業發展、跨部會協調,相信都具有正面的效果。
 本專輯所刊登的文章都和水下文化資產及水域開發有關,而且大部分文章是
過去三年來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經費支持下所執行的計畫成果,符合本次研討會整合文化部計畫成果發表的宗旨。本期內容所涵蓋的主題包括水下文化資產人才培育、資料庫建立、文物保存(含出水文物)、保護與監測等奠基議題,也探討離岸風場水下文化資產調查規劃之應用議題,以及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VR/AR)、自主式水下無人載具(AUV)等在水下文化資產應用之創新議題。希望藉由本專輯的出版,傳達我國近年來在水下文化資產的發展,以及在水域開發過程中所牽涉到水下文化資產保護的相關議題,進而促進海洋文化保護與推廣的目標。

 

專輯主編:臧振華/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清華大學特聘講座教授

     邱文彥/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

     劉金源/淡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海洋及水下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臺灣水下考古發展的現狀與課題
(第二十八卷第二期-水下文化資產與水域開發)
摘要

 民國94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為順應世界潮流,開拓國際視野,並遵行行政院頒佈的海洋政策綱領,落實重建臺灣早期海洋文化與海洋歷史圖像的努力,由所屬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擬定「水下文化資產保存發展計畫」。正式展開了臺灣水下考古學之新紀元。目前經過十年之發展,已經獲得了豐富的成果。不過,在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中,難免經歷嘗試與錯誤。瞻望未來,我國的水下考古工作,除了在技術層面需要改善與精進之外,水下考古作為水下文化資產調查、研究和保護工作的核心,我們也應該思考如何將之與國家的文化資產保存政策、法規制度,以及行政作業作良好的配合,並深化課題之研究,以期做出更多的貢獻。

關鍵詞:水下文化資產、水下考古、水下考古調查、水下考古發掘

作者:臧振華/國立清華大學特聘研究講座

   黃漢彰/水下考古計畫研究助理

國家公園內水下文化資產之保存與挑戰

(第二十八卷第二期-水下文化資產與水域開發)
摘要
  我國《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於民國104年12月9日公布施行,全文 44條,其宗旨在「為保存、保護及管理水下文化資產,建構國民與歷史之聯繫,發揚海洋國家之特質,並尊重聯合國保護水下文化資產公約與國際相關協議之精神。」相關事務雖有母法為依歸,惟水下文化資產之保存、保護與管理,在國內仍屬新興議題與建制,國人多半不甚了解。以國家公園為例,長久以來,其規劃管理側重於陸域生態保育、地形景觀保護和人文資產遺址之保存,對於海洋或水下文化資產似未觸及。依據已知的初步研究,我國數個涉海的國家公園據信擁有珍貴的水下文化資產,亟待研究與保護。因此,本文旨在介紹水下文化資產基本概念,分析既往國家公園規劃重點,並例舉國家公園可能之水下文化資產,從而彙總提出未來國家公園內水下文化資產保存、保護與管理之挑戰和建議。

 

作者:邱文彥/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

       海洋法律與政策學院代理院長、海洋政策碩士學位學程主任

水下文化資產人才培育問題之探討
(第二十八卷第二期-水下文化資產與水域開發)
摘要

  人才是一切發展的根本;沒有人才,發展就成為空談。雖然我國在水下文化資產的發展只是近十餘年來的事,但由於104年底通過了《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使得水下文化資產的保護成為一個重要課題,值此同時又適逢政府大力推動離岸風電開發,在海洋開發必須兼顧水下文資保護的情況下,水下文化資產專業人才的需求也隨之提升。根據《水下文化資產專業人才培育辦法》第二條之規定,水下文化資產專業人才分成「水下考古人員」、「科學潛水人員」、「海洋科學人員」、「保存科學人員」,以及經主管機關認定之其他專業人員等五類。水下文化資產的保護植基於水下考古專業,而根據歐盟SASMAP計畫所提議有關水下考古研究作業準則 [1、2],其內涵包括案頭評估、水下考古探測、考古價值評估、現地保存、監測及挖掘等。由於我國水下文化資產發展歷程比起先進國家相對短暫,經驗也相對不足,因此在專業人才培育的初期,可先參考國際規範將水下考古作業內涵,依分類的類別融入在我國人才培育的課程當中。本文主要的目的在於探討我國水下文化資產人才培育的相關問題,並以106年所執行「水下文化資產專業人才培育課程暨證照研擬計畫」之實施過程為基礎,進行成果分析、檢討建議,以作為我國水下文化資產專業人才培育制度建立之參考。

關鍵詞:水才培育、水下文化資產、水下文化資產專業人才培育辦法

 

 

作者:劉金源/淡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海洋及水下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出水文物保存與再利用
(第二十八卷第二期-水下文化資產與水域開發)
摘要

 古時人類在利用水域從事各類活動時,常因地形、天候、戰爭、天災、意外,造成大量的文化資產沉沒水中。二十世紀下半發展出水下考古這門新興學科,藉由研究水下文化資產,探討人類的海洋文化,經由水下文化資產重要歷史資訊,應證、補遺人類在水域的歷史活動。水下文化資產為全人類的資產,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组織訂定《保護水下文化資產公約》,其中水下文化資產的保存修護與研究是水下考古作業中重要的一環,做好維護水下文化資產的工作、避免破壞水下遺址脈絡及遺物的歷史密碼是水下考古專業人員重要的職責。水下考古普查、發掘、保存維護需要動用大量的人力與物力,工程浩大,水下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工作不論是水下現址保存或岸上出水遺物的保存,均較陸域的文化資產更加困難、棘手。正因為水下文化資產獲得與保存不易,我們應重視及應對水下文化資產的保存工作,提升我國水下文化資產保存的觀念,完整保留水下文化資產歷史資訊,讓水下文化資產能充分發揮其再利用的功能,開拓人類海洋文化歷史資訊新視野。

關鍵字:水下文化資產、出水遺物、保存修復、現址保存、遺址脈絡

 

作者:董盈穎/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研究助理

 

開發式水下文化資產調查規劃:以離岸風場開發為例
(第二十八卷第二期-水下文化資產與水域開發)
摘要

 臺灣海峽擁有豐富的風力能,是全球具有相當潛力的離岸風電開發場址。政府為推動2025非核家園的願景,並衡酌陸域發展的受限,因此朝海域的離岸風電發展。另一方面,我國自2015年12月公布實施《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後,依規定所有水域開發都要進行水下文化資產調查,其調查規劃與結果都必須經過《水下文化資產審議會》審查通過之後,方能從事開發行為。依《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之規定,在進行水下文化資產調查之前,需要提報調查計畫書並經專案小組審查通過。從水下文化資產發展本身來看,水下文化資產普查之主要目的在於尋找到具有水下文化價值的遺址或文物,惟對於利用開發行為所應進行的水下文化資產調查,其調查之規劃則依《水域開發利用前水下文化資產調查及處理辦法》規定辦理。本文以我國經濟部能源局近期所推動的離岸風電開發為例,探討水下文化資產調查規劃之相關議題,包括:法規依據、開發場域與調查範圍、調查團隊之組成、開發區域之歷史與環境資料、探測規劃等,其中,歷史與環境資料以及探測規劃乃是進行現場探測之前就需要完成,也是探測過程及成果分析的重要參考依據。

關鍵詞:水下文化資產調查、離岸風場、歷史文獻、探測規劃

 

 

作者:黃千芬/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副教授

   李其霖/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劉金源/淡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回目錄

 

自主式水下載具在水下文化資產監測之應用
(第二十八卷第二期-水下文化資產與水域開發)
摘要

 2015年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的公佈實施使得臺灣周遭海域的水下文化資產保護邁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然而由於臺灣海域水下文化資產數量多、分布廣,水下文化資產之監測工作若僅靠潛水人員則將花費很高的工時才能完成,而在較深(> 50 m)的水域亦不可能依賴潛水人員,因此,利用自主式水下載具進行監測,不僅將可降低人力需求,也是解決問題的選項之一。本研究發展一搭載自動水下攝影系統的自主式水下載具,並提出載具即時追隨路徑的控制方法,可使載具與海床保持固定的距離以獲得高品質的影像。由於載具導航控制系統為非線性問題,為了維持系統穩定需根據載具控制性能響應設計測距聲納的配置,進而建立跟隨水底的參考追隨路徑。為了測試所發展的自動水下攝影系統與載具導航、路徑追隨等功能,本研究以一台小型自主式水下載具在水底佈置數件物件以模擬水下遺址環境的水槽,依事先規劃的路徑進行光學影像紀錄,並將所有的影像以商用影像拼嵌軟體處理以獲得完整的海床影像拼圖。本研究經由測試,結果驗證了所發展的自主式水下載具系統應用於水下文化資產監測之可行性。

關鍵詞:自主式水下潛器、水下文化資產、監測

 

 

作者:黃盛煒/國立臺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研究所

   郭振華/國立臺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研究所教授

   黃千芬/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副教授

   劉金源/淡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回目錄

 

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在水下文化資產之創新應用
(第二十八卷第二期-水下文化資產與水域開發)
摘要

  水下文化資產以現地保存為原則,為了讓大眾瞭解、體驗水下文化資產,透過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等科技應用方式,跨越空間與時間限制,以創意的展現方式,提供民眾新的參觀體驗,提升民眾對於水下文化資產內涵的認識。運用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相關技術重建水下文化資產內容,結合使用者上傳相片、打卡之媒體宣傳,達到擴散效益。本文以2017年文化部文化資產所規劃之「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在水下文化資產之應用」計畫之執行成果為基礎,探討結合水下攝影實拍、創新互動展示技術AR及VR技術,將成果放置於實體展示據點,或是網路VR影音平台,藉由線下/線上搭配供民眾親身體驗,達成向普羅大眾推廣水下文化資產,喚起水下文物保存觀念之效益,呈現我國海島國家至關重要之水下探勘技術成果、厚植水下文化實力,邁向海洋文化大國的目標。

關鍵字:虛擬實境、擴增實境、水下文化資產

 

作者:吳逸安/資訊工業策進會數位教育研究所創作開發組組長

   張育銘/中華水下文化資產學會副理事、紀錄片導演

   劉金源/淡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回目錄

 

水下文化資產保護與監測之研究:以「將軍一號」與「廣丙艦」為例
(第二十八卷第二期-水下文化資產與水域開發)
摘要

 我國水下文化資產調查啟動迄今有十餘年。根據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於2008∼2017年間所進行的普查統計,所發現與記載的各類型疑似目標物大約有七百六十多筆,其中「將軍一號」與「廣丙艦」已經過《水下文化資產審議會》組團現勘及價值評估,確定具有水下文化資產價值而通過審議成為列冊遺址。根據《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之規定,水下文化資產以現地保存為原則,並得以列冊管理、劃設保護區或其他適當保存方式處理。本文主要目的在於探討水下文化資產現地保存的方法以及監測的程序,並提出「將軍一號」與「廣丙艦」兩列冊遺址之現地保存的保護與監測之建議,以作為日後該兩遺址管理之參考。本文主要依據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委託國立中山大學所組成的團隊於2016∼2017年間所進行「水下文化資產監測與管理研究案」的研究成果,並參考歐盟主題式科研架構計畫下所支持的「水下考古遺址調查、評估、加固、監測、保存工具及技術之開發計畫」(簡稱SASMAP計畫)所出版的《指南手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12年所出的《亞太地區水下文化資產保護與管理基礎課程訓練手冊》以及國際「航海考古學會」所出版的《水下考古學:航海考古學會原理與實務指南》撰寫而成。

關鍵詞:水下文化資產、現地保存、保護與監測、保護與監測流程

 

 

作者:劉金源/淡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田文敏/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副教授

   薛憲文/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教授

   邱瑞焜/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回目錄

 

水下文化資產資料庫與平台建立
(第二十八卷第二期-水下文化資產與水域開發)
摘要

  台灣四面環海,位於亞太文化與交通樞紐,因此為水下文化資產重要蘊育場所。文化部透過長期水下文化資產普查,也獲得龐大調查研究資料。「水下文化資產資料庫建置」,不僅落實對文資永久保存外,亦提供政策推動研擬,提升水下考古研究進而達成對文化資產保存及保護之目標;而適度資訊公開則有助於教育與推廣,提高民眾對水下文資認識與文化素養。因此,後續資料庫更新及系統擴充、管理與維護,為長程且重要工作之一。本論文說明,藉由過去文化資產局相關成果資料之蒐集、分類與彙整,建立相關資料庫;並藉由空間資料建置及文件管理分析,開發視覺化GIS系統及其應用系統。目前,依據水下文化資產普查結果及相關研究計畫蒐集,資料庫建置包括水下文資調查資料庫、海上探測資料庫、水下文資文件庫、文資審查資料庫等四類。開發之水下文化資產查詢系統,包括法規政策查詢、水下文化資產調查地理圖台、遺址保存與管理主題網頁、文件庫查詢及文資審查資料查詢,以及系統後臺管理等,並設置權限控管資料分級。除此,亦建立資料庫與系統之備援,確保資料保存安全無虞。

 

 

作者:羅聖宗/工業技術研究院 綠能與環境研究所資深研究員

   黃瑞賢/工業技術研究院 綠能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

   顏厥正/工業技術研究院 綠能與環境研究所資深研究員

   翁子偉/工業技術研究院 綠能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

 

↑回目錄

 

亞太地區水下文化資產研討會的評析與前瞻
(第二十八卷第二期-水下文化資產與水域開發)
摘要

 「亞太區域水下文化資產研討會(Asia-Pacific Regional Conference on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APCONF)」每三年舉辦一次,自2011年起迄今共舉辦三次。為呼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水下文化資産保護公約》之精神,宣揚臺灣在水下文化資產研究保存所作的努力,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及國內有識之士紛紛組團,参與106年11月27日至12月2日香港主辦之「第三屆亞太地區水下文化資産研討會(The 3rd Asia-Pacific Regional Conference on Underwater Heritage, APCONF 2017)」,冀望能互通專業訊息,積極成為國際社群的一員,傾聽對於我國水下文資發展之建議,並爭取該區域研討會未來在台灣籌辧之可能性。本文爰回顧評析歷屆會議主旨與活動情形,展望我國爭取下屆會議之可能性,並提供籌備之建議方向,供後續相關作業之參考。

 

 

作者:邱文彥/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

       海洋法律與政策學院代理院長、海洋政策碩士學位學程主任

 

↑回目錄

 

 

臺灣發展水下博物館之初探
(第二十八卷第二期-水下文化資產與水域開發)
摘要

  臺灣周邊是一個具有豐富海洋資源與環境的海域。近十幾年來,水下文化資產逐漸受到重視。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自2006 年來啟動一系列臺灣附近海域水下文化資產的調查,《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也於2015 年12 月公布實施,使水下文化資產保存邁入一個新的里程碑。對水下文化資產保存而言,博物館作為一個文化保存並提供服務民眾的場所,「水下博物館(underwater museum)」一詞因之而起,惟對於水下博物館的內涵與功能,仍然處於一個概念性階段。有鑑於此,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乃於2016 年9∼12 月間辦理「水下博物館論壇暨交流與考察計畫」,藉由專題討論、現地勘查、國際交流與考察的方式,探討水下博物館諸多面向的議題。本文乃在該計畫執行成果的基礎下初步探討我國發展水下博物館之相關議題,包括:何謂水下博物館?臺灣現有海事博物館之介紹與分析、海事博物館的人文要素、臺灣水下文化資產調查成果等,並以臺東縣綠島鄉以及澎湖縣為例,探討水下博物館發展所需之環境與資源。總體而言,在呼應2001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通
過的《保護水下文化遺產公約》,以及我國近十幾年來所提倡「海洋立國」、「海洋興國」的海洋臺灣精神下,藉由水下文化資產呈現臺灣的海洋文化的面向,並發展水下博物館,亦或更廣義的海洋文化博物館,提供大眾親近海洋文化的機會與場所,體現水下文化資產的歷史價值與意義,應有助於提升我國海洋文化內涵的目標。
關鍵詞:水下博物館、水下文化資產、澎湖、綠島

 

 

作者:蔡政良/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與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王國裕/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副局長

   黃千芬/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副教授

   邱瑞焜/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黃漢勇/中華水下考古學會理事長

   溫卓謀/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

   劉金源/淡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回目錄

 

 

 

 

 

若欲索取詳細資料請參閱出版物訂購單或來電洽購,季刊每本售價新台幣200元
   連絡電話:02-87716708 黃郁媚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