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季刊
首頁 >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 > 一0六年度第二十七卷第二期
『海難救護及打撈』專輯
目  錄 封面
「海難救護及打撈」專輯序言
從「南援一號操演」談提升南海人道救援能力之芻議
應用SARMAP於台灣西南海域搜救之模擬
經營海域救難政策指導
台灣地區"海難救護"之核心課題---"約證之間,何者為先"?
亞洲國際潛水救難學校構想
歷年海上重大空難事故調查之經驗與教訓
台灣海域海難救護及打撈的基本思維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一0六年度第二十七卷第二期封面


「海難救護及打撈」 專輯序言
(第二十七卷第二期-序言)
摘要

  本期專輯「海難救護及打撈」為主題邀請7篇文章。第一篇高龍浩撰寫「從『南援一號操演』談提升南海人道救援能力之芻議」乙文,探討我國在提升南海人道救援機制上,所面臨的內部能力優、劣勢及外在環境機會、風險,並提出擴建交通硬體設施、增強醫療救護、船舶拖帶、水下救撈等能量,以及推動南海區域性人道救援合作機制。第二篇陳思樺、廖建明、賴堅戊、楊文榮撰寫「應用SARMAP於台灣西南海域搜救之模擬分析」乙文,以美國ASA公司所研發之海上搜救軟體SARMAP,並導入數值模擬資料與環臺岸基海洋雷達觀測資料,進行軌跡比對及驗證。

 另外,第三篇張競撰寫「經營海域救難政策指導」乙文,探討提升我國海洋救難與打撈專業能量,應結合產業界、政府官方與學術界三方面共同合作,有助於對外經營積極保障海洋活動安全之正面形象,更可創造就業機會與提供業者商機。第四篇丁漢利撰寫「台灣地區"海難救護"之核心課題---"約證之間,何者為先"?」乙文,探討海難船之打撈、救護、脫淺、殘骸之移除等工程簽訂之"救難合約"及行政機關簽發之"打撈許可證",是先有合約再發許可證?或是先發許可證再找合約?第五篇劉復光、陳志成撰寫「亞洲國際潛水救難學校構想」乙文,探討兩岸合作於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成立「國際潛水救難學校」經可行性評估。

 另外,第六篇官文霖撰寫「歷年海上重大空難事故調查之經驗與教訓」乙文,探討近15年的重大海上空難,尤其關注於黑盒子的偵搜及打撈工作;並截錄2016年11月的精進海上空難調查技術工作坊的會議重點,期盼能深化我國的海上空難調查程序,促進資源整合以備不時之需。第七篇陳彥宏、文展權撰寫「台灣海域海難救護及打撈的基本思維」乙文,探討現今台灣的海難救護、海上拖救、船舶打撈、水下偵蒐調查與鑑定作業能量都是各據山頭。如何整合民間的力量,成為政府部門維繫台灣海事安全的重要課題。

 

 

作者:專輯主編:鄭樟雄/中央警察大學兼任教官、前行政院海巡署副署長

        劉復光/旭海科技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經理

        文展權/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航運技術系副教授

 

從「南援一號操演」談提升南海人道救援能力之芻議
(第二十七卷第二期-海難救護及打撈)
摘要

  南海是印度洋與太平洋海上交通要道,航經船舶眾多,海上航行風險高,過去海巡署東、南沙指揮部亦曾執行多起人道救援案件,包括海難救助、船舶避風、緊急醫療救護及人道補給等,為強化該海域海難救護機制,海巡署根據蔡英文總統所提「使太平島成為人道救援中心與運補基地」政策,於2016年11月29日在南沙太平島舉辦「南援一號」人道救援演練,其內容涵蓋「遇險通報與任務分工」、「船舶滅火與人員搶救」、「物資補給與災損復原」、「視訊醫療與專機檢派」及「傷患接駁與緊急後送」等項目,成功展現及驗證我國在南沙海域具備的人道救援能力,但因應未來南海情勢升溫、各國從事海洋科學研究與資源探勘利用頻度增加,以及所衍生海、空運輸航安維護需求等情況,顯示我國仍有持續強化在該海域人道救援能力之必要,基此,筆者分析我國在提升南海人道救援機制上,所面臨的內部能力優、劣勢及外在環境機會、風險,並提出擴建交通硬體設施、增強醫療救護、船舶拖帶、水下救撈等能量量能,以及推動南海區域性人道救援合作機制等建議,共同維護南海區域安全、善盡國際責任。

 

 

 

 

作者: 高龍浩/行政院海岸巡防署科長、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商船研究所碩士

應用SARMAP於台灣西南海域搜救之模擬分析
(第二十七卷第二期-海難救護及打撈)
摘要

 本研究利用美國ASA (Applied Science Associates)公司所研發之海上搜救軟體SARMAP (Search & Rescue Model and Response System),並導入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之數值模擬資料與環臺岸基海洋雷達觀測資料,利用西南海域布放之漂流浮標進行軌跡比對,以瞭解不同海洋資料於模擬之特性,並討論SARMAP軟體中模擬質點數量和目標物風壓差之參數設定。最後利用高雄膠筏失聯案例進行討論,其結果發現模擬位置若處於複雜的海流情形,不同時空解析度的海洋環境資料會造成不同的結果,應適時應用不同的環境資料比對,判讀可能影響漂流方向的因素。故為了提升模擬海上搜救模擬精準度,應逐步建立台灣在地化高解析海洋環境數據及其驗證。

關鍵字:搜救模擬、浮標軌跡、西南海域

 

 

作者:陳思樺/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廖建明/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賴堅戊/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楊文榮/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副工程師

經營海域救難政策指導

(第二十七卷第二期-海難救護及打撈)

摘要
  本稿旨在闡明政府若欲妥善建構於維護我海洋救難與打撈專業能量,如何結合產官學三方之力,以永續經營理念,達成是項目標所應考量之指導要點。

 臺灣周邊環海,國際重要海運要道環繞,但因節氣變化與人為疏失,經常海難事件頻傳,政府與業界經過多年經營,確實建立起相當可觀之海域救難與打撈作業能量,在國際社會亦有相當地位。

 國家建立堅實之海洋救難與打撈專業能量,不但有助於對外經營積極保障海洋活動安全之正面形象,更可創造就業機會與提供業者商機。為能達成此等目的,謹以本文稿述明相關政策指導要點,祈請先進指正。

 

作者:張 競/中華戰略學會 研究員

 

台灣地區"海難救護"之核心課題---"約證之間,何者為先"?
(第二十七卷第二期-海難救護及打撈)
摘要

  海難發生時負責實際賠償的船東互保協會,在對海難船之打撈、救護、脫淺、殘骸之移除等工程都會舉行公開招標手續,招標完畢繼則簽約,本文中之"約"即為此"救難合約"(Salvage Contract):船難所在地的航政主管機關,對於領海、海岸之救援打撈作業,負行政監督之權,如何以轄區內最適之救援能量及時對受難船予以即時救護,庶不致情勢惡化,此即本文中所稱"打撈許可證":先有合約再發許可證?或是先發許可證再找合約?牽涉到的不僅僅是行政程序上的事,牽涉到的是國家主權,沿岸水域的保護與積極的管理,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是能否借外養內,培養本土海難救護力量關鍵性之決策。

 

 

作者:丁漢利/中華民國引水協會 理事長

       中華民國船長公會 理事長

亞洲國際潛水救難學校構想
(第二十七卷第二期-海難救護及打撈)
摘要

 台灣位屬東亞島弧中央區域,總面積為3萬6千188平方公里,成亞太經貿運輸重要樞紐及重要戰略要地,受地型及洋流影響呈豐富及多樣性變化,本島海岸線長1千141公里,包括澎湖群島、小琉球、蘭嶼、綠島、龜山島、基隆嶼、彭佳嶼等較大島嶼的海岸線,則台灣海岸線的全長近500公里。以200海浬經濟海域也計算海洋疆域約計18萬平方公里,海洋國土約計50倍大於陸地面積。海峽對岸福建省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平方。陸地海岸線長達3752公里位居中國第二位,不論中國發展一帶一路及台灣南向政策均需大量海事工程人員。從海洋探勘、救難救護、海纜鋪設、海底資源、離岸風電、跨海大橋、海底遂道至休閒環保及文創產業,就地緣環境及經營市場而言,兩岸合作於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成立「國際潛水救難學校」經評估可行。

 

 

作者:劉復光/旭海科技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經理

   陳志成/大同大學生物工程系所系 主任兼生工所所長

 

 

歷年海上重大空難事故調查之經驗與教訓
(第二十七卷第二期-海難救護及打撈)
摘要

 根據國際民航組織及波音公司飛安統計資料,2016年全球航空旅客運輸量為37.7億人次,大型民用航空器之失事率為0.62次/百萬次起降。因重大飛航事故發生機率變小,為持續提升飛航事故調查技術就顯得格外困難。統計資料亦顯示平均1年發生一次海上空難,且10年發生一次水深超過3,000公尺事故。本論文將探討近15年的重大海上空難,尤其關注於黑盒子的偵搜及打撈工作。此外,截錄2016年11月的精進海上空難調查技術工作坊的會議重點,期盼能深化我國的海上空難調查程序,促進資源整合以備不時之需。

 

 

作者:官文霖/飛航安全調查委員會調查實驗室  主任

↑回目錄

 

台灣海域海難救護及打撈的基本思維
(第二十七卷第二期-海難救護及打撈)
摘要

 海運以及相關的海事的活動是海島國家賴以維生的重要命脈,然而禍福相倚,吉凶同域,海事風險也是海洋台灣不得不坦然以對的。海事安全是建築在人民的生活水平、素養以及文化信仰之上的,海事風險固然有之,但是一個正常國家的海難救護及打撈作業頻率應該是隨著科技發展與安全文化意識提升而漸次遞減的。然而透過本研究檢視交通部門1993~2016的逐年統計資料後,卻僅能發現有些微的改善,也因此發現,在根本的海事安全議題不能解決的前提下,事故後的海難救護及打撈作業能量的安全防線就顯得更為重要。現今台灣的海難救護、海上拖救、船舶打撈、水下偵蒐調查與鑑定作業能量都是各據山頭、各領風騷、各別存在的。泰山不辭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未來能否整合民間的力量,成為政府部門的最大助手,將是維繫台灣海事安全的關鍵議題。

 

 

作者 :陳彥宏/台灣海事安全與保安研究會 秘書長

   文展權/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航運技術系副教授

↑回目錄

 

 

 

 

若欲索取詳細資料請參閱出版物訂購單或來電洽購,季刊每本售價新台幣200元
   連絡電話:02-87716708 黃郁媚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