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輯「海難救護及打撈」為主題邀請7篇文章。第一篇高龍浩撰寫「從『南援一號操演』談提升南海人道救援能力之芻議」乙文,探討我國在提升南海人道救援機制上,所面臨的內部能力優、劣勢及外在環境機會、風險,並提出擴建交通硬體設施、增強醫療救護、船舶拖帶、水下救撈等能量,以及推動南海區域性人道救援合作機制。第二篇陳思樺、廖建明、賴堅戊、楊文榮撰寫「應用SARMAP於台灣西南海域搜救之模擬分析」乙文,以美國ASA公司所研發之海上搜救軟體SARMAP,並導入數值模擬資料與環臺岸基海洋雷達觀測資料,進行軌跡比對及驗證。
另外,第三篇張競撰寫「經營海域救難政策指導」乙文,探討提升我國海洋救難與打撈專業能量,應結合產業界、政府官方與學術界三方面共同合作,有助於對外經營積極保障海洋活動安全之正面形象,更可創造就業機會與提供業者商機。第四篇丁漢利撰寫「台灣地區"海難救護"之核心課題---"約證之間,何者為先"?」乙文,探討海難船之打撈、救護、脫淺、殘骸之移除等工程簽訂之"救難合約"及行政機關簽發之"打撈許可證",是先有合約再發許可證?或是先發許可證再找合約?第五篇劉復光、陳志成撰寫「亞洲國際潛水救難學校構想」乙文,探討兩岸合作於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成立「國際潛水救難學校」經可行性評估。
另外,第六篇官文霖撰寫「歷年海上重大空難事故調查之經驗與教訓」乙文,探討近15年的重大海上空難,尤其關注於黑盒子的偵搜及打撈工作;並截錄2016年11月的精進海上空難調查技術工作坊的會議重點,期盼能深化我國的海上空難調查程序,促進資源整合以備不時之需。第七篇陳彥宏、文展權撰寫「台灣海域海難救護及打撈的基本思維」乙文,探討現今台灣的海難救護、海上拖救、船舶打撈、水下偵蒐調查與鑑定作業能量都是各據山頭。如何整合民間的力量,成為政府部門維繫台灣海事安全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