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季刊
首頁 >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 > 一0五年度第二十六卷第三期
『國防科技、自主國防與產業發展』專輯
目  錄 封面
「國防科技、自主國防與產業發展」專輯序言
「國防自主」的希望與挑戰
軍艦設計技術演進與船艦設計人才培育
國防科技與國防自主-水下載具應用技術先期研發專案
國防自主之路-從雄風飛彈的研發歷程談起
凌雲御風自立自強-IDF的故事
國際船舶科技發展趨勢
從ROV行銷經驗看水下無人載具國防應用市場
洞悉產學研界成就.海洋無人新里程
2016「高雄國際海事船舶暨國防工業展」記實與心得分享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一0五年度第二十六卷第三期封面


「 國防科技、自主國防與產業發展」 專輯序言
(第二十六卷第三期-序言)
摘要

  孫子兵法開宗明義有云:「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此,國家防衛之能力,不僅是國家尊嚴之所在,更是生死存亡的關鍵。現階段我國國防最高指導原則是「不求戰但不懼戰」,因此保有自我防衛能力是國家生存之道。長期以來,我國國防所需之主要裝備及武器系統,大都採外購,少部分自行研發,尤其是戰機與艦艇,而所謂自主國防最主要的目標是:「打什麼戰就有什麼樣的武器裝備」,或是從防衛的角度來說:「要訂什麼防衛政策就有什麼防衛武器裝備」,因此,從策略上來說,只要透過各種手段,包括外購或自行研發,只要能符合我國國防需求即可達到自主國防的目標。

 然而,面對我國外交處境的艱難,縱使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所需要的武器裝備,而買到的甚至是出售國的清倉存貨,真是情何以堪。不僅如此,由於採購過程受到國際情勢影響,完全受制於人,嚴重干擾我國自主國防的發展政策。最明顯的例子就是70-80年代好不容易下定決心啟動自研自製的IDF(Indigenous Defensive Fighter)二代戰機計畫,竟然在計畫進行過程當中,突然因美、法改變政策願意出售戰機,而把經費轉移至採購F-16及幻象戰機,使得後半段有產業效益(量產生產線)的IDF計畫戛然而止,好不容易培育的航太人才隨之大量流失,嚴重影響我國航太產業的發展。雖然這項政策的轉變或許有不得以的苦衷,但是應該要記取這種受制於人的慘痛教訓!

 近年來我國政府對於自主國防已有較積極的思維與作為。在前政府後期即有「潛艦國造IDS(Indigenous Defensive Submarine)」的規劃,而新政府上任後,更將「國機國造」、「國艦國造(含潛艦國造)」列為五大創新產業之一,積極與民間產業結合,試圖開創國防產業。這項政策若可以落實,對於我國自主國防一定有深遠的影響,也對於我國航太、造船及相關周邊產業,不論在產值與技術方面必有提升作用。在此要特別強調的是,不論飛機或船艦都是一個整合系統,因此「整合(integration)」才是關鍵,包括儎台、裝備、武器,因此所謂「自主」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要自製,而應以無法獲取的關鍵技術及裝備為主要研發與自製對象。以潛艦國造為例,要先設計而後建造,有了設計圖後造船廠就可按圖施工,因此「設計是極為關鍵」的步驟。在潛艦國造中,若有人提議向國外買設計圖回來建造,這不僅是不切實際的想 法(因全世界潛艦設計都是極高的機密),縱使購得設計圖建造後,必定帶來後續20、30年服役期間所要付出鉅額維修改裝經費以及受宰制的情況,絕不可不慎,否則必定付出慘痛的代價!

 本專輯配合新政府政策的發展,以自主國防與產業發展為主題,並以國防科技為基礎,以鑑往知來的鋪陳,探討這個重要議題。在此,特別要感謝在邀稿與編輯過程當中,諸位先進先賢在百忙當中願意抽空共襄盛舉,包括前國防部長陳永康上將親筆撰寫「國防自主的希望與挑戰」;中科院張冠群院長在主編的受託之下,推薦陶長興博士探討雄風飛彈的研發歷程及邱祖湘博士探討IDF發展的心路歷程;船舶中心柯永澤執行長探討過去近半個世紀以來船舶設計的演進與發展;造船及輪機工程學會蔡進發理事長探討國際船舶發展趨勢;科技部水下載具研發小組許泰文召集人探討國防科技與國防自主等,加上產業界張乃仁總經理、譚順倫總經理、吳永順經理,具體而微的分享水下載具的研發心路歷程,都是相當值得參考的文章。在此,我們主編群謹致上最誠摯的謝意。

 最後,期許我國政府在這一次的自主國防路上,意志一定要堅定,國人一定要團結,這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外在環境十分險惡,有些國家對於我國自主國防的思維澆以冷水,如本月初在美國舉行的「美台國防工業會議」,或許出於「司馬昭之心」,吾人無須理會。惟若國人莫衷一是、人云亦云,甚且彼此相譏、自我打擊,這才是最大的危機!

 

專輯主編:劉金源/淡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 講座教授

     許泰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副校長、

         海洋能源與政策研究中心 主任

     黃千芬/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副教授

     

「國防自主」的希望與挑戰
(第二十六卷第三期-國防科技、自主國防與產業發展)
摘要

  朝鮮半島核武危機、東海與南海主權爭議,使得複雜多變的全球情勢,更加詭譎多變,而身處西太平洋地緣戰略之中央位置的臺灣,正面對兩岸關係發展以及華美互信交流的挑戰,凸顯出「忘戰必危」的真實價值。日前,「蔡英文」總統公開向日本「讀賣新聞」表示,「國防自主」的防衛精神是發展國防非常重要的原則,除了持續外購先進的軍事裝備外,也要大力提高自製能力,以達成「國艦國造」與「國機國造」的目標,並希望美方在「國防自主」提供必要協助,讓我方具備強化自我防衛的能力,雖然國防與經濟的互利共榮早已達社會的共識,但是要達成「國防自主、軍民雙贏」的目標,必須接受與克服主客觀環境的諸多難關,本文為「國防自主」點出幾項亟待迎接的挑戰,為開創「國家安全、民生樂利」的新局勢,凝聚全民共識與共同努力的方向。

 

 

作者:陳永康/前國防部軍政副部長

 

軍艦設計技術演進與船艦設計人才培育
(第二十六卷第三期-國防科技、自主國防與產業發展)
摘要

 我國目前積極推動國艦國造,然而國艦國造在設計上需要用的一些主要技術是那些?我國是否具備?本文將簡要說明從1970 年以來世界各國對軍艦研發的發展歷程以及我國相對的發展,並舉2個對作戰艦艇設計非常重要的例子作進一步說明,如計算流力的發展、端板螺槳設計與噪音控制的內涵等,以說明我國若要配合國艦國造仍缺哪些設計人力,最後並建議須建立船艦專業學程以及學程內容以積極培養所需人力。

 

作者:柯永澤/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系統工程暨造船學系教授

國防科技與國防自主-水下載具應用技術先期研發專案

(第二十六卷第三期-國防科技、自主國防與產業發展)

摘要
  潛艦建軍為我國多年來的重大國防科技與國防自主,而潛艦國造則為建軍整備的重要手段與策略之一。經國防相關單位的多年擘畫,潛艦國造先期規劃已於去年正式啟動,整體規劃長達二十年。對於我國潛艦國造的發展目標,科技部海工學門策略性地結合國防發展政策,以「水下載具應用技術先期研發專案計畫」發展潛艦性能分析與評估的學術研究能量,藉由潛艦基礎研究能量的提升,作為產業界設計能量的分析評估後盾,為我國潛艦國造計畫建立堅實的應用發展基礎,同時也培育高階潛艦應用技術人才,以配合潛艦國造之使命。

 

作者:許泰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系特聘教授兼副校長

   

國防自主之路-從雄風飛彈的研發歷程談起

(第二十六卷第三期-國防科技、自主國防與產業發展)
摘要

 雄風一型攻船飛彈的研發,開創了我國飛彈科技的自主歷程,並證明我們有能力建立自主國防。希望藉由本文所述研發過程中遭遇的一些事例,激勵有志之士的雄心壯志;同時對我國為何至今未能落實國防自主政策,而任由外國干預箝制的現實,提供一些省思。

 

 

作者:陶長興/前雄風計畫副主持人兼雄三計畫負責人

凌雲御風自立自強-IDF的故事

(第二十六卷第三期-國防科技、自主國防與產業發展)
摘要

 IDF計畫是中華民國建軍史上最大的武器系統自製開發計畫,配合空軍作戰需求,研製超音速高性能戰機。自民國71年至83年,歷經十二年的研究發展與地面及空中測試,期間多有技術問題與干擾,在全體參與計畫人員的努力與合作下,達成計畫目標,發展出捍衛台海領空的空軍二代主力戰機。由此一發展過程及其所產生的效益,可以看出「國機國造、自研自製」在培育專業人才、建立先進技術能量以及促進國內產業發展的重要性。

 

作者:邱祖湘/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研究員

國際船舶科技發展趨勢
(第二十六卷第三期-國防科技、自主國防與產業發展)
摘要

 國際海事組織(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IMO)是聯合國成立的國際組織,致力透過訂定國際公約來改善航運的安全,其主要目標是透國際合作促進船運的安全(Safety)、保全(Security)和永續發展(Sustainability)。同時由於資通信、網路科技及人工智慧的成就,船舶的航行採用了許多智慧設備,以減少人為操作錯誤及減少人力的使用,讓船舶朝向智慧船舶(Intelligent Ship)的方向發展。而智慧船舶的發展極致則是無人船(Unmanned Ship),即是船舶具備足夠的智慧可以自主航行,所以整個船舶航運科技是朝更安全、更保全、更永續及智慧船舶與無人船的方向發展。

 

 

作者:蔡進發/國立臺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

↑回目錄

 

從ROV行銷經驗看水下無人載具國防應用市場
(第二十六卷第三期-國防科技、自主國防與產業發展)
摘要

 水下無人載具因操作時水下具沒有人員生命安全負擔的特性。依推進動力型態及控制方式可概分為ROV,AUV,AUG 與 Wave glider 四種, ROV具操作時間與足夠電力攜帶載重的優勢,但機動及隱匿性不佳是其缺失; AUG 有長時間、大面積的搜索能力,但是在載重與機動性能上表現較為不足;Wave glider 具有長航能力及電力補充正可補足AUG之不足,能即時以衛星或無線電傳輸訊息,但漂浮於海上易被匿蹤性較為不足;而AUV 在各項指標上均有良好的表現,故現在廣泛被運用在軍事用途。根據Markets and Markets市場研究報「水下無人載具」在商業,國防及科研市場應用於預估2020年將達美金343.4百萬的產值。

 

作者:譚順倫/盟帝電科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吳永順/盟帝電科股份有限公司 經理

↑回目錄

 

洞悉產學研跨界成就.海洋無人技術新里程
(第二十六卷第三期-國防科技、自主國防與產業發展)
摘要

 玉豐海洋科儀股份有限公司以螺絲與精密零組件加工起家,面對傳統產業邁向高附加價值與技術的挑戰,於2008年開始投入水下技術相關研發,轉型為海洋儀器與設備製造商,並成功開發出台灣第一台水下無人載具 (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 ROV),擁有ROV關鍵零組件與系統生產和整合能力,。雖然國內缺乏直接投入水下技術的發展與市場連結,但透過整合國內既有的產業能量進行整合與創新,使得水下技術的產業鏈結構得以成型發展。ROV需進一步整佈放系統 (Launch and Recovery System, LARS)、繫纜管理系統 (Tether Management System, TMS) 或整合式佈放機櫃 (Containerized System),以求更安全、更有效率的佈放品質。

 

 

作者:張乃仁/玉豐海洋科儀 DWTEK Co., Ltd. 總經理

↑回目錄

 

2016「高雄國際海事船舶暨國防工業展」記實與心得分享
(第二十六卷第三期-國防科技、自主國防與產業發展)
摘要

  繼今(2016)年三月造船界每兩年一度的盛事「台灣國際遊艇展」在高雄展覽館展出之後,我國首次舉辦有關海事船舶及國防工業展,定名為「2016高雄國際海事船舶暨國防工業展」,也於9月14日至17日於同一地點展開。這次展出適逢新政府上任之後力推國艦國造、潛艦國造等政策,以期創造南部的造船產業,因此別具意義。本次展覽總計165家參展單位,參展單位包括國防部、海巡署、學界、研究單位、造船廠、國內外裝備與零組件廠、國內外裝備系統商與海事工程業者,期望對於我國造船產業能有產生激勵效果。另,在本次展覽過程當中,台船邀集了國內三十幾家廠商,共同簽署支持政府潛艦國造計畫,展現民間積極配合政府政策,為我國造船產業之發展共同努力。

 

 

 

作者:劉建宏/財團法人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行政企劃處企考組 組長

   劉金源/淡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 講座教授

↑回目錄

 

 

若欲索取詳細資料請參閱出版物訂購單或來電洽購,季刊每本售價新台幣200元
   連絡電話:02-87716708 黃郁媚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