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開宗明義有云:「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此,國家防衛之能力,不僅是國家尊嚴之所在,更是生死存亡的關鍵。現階段我國國防最高指導原則是「不求戰但不懼戰」,因此保有自我防衛能力是國家生存之道。長期以來,我國國防所需之主要裝備及武器系統,大都採外購,少部分自行研發,尤其是戰機與艦艇,而所謂自主國防最主要的目標是:「打什麼戰就有什麼樣的武器裝備」,或是從防衛的角度來說:「要訂什麼防衛政策就有什麼防衛武器裝備」,因此,從策略上來說,只要透過各種手段,包括外購或自行研發,只要能符合我國國防需求即可達到自主國防的目標。
然而,面對我國外交處境的艱難,縱使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所需要的武器裝備,而買到的甚至是出售國的清倉存貨,真是情何以堪。不僅如此,由於採購過程受到國際情勢影響,完全受制於人,嚴重干擾我國自主國防的發展政策。最明顯的例子就是70-80年代好不容易下定決心啟動自研自製的IDF(Indigenous
Defensive
Fighter)二代戰機計畫,竟然在計畫進行過程當中,突然因美、法改變政策願意出售戰機,而把經費轉移至採購F-16及幻象戰機,使得後半段有產業效益(量產生產線)的IDF計畫戛然而止,好不容易培育的航太人才隨之大量流失,嚴重影響我國航太產業的發展。雖然這項政策的轉變或許有不得以的苦衷,但是應該要記取這種受制於人的慘痛教訓!
近年來我國政府對於自主國防已有較積極的思維與作為。在前政府後期即有「潛艦國造IDS(Indigenous Defensive
Submarine)」的規劃,而新政府上任後,更將「國機國造」、「國艦國造(含潛艦國造)」列為五大創新產業之一,積極與民間產業結合,試圖開創國防產業。這項政策若可以落實,對於我國自主國防一定有深遠的影響,也對於我國航太、造船及相關周邊產業,不論在產值與技術方面必有提升作用。在此要特別強調的是,不論飛機或船艦都是一個整合系統,因此「整合(integration)」才是關鍵,包括儎台、裝備、武器,因此所謂「自主」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要自製,而應以無法獲取的關鍵技術及裝備為主要研發與自製對象。以潛艦國造為例,要先設計而後建造,有了設計圖後造船廠就可按圖施工,因此「設計是極為關鍵」的步驟。在潛艦國造中,若有人提議向國外買設計圖回來建造,這不僅是不切實際的想
法(因全世界潛艦設計都是極高的機密),縱使購得設計圖建造後,必定帶來後續20、30年服役期間所要付出鉅額維修改裝經費以及受宰制的情況,絕不可不慎,否則必定付出慘痛的代價!
本專輯配合新政府政策的發展,以自主國防與產業發展為主題,並以國防科技為基礎,以鑑往知來的鋪陳,探討這個重要議題。在此,特別要感謝在邀稿與編輯過程當中,諸位先進先賢在百忙當中願意抽空共襄盛舉,包括前國防部長陳永康上將親筆撰寫「國防自主的希望與挑戰」;中科院張冠群院長在主編的受託之下,推薦陶長興博士探討雄風飛彈的研發歷程及邱祖湘博士探討IDF發展的心路歷程;船舶中心柯永澤執行長探討過去近半個世紀以來船舶設計的演進與發展;造船及輪機工程學會蔡進發理事長探討國際船舶發展趨勢;科技部水下載具研發小組許泰文召集人探討國防科技與國防自主等,加上產業界張乃仁總經理、譚順倫總經理、吳永順經理,具體而微的分享水下載具的研發心路歷程,都是相當值得參考的文章。在此,我們主編群謹致上最誠摯的謝意。
最後,期許我國政府在這一次的自主國防路上,意志一定要堅定,國人一定要團結,這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外在環境十分險惡,有些國家對於我國自主國防的思維澆以冷水,如本月初在美國舉行的「美台國防工業會議」,或許出於「司馬昭之心」,吾人無須理會。惟若國人莫衷一是、人云亦云,甚且彼此相譏、自我打擊,這才是最大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