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精簡回顧海底熱泉中橈足類的重要性。海底熱泉可分為深海與淺海熱泉,在此高壓、低氧、高溫的獨特環境中,仍有多樣性生物群聚棲息其間。橈足類為水生甲殼類動物,可棲息於任何水生環境,包含海水、淡水,與海洋沉積物中。在深海及淺海熱泉棲地也能找到牠們的蹤跡。在東太平洋與中大西洋脊的深海熱泉中所發現的橈足類大多為杯口水蚤與管口目水蚤。
海底熱泉排放的變化造成食物來源的空間變異性,成為熱泉食物網的一大特徵。化學合成自營細菌為海底熱泉生態系的初級生產者,也是橈足類的食物來源之一。橈足類是連結初級生產者與大型底棲生物間的關鍵營養連結,對生態系間的能量輸送有著重大貢獻。
高密度的橈足類棲息於接近海底熱泉的區域。由於橈足類在不同的發育階段有獨特的生理耐受度與營養需求,不同階段的個體分布於受到不同程度的海底熱液排放影響的區域,更顯示橈足類多樣性深受海底熱泉活動影響。
熱泉會造成多種汙染,包括熱液中高濃度二氧化碳降低酸鹼值及熱泉中二氧化碳氣泡擴散所導致的酸化、極度缺氧、熱汙染和有毒化學物質。
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與滅絕已成為環境隱憂,嚴重地衝擊其他生物生態系,而海底熱泉活動為其中部分自然成因。過去研究指出,暴露在海底熱泉有毒排放口下對橈足類造成多種負面影響,如高死亡率、發育遲緩、類腫瘤性腫塊。海底熱泉可能會噴發出高濃度有毒礦物質,加上低酸鹼度與高溫的環境,推測會使橈足類的外骨骼變得脆弱,因而增加其被寄生的機率。
最後,深海熱泉造就嚴峻的環境。橈足類利用變形發展附肢等形態特徵適應環境,例如以特化的變形附肢在基質上支撐或運動(游泳或爬行),並啃食細菌膜與包含管蟲和蝦在內的絕對熱泉共生生物。硫化物伴隨著溫度升高與氧氣密度降低而增加。深海熱泉造就的缺氧環境對大多數好氧後生動物而言相當嚴苛,而橈足類卻能在此繁衍興盛。橈足類發展出血紅蛋白呼吸色素做為缺氧適應機制,藉此提高親氧性,使橈足類得以在較低的氧氣濃度下存活。
橈足類被選為生態毒理學研究的範例物種是由於牠們具有十分吸引人的生物特徵。結果顯示,死亡為生態毒理學的合適終點,且橈足類對所接觸化學物質濃度的靈敏度比其發育階段所產生的影響要高。
關鍵字:橈足類、海底熱泉、食物網、豐度、適應、毒性、死亡
作者:Esther U.
Kadiene(開汀妮)/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博士生
Hans-Uwe Dahms(譚漢詩)/高雄醫學大學生物醫學暨環境生物學教授
Jiang-Shiou
Hwang(黃將修)/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