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季刊
首頁 >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 > 一0五年度第二十六卷第一期
『海洋產業技術』專輯
目  錄 封面
「海洋產業技術」專輯序言
洋流發電機組研發與實海域船拖測試
全球海流發電產業推動現況及關鍵技術介紹
借境歐洲海洋能源中心海流發電規範建置之經驗
綠島東部海洋能發展研究
沉箱製作及軌道台車移運工法之應用與效益評估
離岸風場海洋環境即時監控系統之規劃與建置
海上風場規劃設計要素之探討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一0五年度第二十六卷第一期封面


「海洋產業技術」 專輯序言
(第二十六卷第一期-序言)
摘要

 今(105)年年會主題為「向海洋邁進-落實海洋能資源產業」,本期為年會特刊以 :「海洋產業技術」為標題,共登載7篇文章。

 第一篇陳陽益、白俊彥、許弘莒、楊瑞源、李孟學、許城榕撰寫「洋流發電機組研發與實海域船拖測試」,介紹國內自行研發之瓩級黑潮發電機組的研發過程與過去試驗結果,並在屏東縣小琉球外海執行實海域系列船拖測試成果。第二篇劉兆歡、陳彥豪撰寫「全球海流發電產業推動現況及關鍵技術介紹」,就台灣及歐洲、美國、加拿大、中國、韓國及日本等各國海流發電產業之推動現況與關鍵技術進行介紹。第三篇洪靖博、張珮錡、楊瑞源撰寫「借鏡歐洲海洋能源中心海流發電規範建置之經驗」,本文參考歐洲海洋能源中心的規範文件,確保海流發電計畫有一套完整的遵循與應用的規範。並在未來政府發展再生能源政策上,東部離岸海域發展海洋能,西部離岸海域發展風能上,向國外借鏡作為重要的參考文獻。第四篇蘇國旭、黃敏智、吳念祖源撰寫「綠島東部海洋能發展研究」,以綠島東部海域為例,探討可能的海洋能產業發展建置規劃,主要包括溫差發電及洋流發電,及對綠島海洋能發展所面臨的關鍵問題與對策提出探討。第五篇陳宗邦、黃致融、柯宗廷、盧禹晉撰寫「沉箱製作及軌道台車移運工法之應用與效益評估」,介紹海堤工程、港灣工程中沉箱製造的工法與軌道台車移運系統的運作,並陳述沉箱製造時軌道台車移運工法所扮演之角色,再透過傳統工法與本工法之比較,分析施工效益,作為未來港灣工程建設之參考依據。第六篇馮宗緯、李中宏撰寫「離岸風場海洋環境即時監控系統之規劃與建置」,介紹海氣象觀測塔的施工與安裝流程,以及水上與水下儀器的規劃與建置,期望後續能有效建置完整的彰濱海域海氣象資料庫,進而作為臺灣後續離岸風電區塊開發之發展依據。第七篇林俶寬撰寫「海上風場規劃設計要素之探討」,介紹蒐集國外既有相關工程之規劃、設計與施工技術案例,並參考國內既有之颱風、地震等相關研究或規劃設計等資料,作一初步探討與比較。 

專輯主編:陳陽益/國立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所長、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教授

     楊瑞源/國立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副所長兼機要祕書、

         中華民國海洋及水下技術協會副祕書長

     簡連貴/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河工程系教授、近海防災中心主任、

         中華民國海洋及水下技術協會祕書長

洋流發電機組研發與實海域船拖測試
(第二十六卷第一期-海洋產業技術)
摘要

 臺灣高度能源進口依賴,發展可再生能源是增進國家永續發展重要策略,臺灣海洋立國,並擁有得天獨厚的洋流能發展潛力,本文介紹國內自行研發之瓩級黑潮發電機組的研發過程與過去試驗結果,並針對國立成功大學和萬機公司合作團隊於2015年3月在屏東縣小琉球外海執行實海域系列船拖測試介紹,團隊在流況1.4m/s成功產出將近33kW的發電成果,提前達成科技部在能源國家型計畫之海洋能發電項目中所訂下之近程目標。

 

 

作者:陳陽益/國立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所長、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教授

   白俊彥/萬機鋼鉄公司 董事長

   許弘莒/國立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楊瑞源/國立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李孟學/國立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許城榕/國立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全球海流發電產業推動現況及關鍵技術介紹
(第二十六卷第一期-海洋產業技術)
摘要

 海洋能源主要可分為海洋溫差能(Ocean Thermal Energy)、波浪能(Wave Energy)、海流能(Marine Current Energy)、潮差能(Tidal Range)以及鹽差能(Osmotic Energy)五種。其中海流能又分為由潮汐所引起的潮流能,以及因全球風力梯度、海水鹽度及溫度差異所引起的海洋環流,此類型的洋流流速較潮流緩慢許多,台灣沿岸的黑潮即屬此種類型。黑潮有穩定、高容量因子的特性,用以發電具備做為基載電力的條件。目前海流發電技術仍無商轉案例,歐洲、美國、加拿大、中國、韓國及日本皆已投入海流發電之相關計畫,許多廠商也開始研發設計海流發電機及相關設備,國內亦有廠商投入此一行列。本文將就全球海流發電產業之推動現況與關鍵技術進行介紹。

 

 

作者:劉兆歡/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一所 助理研究員

   陳彥豪/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一所 副所長

借鏡歐洲海洋能源中心海流發電規範建置之經驗

(第二十六卷第一期-海洋產業技術)

摘要
  近幾年來由於人民渴求非核家園,於是,發展替代性能源方案已是政府迫切需面對的重大議題;再生能源為目前最適當的替代性能源方案,再生能源發展電力主要以風能、太陽能、海洋能、地熱能和生質能為主,以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而言,主要問題為發電的穩定性與能源轉換效率低;根據工研院統計結果,顯示海洋能發電最具有優勢,在台灣東部具有4GW以上的蘊藏量;海洋能的項目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溫差能和鹽差能;其中,台灣東部離岸蘊含豐富的海流能適合發展黑潮發電。根據愛爾蘭的海洋能源發展單位(OEDU),海洋發電計畫的類型可分為驗證和模型發展、原型計畫、先期商轉示範計畫和商轉計畫等4個類型,並包括8個計畫階段;為了瞭解發展海流能計畫的流程,本文參考歐洲海洋能源中心(EMEC)的規範文件,主要包括資源評估、場址條件、現地量測、實際運作和結果分析,透過國外規範的整理與參考,確保海流發電計畫有一套完整的遵循與應用的規範。並在未來政府發展再生能源政策上,東部離岸海域發展海洋能,西部離岸海域發展風能上,向國外借鏡作為重要的參考文獻。

 

作者:洪靖博/國立成功大學國際波動力學研究中心 研究助理

   張珮錡/國立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助理研究員

   楊瑞源/國立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 研究員兼副所長

 

綠島東部海洋能發展研究
(第二十六卷第一期-海洋產業技術)
摘要

  在我國追求自主能源需求中,又以離島因能源運輸特別昂貴,更具需求急迫性,其中綠島因地處於東部黑潮主流之中,海洋能發展產業備受矚目,本文將以綠島東部海域為例,探討可能的海洋能產業發展建置規劃,主要包括溫差發電及洋流發電,由於此二項能源預期在夏季有最佳效益產出,與綠島用電需求特性相符,值得開發作為當地之替代能源,然目前產業在國內均未達商業運轉之階段,因此,也對綠島海洋能發展所面臨的關鍵問題與對策提出探討。(註:本文為本主題之完整內容;部分內容曾發表於Proceedings of the Twenty-fifth International Ocean and Polar Engineering Conference,  Kona, Big Island, Hawaii, USA, June 21-26, 2015)

 

作者:蘇國旭/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黃敏智/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吳念祖/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沉箱製作及軌道台車移運工法之應用與效益評估
(第二十六卷第一期-海洋產業技術)
摘要

  海堤工程、港灣工程的興建,沉箱的製造效率扮演重要的關鍵,在傳統技術來說多採用「浮沉台船工法」製作沉箱,但此工法製造沉箱的時程規劃乃受浮沉台船數量所侷限。國內港灣開發重大工程「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第二期工程計畫岸線、浚填、港勤船渠工程」之第二標主體工程首次採用「沉箱製作軌道台車移運工法」以配合沉箱製造與移運。本文旨在介紹此工程中沉箱製造的工法與軌道台車移運系統的運作,並陳述沉箱製造時軌道台車移運工法所扮演之角色,再透過傳統工法與本工法之比較,分析施工效益,期為未來港灣工程建設之參考依據。

 

作者:陳宗邦/宏華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黃致融/宏華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技師

   柯宗廷/台灣海洋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盧禹晉/台灣海洋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師

離岸風場海洋環境即時監控系統之規劃與建置
(第二十六卷第一期-海洋產業技術)
摘要

 為確保所選定之離岸風場可達到可行性研究階段之預估產電效能,使得所投入之鉅額離岸風場開發案能獲致預定之效益,風場開發會於預定場址先進行現場風資料的實測與分析,以掌握該風場之可開發風能。本專案已於104年8月完成海氣象觀測塔安裝作業,並於同年9月開始量測水面上10米、30米、50米、86米風速、風向資料、大氣壓力與淨輻射儀等資訊,以及水下海流流速、流向、溫度、水位以及鹽度等資料。所有量測資料皆透過監測系統之規劃與建置,有效即時瞭解彰濱海域的海氣象資訊,本篇文章將詳述海氣象觀測塔的施工與安裝流程,以及水上與水下儀器的規劃與建置。並展示本專案海氣象資料監控系統及資料類型。期望後續能有效建置完整的彰濱海域海氣象資料庫,進而作為臺灣後續離岸風電區塊開發之發展依據。

 

作者:馮宗緯/永傳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規劃部 經理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河海工程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李中宏/永傳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技術支援暨服務部 專案工程師

↑回目錄

 

海上風場規劃設計要素之探討
(第二十六卷第一期-海洋產業技術)
摘要

  為配合經濟部能源局規劃在2030年前將建置600架海上風力發電機組之能源政策,國內產官學界莫不投入眾多資源,希望結合國內既有或發展中之產業,共同開拓新的產業供應鏈,促進國內經濟發展。然海上風場開發,從風場規劃、風力發電機組設計、製造到現場安裝所面對之環境較一般工程更加嚴峻,工程技術之困難度更高,為求工程品質與精密度符合國際規定之安全與營運需求,必須建立一套完整之工程技術流程,讓所有參與人員,包括上游之現場調查到下游之製造安裝,皆有所依循。然綜觀國內,目前並無任何海上風電工程之實際案例可資依循,僅有2015年完成之三座離岸海氣象觀測塔之實績可供參考。因此,本文乃蒐集國外既有相關工程之規劃、設計與施工技術案例,並參考國內既有之颱風、地震等相關研究或規劃設計等資料,作一初步探討與比較,以期拋磚引玉,讓更多有意願參與本項工作之業者,在後續從事相關作業時便於參考。

 

作者:林俶寬/台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港灣部 副理

↑回目錄

 

 

若欲索取詳細資料請參閱出版物訂購單或來電洽購,季刊每本售價新台幣200元
   連絡電話:02-87716708 黃郁媚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