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季刊
首頁 >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 > 一0四年度第二十五卷第四期
『沉船與水下文化資產』專輯
目  錄 封面
「沉船與水下文化資產」專輯序言
由衛星資料看東沙環礁的沉船
水下文化資產的管理與現地保存
水下文化資產:立法與挑戰
淺談法國推動水下文化資產之趨勢
從海洋研究到人工魚礁-我國第一艘海洋研究船九連號
水下考古探測到水下工程位址細部特徵評估
水下文化資產保護與水下作業專長
麟山鼻海流發電潛能調查與評估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一0四年度第二十五卷第四期封面


「沉船與水下文化資產」 專輯序言
(第二十五卷第四期-序言)
摘要

 本期專刊的標題為 :「沉船與水下文化資產」,共登載了七篇文章和一篇海流發電文章。遠自2,000年前宋朝,人類就有船舶航行於東海、南海和台灣海峽 ; 400年前以來,更有鄭和下西洋,台灣祖先渡海來台,和列強們的爭奪土地與海權,所以這個海域的沉船被相信一定很多,需要我們去發掘,更需要我們以水下文化資產的精神去保護它們。范辰碩等以衛星資料來探討東沙環礁的沉船。臧振華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水下文化資產公約」和我國的「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來申述我們現地保存的一些問題。邱文彥和郭慶清呼籲政府要籌建國家級研究機構、培育專業人才,加強民眾教育和透過國際合作的方法,來保護我國的水下文化資產。邱瑞焜以他和法國水下文化資產專家密集討論的結果,來分析未來的趨勢。李昭興以我國第一艘海洋研究船九連號為實例,說明她的一生,由美國海軍搜索救難,到海洋研究,最後沉船為人工漁礁的事蹟和內涵。田文敏以掃描式聲納的方法,提供高品質和高解析度的影像,並依此來驗證水下目標物的掩埋和未來打撈的作業程序。最後,黃漢勇以潛水的技術,來討論未來如何發展更安全和更有效的水下文化資產保護。除此之外,我們也收錄林俊德和王振勇的台灣西北部富貴角的海流發電潛能。

 

 

 

專輯主編:李昭興/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應用地球科學研究所名譽教授

     臧振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暨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

     簡連貴/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河工程系教授、近海防災中心主任

         中華民國海洋及水下技術協會祕書長

由衛星資料看東沙環礁的沉船
(第二十五卷第四期-沉船與水下文化資產)
摘要

 東沙環礁位於自古商船往來頻繁的南中國海北坡,因此常常有許多船隻在此處擱淺沈没。使用衛星影像配合無人航空載具將可以有效的提昇調查沈船的能力。除此之外、透過衛星影像長期多次的觀測,不僅能更明確的了解沈船周圍的環境,也能對沈船的狀況做長期的監測而提供保育相關資訊。然而、無論使用衛星或航空載具的調查都僅限於淺水區域的觀測,若目標物位於較深海域則仍需要以船隻使用以聲納為主的方法探測為佳。

作者:范辰碩/國立中央大學 大氣物理研究所

   高宏明/國立中央大學 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

   李昭興/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應用地球科學研究所

   任 玄/國立中央大學 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

   宋克義/國立中山大學 海洋科學系

   張育銘/天稜澄水媒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蘇 焉/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海洋運動與遊憩系

 

 

水下文化資產的管理與現地保存
(第二十五卷第四期-沉船與水下文化資產)
摘要

 我國《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已經通過立法院三讀,並於民國104年12月9日由總統公佈實施,成為我國文化資產保存的里程碑。這個法基本上是將《聯合國教科文组織保護水下文化資產公約》(2001) 國內法化。本文之主旨是在國際公約及國內法之基礎上,介紹有關水下文化資產管理的一些基本原則,並就國內目前所面臨有關水下文化資產現地保存的課題,提出申述與討論。

作者:臧振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水下文化資產保存:立法與挑戰

(第二十五卷第四期-沉船與水下文化資產)

摘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1年通過《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其目的在保護位於水下具有文化、歷史或考古價值的所有人類生存的遺跡。如公約所認知,水下文化資產是人類文化遺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各國人民、各民族的歷史及其共同遺產關係史上極為重要的內涵;因此,保護和保存水下文化資產的重要性,所有國家都應負起責任。為呼應公約精神,我國立法院在2015年11月通過《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本法並於同年12月9日公布實施。本文要述《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之立法過程與法律要旨,並延伸論述未來的挑戰,包括加強部會管理事務之整合、籌建國家級研究機構、培育專業人才、加強國際合作、強化民眾教育與宣導等,以保護我國珍貴的水下文化資產。

 

作者:邱文彥/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

       第八屆全國不分區立法委員

   郭慶清/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

 

 

淺談法國推動水下文化資產之趨勢
(第二十五卷第四期-沉船與水下文化資產)
摘要

 2014年底筆者與其他三位專家學者加入法國在台協會及中華民國文化部共同辦理的「趨勢計畫」,參訪法國多個重要的水下文化資產研究機構與博物館,在翻譯的協助下與此領域中之學者專家有密集的討論,也從中瞭解法國在水下文化資產所付出的努力及未來的規劃。本文主要是個人在密集參訪後之心得,供各位先進參考。

關鍵詞:法國、水下文化資產、趨勢計畫

 

 

作者:邱瑞焜/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聘用助理研究員

       中華水下考古學會秘書長

 

從海洋研究到人工漁礁-我國第一艘海洋研究船九連號
(第二十五卷第四期-沉船與水下文化資產)
摘要

 我國的第一艘海洋研究船-九連號,她由美國海軍建造,然後服役、除役和轉役,其最精華的後半段服務是在我國的海域完成的。提昇我國的海洋研究,訓縲無數的海洋人才。最後沉船的階段,仍在我國東部海域執行人工漁礁的任務至今。

 

作者:李昭興/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應用地球科學研究所名譽教授


水下考古探測與水下工程位址細部特徵評估
(第二十五卷第四期-沉船與水下文化資產)
摘要

 底床固定型-單音束-機械掃描式影像聲納系統﹝簡稱掃描式聲納﹞在封閉、限制性以及能見度不良的水域中,均能夠提供高品質、高解析度與重複掃描之聲學影像。具有建制以聲學影像進行海床現況細部描繪與目標物驗證的功能。應用掃描式聲納系統針對高雄市西子灣外海地區進行的探測作業顯示,探測區域內共計偵測到30座水泥質裸露目標物,呈東北-西南走向,分布區域為 25 x 9m。目標物突出海床的高度以超過40cm者為主,部分目標物的高度則僅為10~20cm。由目標物細部特徵與尺度研判,上述目標物為5噸型林克消波塊,實體高度為1.9m。

 目標物工程行為評估項目包含投放狀態、側向位移潛能與貫入海床機制等。本區目標物貫入海床沉積物的機制,按時間順序,包含由沉積物承載力與浪流沖刷所造成的下陷作用,以及由沉積物堆積所造成的掩埋作用。目標物因下陷作用貫入海床的深度以90cm為主,最大可達130cm的規模。由抽砂養灘以及沉積物堆積所造成的掩埋深度,對於所有目標物而言,均為50cm。下陷作用產生的影響在規模上是掩埋作用的二倍。經綜合研判,離岸消波塊係於鄰近海堤補強與修復工程中,以吊裝的方式布放完成,目的在於以建構離岸潛堤的方式,達到保護海堤的目的。

 對於水下考古探測作業而言,掃描式聲納系統具有建制以水下聲學遙測方式,完成目標物驗證作業的功能。此類型由工程觀點與工程目的所收集的水下位址現況資訊,可做為區域性水下文化資產評估、辨識與登録的依據,以及後續水下考古作業的參考。

關鍵詞:水下探測、水下考古、掃描式聲納、目標物辨識、消波塊、工程行為

 

 

作者:田文敏/國立中山大學 海洋環境暨工程學系 副教授

 

↑回目錄

 

水下文化資產保護與水下作業專長
(第二十五卷第四期-沉船與水下文化資產)
摘要

 水下文化資產保護流程可涵蓋科學探測、搜索、觀察、記錄、採樣、發掘甚至到保存等,雖然各個步驟都各有其專業,但總離不開潛水技術。如何發展更安全有效的水下作業方法將會是成功與否非常重要且關鍵的議題。

 

 

作者:黃漢勇/中華水下考古學會理事長

       中華民國海洋及水下技術協會文化教育訓練委員會主任委員

↑回目錄

麟山鼻海流發電潛能調查與評估
(第二十五卷第四期-海洋科技報導)
摘要

 利用台灣西北部富貴角麟山鼻外海水深約23公尺處為期一年之底碇式海流剖面儀觀測資料,進行當地海域流場特性分析及海流發電潛能評估。結果顯示此處潮流以半日潮為主呈東北(退潮)西南(漲潮)走向,退潮流比漲潮流強,流速在表層(水面下3公尺)最強而隨深度遞減。平均流速約為1.2 m/s,最大流速接近3.0 m/s,其中約66%的時間流速大於1.0 m/s。根據其年統計流速機率分佈,評估其年平均海流發電潛能約為1.08 kW/m2,再透過海流發電機最佳化參數分析,以額定流速2.15 m/s單機裝置容量為1,000 kW的海流發電機推估,年發電量約1.88百萬度、容量因素為19.3%,麟山鼻定點海流發電效率(年平均渦輪機效率)則為28.6%。海流發電效率值可做為評估在地海流發電效益之參考指標。

 

 

作者:林俊德/台灣電力公司電源開發處 課長

   王振勇/台灣電力公司電源開發處 處長

 

↑回目錄

 

若欲索取詳細資料請參閱出版物訂購單或來電洽購,季刊每本售價新台幣200元
   連絡電話:02-87716708 黃郁媚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