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航空公司GE
235班機基隆河內溝溪段墜機事件中(南港空難),國立中山大學水下搜尋團隊,以底床固定型掃描式聲納系統,針對南湖大橋區域,進行以底床細部探測作業為主體的失蹤人員搜尋作業,以協助釐清最後三名失蹤人員與此區域的關連性。
根據探測結果顯示,基隆河南湖大橋區段內水下環境與底床地貌特徵,可分為六個類型,按上游至下游的順序分別為:流道區、上游區、潛堤區、堆積區、侵蝕區以及下游區等。其中流道區、潛堤區與侵蝕區等類型之外觀特徵,以裸露之混凝土質塊體為主體,地形崎嶇。而上游區、堆積區與下游區之外觀則以平坦的沉積物為主要特徵,未完全掩埋之混凝土質立方體則以散點狀的方式,分布於局部區域。在結合水下環境與底床地貌特徵資訊的程序下,針對失蹤人員進行的聲納影像判讀,共計標定出25組疑似目標物。在分布位置的統計上,以侵蝕區佔的比例最高(52%),流道區與潛堤區居次(20%與16%),上游區、堆積區與下游區標示的比例則較低(全部僅佔12%)。漂流或懸浮物體在通過南湖大橋河段時,最易遭到欄阻而停留的區域,包括潛堤區以及侵蝕區中獨立樁至群樁之間的區域。在水下搜尋作業過程中,建議將上述二區域列為優先執行區域。
本案中最後3名失蹤人員與南湖大橋區域的關連性,經水下聲學探測與潛水人員完整的驗證作業,得以證實。其中2名失蹤人員於潛堤區尋獲,第3名失蹤人員則經證實不存在於探測區域以內。事實上,最後一名失蹤人員最終於成功橋上游區域(墜機地點下游3,000m處)尋獲。失蹤人員的尋獲時間,在統計分析上,呈現二個獨立群組的現象。其中於第三日與第四日尋獲之失蹤人員(第一群組、9名),以位於平坦底床區域為主(僅1名例外)。第八日與第九日尋獲者(第二群組、3名),則位於崎嶇底床區域。因此,以潛水人員觸覺為主體的水下搜尋作業模式,對於平坦區域而言,在短時間內即能夠有效完成目標物之搜尋與確認。然而此種搜尋作業模式,對於崎嶇底床區域而言,則具有限制性與執行過程中無法有效確認的障礙,對於整體搜救行為的時效性易造成不利的影響。
關鍵字:水下環境、底床地貌特徵、掃描式聲納、水下失蹤人員、南港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