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訂為「浮游動物」專刊。海洋生態系中單細胞的浮游植物是海洋基礎生產力的主要貢獻者,浮游動物攝食浮游植物之行為在海洋生態系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除了可將能量與物質傳遞至更高階的食物鏈中,在攝食過程中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浮游植物之含量及分佈。浮游動物在食物網中又是魚類及經濟水產類極重要之餌料,因此浮游動物在海洋能量傳遞過程與元素循環上扮演著極關鍵性之角色。海洋中浮游動物之種類多樣性其分佈與豐度的變動直接影響整個海洋生態系的結構,因此浮游動物受自然或人為環境改變而導致其數量及種類組成改變時,會造成海洋生態系能量流動機轉之改變,所以了解海中浮游動物之分佈、含量、歧異度、能量轉移及指標種等之特性可進一步幫助我們了解海洋環境。
為了讓人們對於浮游動物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本專刊一共收錄了十篇來自不同領域的文章,針對海洋中不同的浮游動物主題有深入的討論,讓讀者們能更加了解浮游動物:首先,張文炳副研究員撰寫的「乾淨、營養及適合初期魚苗口徑之餌料-橈足類的耐久卵」,希望藉由橈足類耐久卵量產及改良保存技術的研究,能實現從事人工繁殖育苗業者,尋求乾淨、營養及適合初期魚苗口徑之餌料生物的目標。接著周琪小姐等所寫的「台灣北部海灣環境中橈足類群聚結構之年間季節變化」一文中,則可發現橈足類的群聚組成結構,有清楚的季節性演替現象。李美慧小姐等所撰寫的「構建科學魚探儀資料庫並探討臺灣東北海域生物量與水文之關係」提到臺灣重要的傳統漁場中,乃是因為該海域的湧昇流將底層含有高營養鹽的海水帶至上層,造成此海域具有高基礎生產力,浮游植物、浮游動物豐富,進而形成漁場。因此,海洋水文環境的變化對於該海域的生物資源量之消長與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謝泓諺助理研究員等所發表之「台灣周邊海域仔稚魚資源之分布概況」則說明了仔稚魚的分布情形與浮游動物豐度有著密切關係,所以食物來源的多寡是影響仔稚魚分布的重要因子。賴昶宇先生等的「台灣海域立方水母之族群動態及攝食習性」研究中發現在台灣東部海域每年夏季均會有俗稱燈水母的立方水母大量增生的現象,立方水母是所有水母種類中刺絲胞毒性最強的一個類群,在海洋生態系扮演著捕食者的角色,牠們在海域大量的出現,對於海域生態及人類活動都具有顯著性的影響與衝擊。陳勇志先生等撰寫的「台灣西南海域浮游翼足類組成與分佈」報導台灣西南方海域浮游翼足類的種類組成、豐度、種類數及歧異度在不同季節的月份之間以及不同水團影響下探討水文因子與其相關性。謝仁杰先生等所發表的「台灣周邊海域磷蝦群聚之冬季分布特徵」主要探討台灣周邊海域磷蝦群聚的分布特徵及可能影響,結果發現台灣周邊海域磷蝦群聚約可分為台灣西部及東部兩個類群,並與海域水文分群狀況相當吻合,因此本研究推論不同季風推動海域水團的消長應是決定台灣周邊海域磷蝦群聚分布模式的一個重要因素。譚漢詩博士等所報導的「階段性浮游生物-大型底棲動物群之幼體」一文主要介紹許多淺海固著生物或多數深海生物會呈現浮游散佈階段,在這些生物定居於新棲息地之前,他們的繁殖體在水體中生長、發育,且有不同的漂流距離,此種浮游階段可能持續幾分鐘、數小時、數天、數周,或者甚至長達數個月。譚博士等另一篇「熱泉海域之海洋浮游動物的調查與研究」,實驗結果顯示在熱泉噴口上方的浮游動物出現瓶頸現象,當直接侵入噴口處時,多數終生浮游動物都受到致命影響。因此熱泉的持續湧出對流經此處的浮游動物造成大量死亡且改變了其群聚結構。最後一篇則是由曾立鈞博士等所撰的「夏季南海北部海灣環境中浮游動物與浮游性橈足類之群聚結構」內容主要報導浮游動物的組成與數量隨空間與季節的改變而變化是自然界中常見的現象,台灣的氣候隨季風時期的影響而改變非常顯著。總結可知,南灣夏季浮游動物與橈足類的組成具有高的多樣性且呈現不均勻的分佈狀態。
海洋浮游動物乃是一群隨海流漂浮的動物,由於其游泳能力甚弱,相似於逐水草而居的流浪特性,因此又稱做海洋中的流浪漢。浮游動物涵蓋了許多不同的類群,其中橈足類不論就數量或種類皆居於極優勢的地位,因此又常被稱做海中的昆蟲。一般而言,浮游動物中有百分之七十屬於橈足類。橈足類往往又是魚類或經濟水產類極佳的餌料來源,今日臺灣海域有豐盛的海鮮可食用,橈足類居功厥偉。
總結本專輯的豐富內容,從不同層面及角度來探討浮游動物,讓人們對此一生物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並希望藉此能瞭解到浮游動物對台灣周圍海域的豐富海洋生物資源之重要性,讓台灣的下一世代能更重視浮游動物資源與永續利用。由於各位作者在各自的專長領域撰寫浮游動物專文,在此亦衷心感謝作者們的協助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