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季刊
首頁 >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 > 一0二年度第二十三卷第三期
『浮游動物』專輯
目  錄 封面
「浮游動物」專輯序言
乾淨、營養及適合初期魚苗口徑之餌料-橈足類之耐久卵
台灣北部海灣環境中橈足類群聚結構之年間季節變化
構建科學魚探儀資料庫並探討臺灣東北海域生物量與水文之關係
台灣周邊海域仔稚魚資源之分布概況
台灣海域立方水母之族群動態及攝食習性
台灣西南海域浮游翼足類組成與分布
台灣周邊海域磷蝦群聚之冬季分布特徵
階段性浮游生物-大型底棲動物群之幼體
熱泉海域之海洋浮游動物的調查與研究
夏季南海北部海灣環境中浮游動物與浮游性橈足類之群聚結構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一0二年度第二十三卷第三期封面


「浮游動物」 專輯序言
(第二十三卷第三期-序言)
摘要

 本期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訂為「浮游動物」專刊。海洋生態系中單細胞的浮游植物是海洋基礎生產力的主要貢獻者,浮游動物攝食浮游植物之行為在海洋生態系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除了可將能量與物質傳遞至更高階的食物鏈中,在攝食過程中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浮游植物之含量及分佈。浮游動物在食物網中又是魚類及經濟水產類極重要之餌料,因此浮游動物在海洋能量傳遞過程與元素循環上扮演著極關鍵性之角色。海洋中浮游動物之種類多樣性其分佈與豐度的變動直接影響整個海洋生態系的結構,因此浮游動物受自然或人為環境改變而導致其數量及種類組成改變時,會造成海洋生態系能量流動機轉之改變,所以了解海中浮游動物之分佈、含量、歧異度、能量轉移及指標種等之特性可進一步幫助我們了解海洋環境。

 為了讓人們對於浮游動物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本專刊一共收錄了十篇來自不同領域的文章,針對海洋中不同的浮游動物主題有深入的討論,讓讀者們能更加了解浮游動物:首先,張文炳副研究員撰寫的「乾淨、營養及適合初期魚苗口徑之餌料-橈足類的耐久卵」,希望藉由橈足類耐久卵量產及改良保存技術的研究,能實現從事人工繁殖育苗業者,尋求乾淨、營養及適合初期魚苗口徑之餌料生物的目標。接著周琪小姐等所寫的「台灣北部海灣環境中橈足類群聚結構之年間季節變化」一文中,則可發現橈足類的群聚組成結構,有清楚的季節性演替現象。李美慧小姐等所撰寫的「構建科學魚探儀資料庫並探討臺灣東北海域生物量與水文之關係」提到臺灣重要的傳統漁場中,乃是因為該海域的湧昇流將底層含有高營養鹽的海水帶至上層,造成此海域具有高基礎生產力,浮游植物、浮游動物豐富,進而形成漁場。因此,海洋水文環境的變化對於該海域的生物資源量之消長與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謝泓諺助理研究員等所發表之「台灣周邊海域仔稚魚資源之分布概況」則說明了仔稚魚的分布情形與浮游動物豐度有著密切關係,所以食物來源的多寡是影響仔稚魚分布的重要因子。賴昶宇先生等的「台灣海域立方水母之族群動態及攝食習性」研究中發現在台灣東部海域每年夏季均會有俗稱燈水母的立方水母大量增生的現象,立方水母是所有水母種類中刺絲胞毒性最強的一個類群,在海洋生態系扮演著捕食者的角色,牠們在海域大量的出現,對於海域生態及人類活動都具有顯著性的影響與衝擊。陳勇志先生等撰寫的「台灣西南海域浮游翼足類組成與分佈」報導台灣西南方海域浮游翼足類的種類組成、豐度、種類數及歧異度在不同季節的月份之間以及不同水團影響下探討水文因子與其相關性。謝仁杰先生等所發表的「台灣周邊海域磷蝦群聚之冬季分布特徵」主要探討台灣周邊海域磷蝦群聚的分布特徵及可能影響,結果發現台灣周邊海域磷蝦群聚約可分為台灣西部及東部兩個類群,並與海域水文分群狀況相當吻合,因此本研究推論不同季風推動海域水團的消長應是決定台灣周邊海域磷蝦群聚分布模式的一個重要因素。譚漢詩博士等所報導的「階段性浮游生物-大型底棲動物群之幼體」一文主要介紹許多淺海固著生物或多數深海生物會呈現浮游散佈階段,在這些生物定居於新棲息地之前,他們的繁殖體在水體中生長、發育,且有不同的漂流距離,此種浮游階段可能持續幾分鐘、數小時、數天、數周,或者甚至長達數個月。譚博士等另一篇「熱泉海域之海洋浮游動物的調查與研究」,實驗結果顯示在熱泉噴口上方的浮游動物出現瓶頸現象,當直接侵入噴口處時,多數終生浮游動物都受到致命影響。因此熱泉的持續湧出對流經此處的浮游動物造成大量死亡且改變了其群聚結構。最後一篇則是由曾立鈞博士等所撰的「夏季南海北部海灣環境中浮游動物與浮游性橈足類之群聚結構」內容主要報導浮游動物的組成與數量隨空間與季節的改變而變化是自然界中常見的現象,台灣的氣候隨季風時期的影響而改變非常顯著。總結可知,南灣夏季浮游動物與橈足類的組成具有高的多樣性且呈現不均勻的分佈狀態。

 海洋浮游動物乃是一群隨海流漂浮的動物,由於其游泳能力甚弱,相似於逐水草而居的流浪特性,因此又稱做海洋中的流浪漢。浮游動物涵蓋了許多不同的類群,其中橈足類不論就數量或種類皆居於極優勢的地位,因此又常被稱做海中的昆蟲。一般而言,浮游動物中有百分之七十屬於橈足類。橈足類往往又是魚類或經濟水產類極佳的餌料來源,今日臺灣海域有豐盛的海鮮可食用,橈足類居功厥偉。

 總結本專輯的豐富內容,從不同層面及角度來探討浮游動物,讓人們對此一生物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並希望藉此能瞭解到浮游動物對台灣周圍海域的豐富海洋生物資源之重要性,讓台灣的下一世代能更重視浮游動物資源與永續利用。由於各位作者在各自的專長領域撰寫浮游動物專文,在此亦衷心感謝作者們的協助與支持。

作者:黃將修/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 教授

   羅文增/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 教授

乾淨、營養及適合初期魚苗口徑之餌料-橈足類的耐久卵
(第二十三卷第三期-浮游動物)
摘要

 浮游動物是中上層水域中魚類和其他經濟動物的重要餌料,對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海洋橈足類此類小型甲殼動物活動迅速、世代週期短及具充足的Omega-3高度不飽和脂肪酸,在海洋食物網和生態系中卻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魚、蝦、蟹類人工育苗階段的優質活餌料源。惟南臺灣人工繁殖育苗養殖戶普遍使用的橈足類(安氏偽鏢水蚤、雙葉紡錘水蚤及短角異劍水蚤等)雖被視為一種具有養殖潛力的餌料生物,然目前從事橈足類大量培養的養殖戶其普遍使用的培育技術雖可達到量產目的,但是品質上則常被忽視之,‎弧菌(vibrio) 和鐘形蟲(Vorticella)等有害生物經常密佈其體表。近二十年由於神經壞死病毒與虹彩病毒感染的關係,石斑魚苗之活存率低且生產不穩定,也許與利用這些受原生動物及病原菌感染的橈足類餵食石斑魚苗,造成其免疫系統異常而誘發神經壞死病毒與虹彩病毒的可能性。因此,尋求乾淨、營養及適合初期魚苗口徑之餌料生物一直是從事人工繁殖育苗業者的目標。除了可以將加強營養之豐年蝦作為餌料的建議外,也許橈足類耐久卵量產及改良保存技術的研究,可以讓此一目標實現。

作者:張文炳/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生物馴養組 副研究員

       國立東華大學海洋生物多樣性及演化研究所 副教授 

台灣北部海灣環境中橈足類群聚結構之年間季節變化
( 第二十三卷第三期-浮游動物)
摘要

  本研究為調查台灣東北部深澳灣與番仔澳灣附近海域橈足類群聚分佈與時空變化,於 2008 年期間每季進行一次採樣,在研究海域內設置6個測站採集浮游性橈足類樣品。綜合四季的分析,總共發現4 目、21 科、33 屬 67 種橈足類。綜合分析的結果,鑑定出相對豐度最優勢的 5 種橈足類為:Paracalanus parvus、Temora turbinata、Canthocalanus pauper、Acrocalanus gracilis 與Oncaea minuta。四個季節中最常出現的橈足類依序為:P. parvus、A. gracilis、T. turbinata、Subeucalanus subcrassus、C. pauper 與 O. minuta (出現頻率高於 75%),其中P. parvus 在全年的四個季節樣品中皆可發現。各季樣品中,經多元尺度 (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NMDS) 分析橈足類的群聚組成結構發現組成有清楚的季節性演替現象。One-way ANOVA 統計分析後發現,測站與季節對橈足類的豐度、多樣性、均勻度與豐富度指數沒有顯著的影響,顯示海灣環境的穩定影響群聚的分佈特性。本研究對於 (1) 海灣環境與 (2) 東海南緣沿岸的橈足類群聚之季節性演替提供了重要的資訊。

關鍵詞:橈足類、群聚、海灣、季節演替、東海、黑潮、中國沿岸流

作者:周 琪/馬偕紀念醫院病理科

   曾立鈞/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

   陳清潮/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黃將修/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

   * 通訊作者:黃將修教授

構建科學魚探儀資料庫並探討臺灣東北海域生物量與水文之關係

(第二十三卷第三期-浮游動物)

摘要
  科學魚探儀主要功能之ㄧ是探測水面下海洋生物量,由主動式聲納所獲得的體積散亂反射強度(Volume backscattering strength, SV)資料可應用在該海域生物量估算研究。因此,構建科學魚探儀資料庫並結合其他海洋環境資料庫,可以評估海洋生物資源之變化以及其與海洋環境之關係,進而提供相關訊息供產官學界應用。

 由於臺灣東北海域冷渦區附近海域為我國重要的傳統漁場,探究其因乃是因為該海域的湧昇流將底層含有高營養鹽的海水帶至上層,造成此海域具有高基礎生產力,植物性、動物性浮游生物豐富,進而形成漁場。因此,海洋水文環境的變化對於該海域的生物資源量之消長與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本文除了介紹構建科學魚探儀資料庫雛型外,也利用科學魚探儀資料,並配合研究船之拖曳式溫鹽深儀連續探測所獲得的水文參數,研究臺灣東北海域生物量與水文之關聯。結果顯示在10~50公尺以上的水層內,生物量與溫度成負相關、與鹽度成正相關。50~200公尺的水層則是相反,生物量與溫度成正相關、與鹽度成負相關。而在10-200公尺水層內,生物量與葉綠素甲成正相關、與透光度成負相關。

關鍵字:科學魚探儀、資料庫、臺灣東北海域

作者:李美慧/國家實驗研究院臺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劉仁銘/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漁業生產與管理系

   楊穎堅/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詹 森/國家實驗研究院臺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台灣周邊海域仔稚魚資源之分布概況
( 第二十三卷第三期-浮游動物)
摘要

  仔稚魚是浮游動物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類群,他們的生存與否關係著未來成魚族群的補充量。台灣周邊海域之仔稚魚群聚具高度的多樣性,季節性季風推動的洋流系統對仔稚魚之組成及分布有著深刻的影響,不同洋流的入侵,將一些原本棲息於台灣北邊或南邊海域之淺水性或大洋性魚種,輸送進入台灣周邊海域。此外,仔稚魚的分布情形與浮游動物豐度有著密切關係,說明了食物來源的多寡是影響仔稚魚分布的另一個重要因子

作者:謝泓諺/國立東華大學,海洋生物多樣性及演化研究所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生物馴養組

   羅文增/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

台灣海域立方水母之族群動態及攝食習性
( 第二十三卷第三期-浮游動物)
摘要

 立方水母是所有水母種類中刺絲胞毒性最強的一個類群,在海洋生態系扮演著捕食者的角色,牠們在海域大量的出現,對於海域生態及人類活動都具有顯著性的影響與衝擊。在台灣東部海域每年夏季均會有俗稱燈水母的立方水母大量增生的現象,本研究於2007~2009年夏季期間進行一系列的採樣調查與實驗觀察,初步描繪了燈水母的形態特徵並探討此燈水母之族群動態與攝食習性,希望能提供大眾對此水母之生態習性有概略的瞭解及參考。

作者:賴昶宇/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

   羅文增/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

       *通訊作者

台灣西南海域浮游翼足類組成與分布
(第二十三卷第三期-浮游動物)
摘要

 本文是將2011年10月年至2012年5月於台灣西南方海域所採集之浮游翼足類樣品進行分析研究,以瞭解浮游翼足類的種類組成、豐度、種類數及歧異度在不同季節間及不同水團只差異及探討其與水文因子之相關性,並嘗試建立台灣西南海域浮游翼足類組成與分佈較完整的基礎資料。

 

作者:陳勇志/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

       *責任作者

   羅文增/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

↑回目錄

 

台灣周邊海域磷蝦群聚之冬季分布特徵
( 第二十三卷第三期-浮游動物)
摘要

 本文探討2004年冬季期間台灣周邊海域磷蝦群聚的分布特徵及可能影響。結果發現磷蝦共有1科6屬24種,總平均豐度為63±13 (SE) ind/100m3,前五個優勢種分別為Pseudeuphausia lalifrons、Stylocheironsp.、Stylocheiron suhmii、Euphausia pacifica及Stylocheiron carinatum合佔磷蝦總豐度71%。台灣周邊海域磷蝦分布情形與季風及不同水團消長有密切關聯,在冬季東北季風盛行時,受中國沿岸流影響的台灣西部及西北部海域,磷蝦豐度較高但種類數及種歧異度較低,而台灣東部黑潮海域則呈現相反趨向。台灣周邊海域磷蝦群聚概可分為台灣西部及東部兩個測站群,並與海域水文分群狀況相當吻合,因此本研究推論不同季風推動海域水團的消長應是決定台灣周邊海域磷蝦群聚分布模式的一個重要因素。

 

作者:謝仁杰/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

   *通訊作者

   羅文增/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

↑回目錄

階段性浮游生物-大型底棲動物群之幼體
( 第二十三卷第三期-浮游動物)
摘要

 許多淺海固著生物(如珊瑚)或多數深海(固著或移遊)生物會呈現浮游散佈階段,例如無脊椎動物的幼體、魚類之仔魚和藻類孢子。在這些生物定居(著床)於新棲息地之前,他們的繁殖體在水體中生長、發育,且有不同的漂流距離,此種浮游階段可能持續幾分鐘、數小時、數天、數周,或者甚至長達數個月。在各種死亡威脅中存活下來的生物通常被水體運動(如,海流、潮汐和海浪)散佈四方。定居(著床)過程包含棲地探索、選擇和最終附著,而附著意味著這些生物結束其生命週期中的浮游階段,開始底棲生活。

 

作者:譚漢詩/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 College of Natural Science,

                     Sangmyung University

   黃將修/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

       *通訊作者

↑回目錄

熱泉海域之海洋浮游動物的調查與研究
(第二十三卷第三期-浮游動物)
摘要

 本研究將中型生態系統移至有熱泉流體的環境中觀察其所造成的致死效應或行為變化。本實驗在臺灣東北海岸(西太平洋)龜山島淺海熱泉區的熱泉噴口處進行。因為大多數的熱泉噴口通常在深海海底,不利於實驗進行,而龜山島淺海熱泉噴口水深約20公尺在研究生理生態、致死率、群聚、及族群的變動中有利於研究之進行且野外現地研究符合生物在自然條件下之實驗進行。本實驗以橈足動物在中型生態系統中置放在熱泉噴口處進行生態毒理測試。實驗結果顯示在噴口上方的浮游生物出現瓶頸現象,當直接侵入噴口處時,多數終生浮游生物都受到致命影響。群聚分析顯示,由於死亡率的差別,噴口上方和離噴口較遠處的族群結構和群聚發生顯著變化。因此熱泉的持續湧出對流經此處的浮游動物造成大量之死亡且改變了其群聚結構。

關鍵字:浮游生物、大量死亡、熱泉噴口、群聚結構

 

作者:譚漢詩/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 College of Natural Science,

                     Sangmyung University

   黃將修/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

       *通訊作者

↑回目錄

夏季南海北部海灣環境中浮游動物與浮游性橈足類之群聚結構
(第二十三卷第三期-浮游動物)
摘要

 浮游動物的組成與數量隨空間與季節的改變而變化是自然界中常見的現象,台灣的氣候隨季風時期的影響而改變非常顯著。為了瞭解夏季時期南海北方海灣環境中浮游動物與橈足類組成的特質,本研究選擇了恆春南灣珊瑚礁海域,利用海研三號研究船以拖網方式進行浮游動物採樣。經由水文資料比對發現夏季南灣海域主要受到南海水團的影響。從 11 個研究測站的分析發現本水域的浮游動物空間分佈特徵,一共紀錄到 25 大類浮游動物,累計數量最豐富的浮游動物大類分別是橈足類 (Copepoda)、有尾類 (Appendicularia) 與放射蟲 (Radiolaria)。橈足類的分析結果一共紀錄到 4 目 22 科 31 屬80 種,其中豐度前五名的優勢種是:Paracalanus aculeatus (相對豐度 15.98%)、Oncaea media (相對豐度 8.1%)、Temora turbinata (相對豐度 7.41%)、Paracalanus parvus (相對豐度 6.36%) 與 Oithona plumifera (相對豐度 5.66%)。所有測站都被紀錄到的橈足類是:Oncaea clevei、Oncaea media、Oncaea venusta、Paracalanus aculeatus、Paracalanus parvus 與 Temora turbinate 六種。群聚分析 (cluster) 結果發現測站的空間分佈對橈足類之豐度與種類數多寡有明顯的影響,橈足類豐度在南灣離岸較遠靠近東南方的數量明顯較其他測站為高。整體而言,浮游動物 (CV = 36.87%) 與橈足類 (CV = 48.03%) 群聚呈現不均勻的分佈情形。總結可知,南灣夏季浮游動物與橈足類的組成具有高的多樣性且呈現不均勻的分佈狀態。

關鍵詞:浮游動物、橈足類、群聚、夏季、南海、黑潮

 

 

作者:曾立鈞/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

   連光山/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海洋-大氣化學與全球變化國家海洋局

       重點實驗室,廈門

   黃將修/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

       *通訊作者

↑回目錄

 

若欲索取詳細資料請參閱出版物訂購單或來電洽購,季刊每本售價新台幣200元
   連絡電話:02-87716708 黃郁媚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