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具有取自大自然、永續性、及可再補充等特點。地球表面的七成以上是海洋,海洋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海(潮)流能、波浪能、岸外風能等,透過能量之間的轉換就可獲得海洋能源。和現代生質能等其他再生能源相比,海洋再生能源具有總蘊藏量大、不需要陸地空間需求等特點,因此海洋再生能源受到多數海洋國家的重視與投入。本期於以「海洋再生能源」專輯,做為開發海洋再生能源技術的參考,共收錄六篇研究報告,研究主題涵蓋上述三種海洋再生能源,使本專輯展現學術專業與作為與實際營運管理之重要參考。
在海(潮)流能的研究議題中,首先,柯永澤等作者考量黑潮經過的部分地區雖然有開發海洋能源的潛力,且加入基於經濟效益與工程安全之考量,提出一個建造安全可靠、高效率與多功能的載體與機組來利用黑潮發電的方案。林勝豐等作者對藉由長期海流數值模擬結果,分析台灣四周淺海與深海的海流高潛能區與其可能之年發電量,而建議從淺海高潛能區著手海流發電的研發,以期建立海流發電的共通技術。張明輝等作者沿著綠島北方海脊群施放五組都普勒流剖儀錨碇,進行最長達10個月的海流觀測,經由其觀測結果可以讓讀者了解台灣東部海域黑潮發電之海洋環境評估情況。
在波浪能的研究議題中,陳韋銘等作者以點吸收式波浪發電機開發為主題,藉由工業技術研究院完成的之點吸收波浪發電系統,經由實驗結果可以使讀者了解上述系統的最佳發電效率,在此文章中也將介紹2012年工研院與台灣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20kW波浪發電機組的設計與製造,此機組預計於2013年進行海上佈放測試,了解實際機組於海域運作特性。許泰文等作者本文利用Hsu
et al. 所發展的WWM(Wind Wave
Model)風浪模式推算東北季風(10月至1月)作用下,台灣環島海域之波浪潛能。並以公尺為解析度單位之非結構性格網進行模式計算,
改善前人以數值模式推估環島波能時,其解析度係以公里為單位,以提高其精準度。
風力是良好的再生能源,由於風力發電的設置地點必須具風期長、風力穩定、不受遮蔽等特點,為了可以使用海上良好的風性及節省陸上空間需求,因此,目前風力發電設置點的趨勢是朝離岸發展。簡連貴等作者以推動離岸風力海事工程策略之探討為主題,研究內容以群聚推動策略及風電服務業,建立友善離岸風電與海洋能產業發展環境等不同思維,探討台灣海事工程產業現況、挑戰及與未來發展方向。
由於海洋空間規劃在沿岸及海洋環境的管理上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本專輯亦收錄吳東明等作者以結合地理資訊系統在增進沿岸及海洋空間規劃的應用實例探析為主題,提出一個結合當地及區域性沿岸使用型態的「地理資訊系統」地圖技術,有益於成功建置實踐以社區團體為基礎的「沿岸及海洋空間規劃」的專案計畫構想。
有鑒於全球面臨能源枯竭的問題,發展與利用這些取之不盡的再生能源是刻不容緩的第一要務,本專輯之編輯委員們,衷心感謝作者群的文獻提供,以期為台灣再生能源中的海洋能源技術敬獻一份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