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目 錄 |
封面 |
|
 |
「台灣海洋生物資源」 專輯序言 (第二十二卷第三期-序言) |
摘要
本期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訂為「台灣海洋生物資源」專刊。海洋佔有地球表面積的
70%,如此浩瀚的海洋中蘊藏著最豐富的生物資源並且聯繫著地球上所有不同生態體系的命脈。就人類利用海洋資源的角度而言,海洋生物資源泛指一切取自於海洋相關於人類生活之所有物質。然而海洋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污染與過漁正讓海洋資源日漸枯竭。為了喚起人類對於海洋生物資源之重視,本專刊一共收錄了七篇來自不同領域的文章,針對海洋中不同層面的生物資源有深入的討論,讓讀者們能從多方面了解:首先,陳玟妤與李明安教授撰文的「淺談大洋中層魚類-燈籠魚
(Myctophids)」深入淺出的介紹了燈籠魚在現今漁業的總產量,內容觸及了燈籠魚之漁獲資源的未來潛力,進一步探討未來如何開發應用與永續利用這資源。接下來林琇美教授撰文的「台灣大型底棲海藻簡介」說明了臺灣海藻具有演化分類群多樣性的特質,顯示出臺灣海藻之高多樣性的與兼具不同生活史、演化分類群的地理特性。希望藉由她的呼喚能讓台灣的社會大眾一起共同來保育台灣所擁有的海藻瑰寶。許世宜教授撰文的「海洋微生物資源的生技研究與應用」清楚的點出海洋微生物的獨特和多樣的生存機制,細菌適應環境的能力裡潛藏了理想的生物資源。該文說明了未來在海洋微生物的資源開發前題下,如何前進到有前瞻性的發展方向。黃永森教授撰文的「鰻魚資源危機與鰻魚生物學研究」探討了鰻魚生活史與生物學,並探討鰻魚源量日漸下降可能原因。該文冀望藉由產業發展與經濟之活動來突顯鰻魚資源復育與鰻魚生物學研究之重要性,更難能可貴的是該文介紹了水下技術應用在鰻魚生物學研究的新知。海洋資源的利用與海洋污染的課題息息相關,尤其人為活動造成的海洋污染層出不窮,對海洋資源之危害有愈趨嚴重之趨勢。陸地上的河川遭受人為活動所產生的衝擊通常是最直接也最劇烈的,王佳惠、沈康寧與張至維教授撰文的「淡水河烏魚大量死亡之魚群來源探討」研究了棲息於河口環境中的烏魚,發現多重因子組合而造成烏魚大量死亡事件,對比鄰淡水河而居的台北市與新北市
600
多萬居民敲響了該重視環境議題的警鐘。海洋生物的食物鏈建立在數量眾多的細小甲殼類生物的身上,橈足類是其中至為關鍵的重要生物群。由黃將修、吳政翰與
Dahms, Hans-Uwe
教授撰文的「以橈足類做為海水養殖仔稚魚之活餌飼料」一文中,透過對橈足類的行為、養殖、基礎生物學和行為生態學的不同角度,探討並提出一個概念,討論是否可以達成高效率的橈足類培養技術。最後,黃將修、曾立鈞與
Dahms, Hans-Uwe 教授撰文的「以中華哲水蚤 (Calanus sinicus (Brodsky, 1962))
作為海流之指標及其在台灣周圍海域之生物資源的重要性之回顧」陳述了中華哲水蚤在台灣周圍海域的重要性,以及具有永續利用潛力的特質,說明了無形的海洋資源對周圍海域生態的關鍵性影響力。總結本專輯的豐富內容,從不同層面海洋資源的角度來探討不同海洋生物資源所面臨的環境變遷壓力與未來展望,未來如何規劃永續利用台灣周圍海域的豐富海洋生物資源,讓台灣的下一世代能有更好的資源可以利用,將是我輩無法逃避的挑戰與責任。
作者:黃將修/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 教授
李明安/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 教授
兼海洋科學與資源學院院長
陳鳴泉/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洋生物技術系 副教授
|
淺談大洋中層魚類-燈籠魚(第二十二卷第三期-台灣海洋生物資源) |
摘要
燈籠魚屬於燈籠魚科(Myctophidae)的魚種,全世界大約共有33屬250種。由於身上具有獨特且重要的發光器系統,具有發光特性,因此被統稱為“燈籠魚(Lanternfishes)”。燈籠魚分布範圍極廣,除了北極海,其他大洋皆有他們的蹤跡。筆者曾於東海陸棚水域採集到燈籠魚仔稚魚,證實其也有分布於東海陸棚水域。又燈籠魚之棲息深度也相當廣,伴隨著日夜垂直洄游使他們能夠跨越溫鹽躍層與低溶氧層等不同特性的水層,並且藉由日周洄游將有機碳(食物碎屑與糞便)帶到較深層的水域。在食物鏈當中成為連結低階消費者與高級消費者間能量傳遞的關鍵物種,成為深海重要的能量傳遞者之一。
在經濟上,燈籠魚常被加工製成養殖魚類或牲畜的飼料或添加物,另外有少數物種是直接作為人類的糧食。目前透過漁業資源評估方法,估算出全球燈籠魚的資源量可達5.5~6億公噸,咸認為是最具開發潛力的物種之一。但目前其全球漁獲量有快速下降的現象,因此,如何永續利用燈籠魚資源與維護其食物網結構及生態,應是吾輩未來努力的目標。
關鍵詞:燈籠魚、大洋中層魚類、發光器、日周洄游
作者:陳玟妤/水產試驗所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
李明安/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
|
台灣大型底棲海藻簡介(第二十二卷第三期-台灣海洋生物資源) |
摘要
台灣的大型海藻相受到黑潮及大陸沿岸冷流交會影響,兼具熱帶、亞熱帶及溫帶藻種,十分豐富。與日本和韓國海域的海藻相比較之下,臺灣海藻的藻種數雖然不是太高,但從演化分類群多樣性的角度來看臺灣海藻相組成,則顯示臺灣海藻多樣性相當高,兼具有各式不同生活史和演化分類群的藻種。近年來針對臺灣各地海域大型藻類相多樣性調查和海洋性紅藻生活史相關研究,發現海藻生長棲地漸漸消失,藻類多樣性逐年減少,已嚴重危害到珊瑚礁生態。最近幾年的夏季高溫,造成許多過去在南部墾丁國家公園以及東北角海域常見的藻種,變成少見族群,而這些逐漸消失的藻種主要棲地的共同特性皆為水質清澈的礁岩或珊瑚礁海域。目前筆者實驗室利用在過去十幾年來所採集的海藻標本,以科和屬為單位用系統性的方式來撰寫台灣海藻誌。冀望能透過「臺灣海洋底樓性大型藻類誌」一系列撰寫來培養及訓練有志於海藻多樣性研究新一代,以及相關研究專家來投入開發這些美麗的海藻,進而喚起社會大眾保育台灣目前所擁有的海中瑰寶。
|

海洋微生物資源的生技研究與應用
|
摘要
海洋是一個蘊藏無限潛能且亟待開發的寶庫。在海洋生態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海洋微生物形成了獨特和多樣的生存機制以適應海洋生態的特殊環境,進而演化出遺傳、代謝、生理生化功能的多樣性,成為發掘新基因、新穎化合物、新代謝機制、新防禦體系的理想資源。從海洋微生物中所挖掘的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已廣泛應用於醫藥、酵素工業、環境保護與復育等領域。目前,透過各種生物技術策略如基因工程技術、蛋白質工程技術、代謝工程技術、組合生物合成技術、基因體技術以及多源基因體技術等的緊密地結合,可為海洋微生物資源開發提供新的有前瞻性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發展方向。
關鍵詞: 海洋微生物、多樣性、生物復育、生物技術
作者:許世宜/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海洋生物技術系暨研究所
|
鰻魚資源危機與鰻魚生物學研究 (第二十二卷第三期-台灣海洋生物資源) |
摘要
鰻魚生活史可分柳葉鰻、玻璃鰻、鰻線、黃鰻與銀鰻等五個階段。全球之鰻苗資源量明顯減少,資源量的減少和其的生物特性
–橫跨淡鹹兩水、生長變態期長– 有關聯,雖然鰻魚人工繁殖已成功但不符生物或經濟效益。資源量減少的原因有︰1) 河川棲地環境惡化,2)
捕撈過度,3)
全球環境變遷等三個假說,水質污染、疾病及寄生蟲等也是影響原因。本文介紹鰻魚生活史與生物學,並探討鰻魚資源量下滑可能原因。由產業發展與經濟活動之需要,突顯鰻魚資源復育與鰻魚生物學研究之重要性,進而達成鰻魚資源復育。本文並簡介水下技術應用在鰻魚生物學的研究。
關鍵字: 鰻魚,洄游,漁業資源,黑潮,氣候變遷
|
淡水河烏魚大量死亡之魚群來源探討(第二十二卷第三期-台灣海洋生物資源) |
摘要
2006年8月在淡水河下游河段出現大量烏魚魚群暴斃,事件發生後的數日間,台北縣市環保局共計撈起魚屍約五十公噸,估計死亡數量達數萬尾,這是淡水河數十年來的一起重大生態浩劫。烏魚是廣鹽性的魚類,於半淡鹹水海域,尤以河口區、紅樹林或是河川下游間洄游,對溫度、環境變化敏感。在河水溶氧量降低、水溫高低落差大,或是鹹水與淡水混合使鹽度急遽變化等環境下,容易致死。本研究收集了42尾當日暴斃的烏魚樣本,取出耳石讀取年齡,並且分析耳石上之微量元素改變,來解析此烏魚大量死亡之魚群來源。魚體標本之平均體長為32.7
± 4.4 cm,以兩歲個體佔最多數,表示這些烏魚皆尚未成熟。分析耳石中之鍶鈣 (Sr/Ca) 及鋇鈣比值 (Ba/Ca),結果顯示半數為原本棲息於河口環境中的個體,其餘則分別來自海洋及淡水水域棲地。多重因子組合而造成本次烏魚大量死亡事件,另有未知因子造成烏魚魚群大量瞬間移動至河口,而造成此次死亡事件。
關鍵字:烏魚、大量死亡、耳石、元素組成、淡水河
作者:王佳惠/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
沈康寧/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
張至維/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國立東華大學海洋生物多樣性及演化研究所
|
以橈足類做為海水養殖仔稚魚之活餌飼料
(第二十二卷第三期-台灣海洋生物資源) |
摘要
橈足類是最重要的甲殼類動物之一,因為他們在生態學、營養生物學、漁業管理、生態毒理學、水產養殖和水族貿易、或是模擬物質和能量流動模式研究中扮演重要的關鍵作用。本篇文章中主要由橈足類的行為、養殖、基礎生物學和行為生態學的不同領域來探討並提出一個具有科學性價值的意見及概念,討論是否可以改善和加快發展橈足類大量培養的技術。
關鍵字: 橈足類, 游泳,
捕食者/獵物 互動作用
作者:黃將修/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
吳政翰/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
Dahms, Hans-Uwe/Green Life
Science Department, College of
Convergence, Sangmyung University
↑回目錄 |
以中華哲水蚤作為海流之指標及其在台灣周圍海域之生物資源的重要性之回顧 (第二十二卷第三期-台灣海洋生物資源) |
摘要
台灣周圍海域中的生物具有高度的多樣性,並且在生態系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不同水團的改變對台灣周圍水域的橈足類族群有著深入的影響。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浮游橈足類是中型浮游動物生物量的主要類群,橈足類在海洋生態系中對物質與能量傳遞佔了重要的地位。中華哲水蚤
(Calanus sinicus (Brodsky, 1962))
是著名主要的草食性物種也是台灣周圍海域重要的種類。中華哲水蚤主要棲息於黃海、渤海、日本內海、東海和台灣海峽,是廣泛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大陸棚的一種浮游動物橈足類。研究指出中華哲水蚤經由中國沿岸流分佈到台灣北部海域,最南還可以抵達海南島與越南海域。海洋中浮游動物之組成結構的改變受到許多不同因素的影響,因此某些特殊的橈足類種類可以被用來當成水團的指標物種。溫度是影響中華哲水蚤分佈的重要因素,因此中華哲水蚤也被應用於解釋中國沿岸流於不同時間的流向與範圍。黃海是中華哲水蚤的重要繁殖海域,每一年週而復始的海流變化,將牠沿著中國沿岸傳送到南海海域、台灣北方水域,經由東海與黑潮的交匯,可以於龜山島周圍海域發現其蹤跡。根據先前許多的研究結果,中華哲水蚤為潛在持續供應的生物資源,影響台灣周圍海域的食物網之能量供應以及生物群聚結構。
作者:黃將修/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
曾立鈞/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
Dahms, Hans-Uwe/ 韓國祥明大學,收斂學院,生命科學科
|
若欲索取詳細資料請參閱 出版物訂購單或來電洽購,季刊每本售價新台幣200元
連絡電話:02-87716708 黃郁媚小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