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海峽自古即為海上絲路,過去半世紀,東海、南海和臺灣海峽為水下考古發現古代沉船最多地區之一,從長江口到閩南港灣,從滄海變桑田之沿海淤積陸地到波濤洶湧之澎湖海域,歷代沉船呈現密集分佈。早期水下考古研究多聚焦在地中海,近20年開始擴展至亞太地區水域,水下考古學由此成為一門全球性考古學新領域及顯學。近10年臺灣地區為保存水下文化資產,也開始起步全力發展水下考古學。本期的專輯主要探討臺灣水下考古之發展現況、沉船打撈與潛水技術應用於水下考古及兩岸水下文化資產人才培育之推動現況、交流合作之可行性分析等。
第一篇李麗芳組長的「臺灣水下考古國際合作之現況與發展」一文介紹臺灣水下考古國際合作之源起、目標及內容,水下考古國際合作之效益評估-以臺法合作為例。第二篇臧振華教授的「從沈船打撈到水下考古」一文以鐵達尼號沈船為例說明沈船打撈與水下考古兩者的差異,國內沈船打撈是以獲取經濟物資為主要目的,忽視了文化資產意涵,最後說明我國順應世界上保護水下文化資產的潮流,近年來開始發展水下考古。第三篇黃漢勇先生的「水下考古人才培育的實踐與願景」一文說明人類演進歷史教育,文化推動為開發國家必須積極投入之軟實力,台灣具備發展水下考古的客觀條件,鑑於本土水下考古能量之缺乏,有必要積極培育專業考古人才投入水下作業能力。第四篇吳培福先生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年推動水下文化遺產保存、保護與管理工作之主要趨勢」一文介紹國際社會推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相關立法的成果與重點,作為我國推動相關立法與作為的參考。第五篇黃漢彰先生的「潛水技術於水下考古的調查應用」一文介紹潛水設備在水下考古運用的重要性,除了影響人員安全外,也攸關整個水下考古計劃的成敗,因此潛水設備的維護以及潛水知識與技術的養成至關重要。第六篇由趙金勇、黃漢勇、陸泰龍撰寫「水下文化資產調查潛水作業—以臺北港水域為例」一文介紹水下文化資產調查或發掘進行科學儀器調查時,水下探測策略的三步驟依序為︰初勘、複查、精查三個階段,說明水下潛水調查、搜索與驗證方面的方法與過程,探討水面科學調查與水下潛水調查之相互驗證。第七篇由簡連貴、馮宗盛、許硯蓀、黃漢勇撰寫「兩岸水下文化資產保存人才推動現況探討」一文就兩岸水下文化資產人才推動現況、專責機構、考古儀器、相關課程與人才培育方式等進行分析,作為未來兩岸水下文化資產人才共同合作之依據。第八篇由簡連貴、馮宗盛、黃漢勇、許硯蓀撰寫「兩岸水下文化資產人才合作可行性分析」一文說明透過舉辦兩岸水下文化資產人才培育合作交流座談會,就兩岸目前的法源依據探討兩岸在水下文化資產人才培育方面之合作機制及建置交流平台之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