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季刊
首頁 >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 > 一0一年度第二十二卷第一期
『水下文化資產』專輯
目  錄 封面
「水下文化資產」專輯序言
「共同探索海洋,發掘歷史」-臺灣水下考古國際合作之現況與發展
沉船打撈與水下考古
水下考古人才培育的實踐與願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年推動水下文化遺產保存、保護與管理工作之主要趨勢
潛水技術於水下考古的調查應用
水下文化資產調查潛水作業-以臺北港水域為例
兩岸水下文化資產保存人才推動現況探討
兩岸水下文化資產人才合作可行性分析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一0一年度第二十二卷第一期封面


「水下文化資產」 專輯序言
(第二十二卷第一期-序言)
摘要
 臺灣海峽自古即為海上絲路,過去半世紀,東海、南海和臺灣海峽為水下考古發現古代沉船最多地區之一,從長江口到閩南港灣,從滄海變桑田之沿海淤積陸地到波濤洶湧之澎湖海域,歷代沉船呈現密集分佈。早期水下考古研究多聚焦在地中海,近20年開始擴展至亞太地區水域,水下考古學由此成為一門全球性考古學新領域及顯學。近10年臺灣地區為保存水下文化資產,也開始起步全力發展水下考古學。本期的專輯主要探討臺灣水下考古之發展現況、沉船打撈與潛水技術應用於水下考古及兩岸水下文化資產人才培育之推動現況、交流合作之可行性分析等。

 第一篇李麗芳組長的「臺灣水下考古國際合作之現況與發展」一文介紹臺灣水下考古國際合作之源起、目標及內容,水下考古國際合作之效益評估-以臺法合作為例。第二篇臧振華教授的「從沈船打撈到水下考古」一文以鐵達尼號沈船為例說明沈船打撈與水下考古兩者的差異,國內沈船打撈是以獲取經濟物資為主要目的,忽視了文化資產意涵,最後說明我國順應世界上保護水下文化資產的潮流,近年來開始發展水下考古。第三篇黃漢勇先生的「水下考古人才培育的實踐與願景」一文說明人類演進歷史教育,文化推動為開發國家必須積極投入之軟實力,台灣具備發展水下考古的客觀條件,鑑於本土水下考古能量之缺乏,有必要積極培育專業考古人才投入水下作業能力。第四篇吳培福先生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年推動水下文化遺產保存、保護與管理工作之主要趨勢」一文介紹國際社會推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相關立法的成果與重點,作為我國推動相關立法與作為的參考。第五篇黃漢彰先生的「潛水技術於水下考古的調查應用」一文介紹潛水設備在水下考古運用的重要性,除了影響人員安全外,也攸關整個水下考古計劃的成敗,因此潛水設備的維護以及潛水知識與技術的養成至關重要。第六篇由趙金勇、黃漢勇、陸泰龍撰寫「水下文化資產調查潛水作業—以臺北港水域為例」一文介紹水下文化資產調查或發掘進行科學儀器調查時,水下探測策略的三步驟依序為︰初勘、複查、精查三個階段,說明水下潛水調查、搜索與驗證方面的方法與過程,探討水面科學調查與水下潛水調查之相互驗證。第七篇由簡連貴、馮宗盛、許硯蓀、黃漢勇撰寫「兩岸水下文化資產保存人才推動現況探討」一文就兩岸水下文化資產人才推動現況、專責機構、考古儀器、相關課程與人才培育方式等進行分析,作為未來兩岸水下文化資產人才共同合作之依據。第八篇由簡連貴、馮宗盛、黃漢勇、許硯蓀撰寫「兩岸水下文化資產人才合作可行性分析」一文說明透過舉辦兩岸水下文化資產人才培育合作交流座談會,就兩岸目前的法源依據探討兩岸在水下文化資產人才培育方面之合作機制及建置交流平台之可行性。 

作者:簡連貴/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工程系教授兼系主任、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系近海防災中心主任、

       中華民國海洋及水下技術協會祕書長   

共同探索海洋,發掘歷史-臺灣水下考古國際合作之現況與發展
(第二十二卷第一期-水下文化資產)
摘要

 2009年正式生效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中,特別強調水下科學勘測、發掘和保護必須擁有高度的專業知識和先進的技術設備,因而建議締約國開展合作,進行水下考古、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技術等方面的交流和培訓,並按彼此商定的條件進行與水下文化資產研究、保護有關的技術移轉。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有鑑於水下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與推廣為世界各國日益重視的課題,故自承接相關業務以來,除了持續推動相關工作,並積極展開國際合作,其中尤以與法國的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之間的成果最為亮眼。本文特別介紹臺灣水下考古國際合作之現況與發展,並嘗試提出未來的一些新方向。

關鍵詞:水下文化資產、國際合作、行政協議

作者:李麗芳/行政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 主任

沉船打撈與水下考古
( 第二十二卷第一期-水下文化資產)
摘要

  沈船打撈與水下考古是兩件不同的事情,不但在概念、目的與方法上所不同,也涉及到法律上的問題。本文首先以鐵達尼號沈船為例說明兩者的差異,然後說明國內沈船打撈是以獲取經濟物資為主要目的,完全忽視了可能存在的文化資產意涵。最後說明我國順應世界上保護水下文化資產的潮流,近年來開始發展水下考古。

作者:臧振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研究員

水下考古人才培育的實踐與願景

(第二十二卷第一期-水下文化資產)

摘要
  人類演進歷史教育我們瞭解並期待島國台灣以海立國、以海興國的願景,在國防軍事的加強與經濟活動之擴充,是其必備的硬仗條件,文化推動等軟實力的發展,也應該是開發國家必須積極投入的目標,若能投入水下考古的努力發展應該可以很快獲得成效。台灣確實具備發展水下考古所需要的客觀條件,鑑於本土水下考古能量之缺乏,有必要積極培育專業考古人才投入水下作業能力。

作者:黃漢勇/中華民國海洋及水下技術協會 文化教育訓練委員會 主任委員

       中華水下考古學會 秘書長

       文建會第一期水下考古種子人才培育課程結業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年推動水下文化遺產保存、保護與管理工作之主要趨勢
( 第二十二卷第一期-水下文化資產)
摘要

  自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於2001年通過、2009年生效以來,以UNESCO為首,國際社會近年大力推動該公約後續的執行工作,並以該公約為基礎,陸續產出各種具拘束力的法律及執行文件。此外,UNESCO藉由各種形式之活動,推廣該公約在全球的內國法化,並積極倡議國際合作;該公約締約國大會與其下之科學技術諮詢委員會也頻密集會,展現國際社會對於保存、保護與管理水下文化遺產的積極作為與成果。本文首先鳥瞰近年來國際社會推動前述公約相關立法的成果與重點,並初步對比該公約主要原則與UNESCO的努力之間的關聯性,藉此呈現國際社會近年的努力成果,以作為我國推動相關立法與作為的參考。

關鍵詞:水下考古、水下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作者:吳培福/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潛水技術於水下考古的調查應用
( 第二十二卷第一期-水下文化資產)
摘要

 潛水技術的發展在人類歷史上已有很長的一段時間,17世紀之後人類試著使用潛水鐘及水面供氣潛入水中,約在19世紀中葉法國海軍軍官發明了水肺空氣潛水(SCUBA),隨著時間的演進改良,至今已達到成熟階段。今日的水肺潛水設備包含有開放式、半密閉式以及循環式等。得力於潛水設備的發展,從20中葉起人們在歐洲地中海使用潛水設備進行考古,發現沉船以及羅馬時期被海水淹沒的古城,開啟了水下考古學新的領域。台灣的水下考古發展至今已邁入第六個年頭,調查設備除了使用海洋探測儀器外,水下調查包含搜索、驗證、辨識以及佈方作業等,也必須使用潛水設備進行調查,可見潛水設備在水下考古運用的重要性。除了影響人員安全外,也攸關整個水下考古計劃的成敗,因此潛水設備的維護以及潛水知識與技術的養成至關重要。水下考古並非撈寶的活動,他是一門學科,因為淹沒的沉船、遺跡、遺物等,都屬人類的共同文化資產,因此必須受到保護,為我們後代子孫留下豐富的歷史記憶。台灣水下考古隊秉持維護水下文化資產使命,至今已獲得了豐碩的成果,期望全民共同珍視及愛護。

關鍵詞:水下考古、潛水、沉船

作者:黃漢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文建會「台灣附近海域水下文化資產第二階段調查計畫(99∼101年度)」

       專任研究助理。

水下文化資產調查潛水作業—以臺北港水域為例
(第二十二卷第一期-水下文化資產)
摘要

 「水下文化資產」調查或發掘必須依循一套科學性的調查方法與步驟,按步就班,循序漸進,依據調查區域的特性,制訂符合該計畫之調查方法與步驟。進行科學儀器調查時,水下探測策略的三個步驟依序為︰初勘、複查、精查三個階段。首先透過側掃聲納,並結合其他探測儀器如磁力儀、地層剖面儀、多波束測深儀對調查區域進行水下探測,經由資料套疊與比對,選定疑似水下目標物進行複查,最後透過無人搖控載具或考古人員潛水,針對疑似水下目標物進行水下辨識的確認工作。茲擇要說明於水下潛水調查、搜索與驗證方面的方法與過程,討論水面科學調查與水下潛水調查之相互驗證。

 

作者:趙金勇/中華水下考古學會 理事

   黃漢勇/中華水下考古學會 秘書長

   陸泰龍/中華水下考古學會 理事

↑回目錄

 

兩岸水下文化資產保存人才推動現況探討
( 第二十二卷第一期-水下文化資產)
摘要

 隨現代輕型潛水技術之發明並應用於水下考古調查及發掘,大量之海底沉船及水下文化資產得以重見天日,從相關文獻研究顯示,澎湖、東沙海域應為極具潛力之水下考古研究重鎮。對東沙和未來台灣之水下考古研究,政府正加以重視。又水下文化資產保存維護、教育推廣、經營管理等工作目前已是世界各國日益重視課題。本研究乃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委託下,進行「兩岸水下文化資產人才培育合作機制先期研究」,研究項目包含:兩岸水下文化資產人才推動現況、專責機構、考古儀器、相關課程與人才培育方式等進行分析,期望作為未來兩岸水下文化資產人才共同合作之依據。

關鍵字: 水下文化資產、考古儀器

 

作者:簡連貴/中華民國海洋及水下技術協會 秘書長

       國立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系 教授兼系主任

   馮宗盛/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 博士後研究員

   許硯蓀/中華民國海洋及水下技術協會 副秘書長

   黃漢勇/中華民國水下考古協會 秘書長

↑回目錄

兩岸水下文化資產人才合作可行性分析
( 第二十二卷第一期-水下文化資產)
摘要

 本研究為探討兩岸水下文化資產人才合作可行性,舉辦兩岸水下文化資產人才培育合作交流座談會,透過雙方討論共識獲得兩岸在水下文化資產人才培育方面合作機制,進而研討雙方建置交流平台之可行性。其次,本研究並就兩岸目前的法源依據進行探討,以期作為建置兩岸交流平台之基礎。此外,本研究並就兩岸水下文化資產人才合作進行可行性分析,包含合作需求分析、合作目標以及合作原則等。最後本研究提出初步合作模式建議方案,包含水下文化資產合作內容、設立水下文化資產合作機構、定期專業人士互訪與研討會之舉辦以及簽署兩岸水下文化資產人才培育合作備忘錄內容規劃進行論述,期望作為後續兩岸水下文化資產人才合作之依據。

關鍵字:水下文化資產合作、需求分析、人才培育合作備忘錄

 

作者:簡連貴/中華民國海洋及水下技術協會 秘書長

       國立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系 教授兼系主任

   馮宗盛/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 博士後研究員

   黃漢勇/中華民國水下考古協會 秘書長

   許硯蓀/中華民國海洋及水下技術協會 副秘書長

↑回目錄

 

若欲索取詳細資料請參閱出版物訂購單或來電洽購,季刊每本售價新台幣200元
   連絡電話:02-87716708 黃郁媚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