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季刊
首頁 >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 > 九十 九年度第二十卷第四期
『海洋科技教育專輯』
目  錄 封面
「海洋科技教育」專輯序言
海洋科技教育
成大海洋科技新貴計畫的規劃與執行
從戶外教學實施海洋科技教育-「澎湖員貝海洋探索夏令營」之成果及展望
以一個平台技術將培育水性物的智能發展成台灣社會的特色
屏東縣小琉球海域漁業多元化利用規劃探討
水下鈸型結構壓電換能器之聲場模擬分析
地層剖面資料在海洋環境研究上的演進
潔淨能源的藍色趨勢-國際海洋能發電技術及政策推動現況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九十九年度第二十卷第四期封面

「海洋科技教育」 專輯序言
二十卷第 四期-序言)
摘要

 在本專輯,邀請蔡錦玲教授在「海洋科技教育」一文裡,闡述推展全民海洋知識教育成功的關鍵--培育具海洋知識的基層教師。這也是是培育「具海洋知識的下一代」、發展「海洋知識經濟體」的基礎。 陳政宏教授在「成大海洋科技新貴計畫的規劃與執行」介紹該校執行「培育海洋科技實務人才計畫」(俗稱「海洋科技新貴計畫」)之規劃與執行過程、執行成果、以及後續建議。 黃成鶊碩士等在「從戶外教學實施海洋科技教育--澎湖員貝海洋探索夏令營--之成果及展望」文章裡,敘述澎湖員貝海洋探索夏令營舉辦之背景、活動內容、夏令營在海洋教育上的角色及發展、及討論各項活動對引發學生對海洋科技興趣之能力。

 蕭世民教授「以一個平台技術將培育水生物的智能發展成為台灣社會的特色」一文,敘述其建立一個容易操作、新穎有效、已經成功地應用於白蝦、吳郭魚、青斑、龍膽石斑等養殖之「多層次室內淺水生物培育平台」的歷程,借著這平台促進大眾對培育水生物的興趣、連結沿海養殖區及都會區人們對水生物的知識及技能。鄭火元教授等之「屏東縣小琉球海域漁業多元化利用規劃探討」文章,以小琉球部分海域為例,提出在維護沿岸漁業資源與海洋生態前提下,複合式資源管理及生態培育型多元整體性產業發展方案。兼俱增殖海洋漁業資源、帶動漁業與觀光、提昇漁村生活品質、促進經濟繁榮等功能。

 另有,涂季平教授等提出「水下鈸型結構壓電換能器之聲場模擬分析」乙文,介紹其設計製造之鈸型結構壓電換能器,以及換能器輻射聲場之預測方法,期能掌握換能器的性能,以發展先進之換能器,做為水下探測、定位、通訊研究所需的聲源。邱瑞焜先生等透過「地層剖面資料在海洋環境研究上的演進」一文,從地層剖面資料收集方法與收集裝備的三個發展期程,介紹人類近年來對海洋環境與地層資訊的掌握,在質與量都有很大的精進。最後,羅良慧研究員等於「潔淨能源的藍色趨勢--國際海洋能發電技術及政策推動現況」介紹海洋能中具備最大潛在容量的波浪能之近岸式與離岸式能量採集系統、能量轉換系統、各國研發技術現況、及政策推動方向,做為國人邁向低碳化社會之參考。 

作者:涂季平/國立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 教授兼系主任

   蔡錦玲/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 教授

   吳景凱/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輪機工程系 副教授

   張順雄/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微電子工程系 教授


海洋科技育
(第二十卷第四期-海洋科技教育)
摘要

 「海洋科技」是「海洋知識經濟體」的基礎,「海洋知識」則是「海洋科技」的基礎。培育「具海洋知識的全民」是發展「海洋知識經濟體」的第一步。培育「具海洋知識的基層教師」則是推展全民海洋知識教育成功的關鍵。並,基層教師的敞開心胸,培養自我的跨領域知識,與科技人文兼融並蓄的內涵,將是台灣發展海洋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海洋科技、海洋知識、海洋知識經濟體、基層教師、教育


作者:蔡錦玲/日本國立大阪大學醫學部生理講座 醫學博士

       教育部顧問室海洋教育先導型計畫辦公室 主持人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 教授


成大海洋科技新貴計畫的規劃與執行
(第二十卷第四期-海洋科技教
摘要

  「培育海洋科技實務人才計畫」俗稱為「海洋科技新貴計畫」,著重於學生對產業界實務狀況的瞭解,以及到產業界實習品質的提升。其中有關造船工程教育的部分,實施三年來已經對於台灣四所大學的造船科系和產業界的合作,產生重要而明顯的正向改變。本文介紹國立成功大學執行該計畫之規劃與執行過程,作者對該計畫執行成果的觀察,以及後續建議。成大在該計畫課程的規劃有明顯不同於其他三校之處,例如重視專業工程技術以外的主題、時間與學分的安排等。明年計畫結束後,各校如何修訂內容與執行方式,或爭取其他外部資源,以承續目前的課程,將是重要的挑戰。而由於此計畫的執行,也使各校乃至於造船工程界,可以有機會全面性地檢視目前人才培育機制的政策、方向及定位、數量、品質與方法等各方面迫切需要改革的問題。其中,最迫切的問題或許不只是教學教法的定位與策略而已,而是下一代師資不足的問題。


作者:陳政宏/ 國立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


從戶外教學實施海洋科技教育-「澎湖員貝海洋探索夏令營」之成果及展望
(第二十卷第四期-海洋科技教育)
摘要
  「2009澎湖員貝海洋探索夏令營」是國立臺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水下聲學實驗室為推動海洋教育所舉辦的活動,邀請高中學生於暑假期間進行為期四天的營隊。營隊活動包括海洋知識、澎湖生態介紹等,團康遊戲及藝術課程如製作琉璃、陶藝等,讓學生在澎湖這樣一個海島村落,一邊享受自然、一邊學習海洋知識。

 本文介紹「2009澎湖員貝海洋探索夏令營」舉辦之背景、活動內容及學生反應,討論各項活動對引發學生對海洋科技興趣之能力,並提出未來本夏令營在海洋教育上的角色及發展。


作者:黃成鶊/國立臺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 碩士

   陳金汎/國立臺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 大學部學生

   方銀營/國立臺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 研究生

   陳琪芳/國立臺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 教授


以一個平台技術將培育水性物的智能發展成台灣社會的特色
(第二十卷第四期-海洋科技報導)
摘要

  本文敍述筆者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至今六年期間,致力於建立一個容易操作、新穎有效的水生物培育平台的心路歷程。個人對這個發展除水產養殖的專業考量外,有一個較大的想法,就是借著這個平台促進社會大眾對培育水生物的興趣,連結沿海養殖區及都會區人們對水生物的知識及技能,在這個共通平台上公開討論。經由啓動一個沿海水產養殖區與都市住宅及商業區永續性共同發展的契機,將培育水生物的智能發展成為台灣社會的特色。


作者:蕭世民/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暨研究所

       智慧型繁養系統實驗室


屏東縣小琉球海域漁業多元化利用規劃探討
(第二十卷第四期-海洋科技報導)
摘要

 小琉球有海上明珠之稱,有極優越的自然環境條件,獨特的地形地質景觀,也是珊瑚礁品種最多的地方,是一個極為適合發展生態旅遊及觀光休閒渡假的小島。在維護小琉球沿岸漁業資源與海洋生態之前提下,選定全島受風較小之杉福港至烏鬼洞間海域,並排除珊瑚復育區及漁業資源保育區範圍,海域漁場規畫範圍1100m×800m,總面績為880,000平方公尺,海上漁場計規畫海上平台休閒區(附掛簡易箱網體驗區、介貝類養殖區)、定置網生態體驗區、海洋軟式箱網及硬式箱網養殖區;另沿岸水域規畫淺海養殖區、岸上漁場(簡易漁獲拍賣場)、潮間帶生態走廊、浮碼頭、潛水及浮潛區。藉由台灣目前卓然有成之生態型定置網漁業,結合海上及陸岸箱網養殖、海上休閒平台及整合漁港設施,多元整體性規畫具商業與觀光休閒兼具之複合式資源管理及生態培育型產業,除可使海洋漁業資源增殖,並能帶動漁業與觀光產業鏈的發展,兼可培育本地人才從事相關產業,以提昇漁村生活品質、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產業經濟繁榮,開創小琉球嶄新的觀光休閒漁業新風貌。

關鍵字:小琉球、生態型產業、定置網漁業、箱網養殖、海上平台


作者:鄭火元、王信元、姜士明/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漁業生產與管理研究所


水下鈸型結構壓電換能器之聲場模擬分析
(第二十卷第四期-海洋科技報導)
摘要

  本文對壓電陶瓷元件與金屬所製成的鈸型結構壓電換能器進行研究,設計製作水下探測、定位、通訊研究所需的聲源。研究工作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機構設計與系統建模、電腦模擬輻射聲場計算、以及換能器製作與測試。

在理論方面採用有限元素法分析換能器的結構振動,以有限元素軟體模擬進行模態分析與簡諧分析,分別計算出系統自然頻率與結構位移等資訊。最後將解題結果檔資訊匯入聲學計算軟體Virtual Lab Acoustic,採用邊界元素法運用赫姆霍茲積分方程式計算換能器的輻射聲場。

換能器製作選定壓電陶瓷片作為驅動元件,黃銅片作為鈸帽材質,製造鈸型結構換能器,並結合聲場量測系統,測試自製換能器的性能。藉由聲源強度、頻譜圖與指向性分佈圖評估換能器的特性,並與模擬結果做比較,掌握換能器的設計與分析能力。

 

關鍵字:鈸型結構壓電換能器,有限元素分析,聲場模擬分析。

作者:涂季平/成功大學系統暨船舶機電工程學系

   李仁傑/成功大學系統暨船舶機電工程學系

   劉雲輝/南台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系

   周志豪/成功大學系統暨船舶機電工程學系

↑回目錄

 

地層剖面資料在海洋環境研究上的演進
(第二十卷第四期-海洋科技報導)
摘要

  利用地層剖面資料來研究海洋環境從1960年代就開始,到現在已有半個世紀的歷史,隨著儀器解析度的不斷提高、底拖式設備的發明以及研究方法的推廣,讓地層剖面資料在「質」與「量」都產生很大的變化。本文說明這五十年來利用地層剖面資料進行海洋環境研究的演進。

 

關鍵詞:地層剖面儀(sub-bottom profiler)、回聲特徵(echo character)


作者:邱瑞焜/國家實驗研究院颱風洪水研究中心

   許鶴瀚/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邱協棟/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貴重儀器中心

   劉家瑄/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潔淨能源的藍色趨勢-國際海洋能發電技術及政策推動現況
(第二十卷第四期-海洋科技報導)
摘要

 面對國際原油價格波動與溫室氣體減排的迫切需求,各國正加速新興再生能源技術研發,以維繫全球的永續發展並追求3E(能源Energy、環境Environment、與經濟Economy) 平衡。在此趨勢下,各國積極尋找可供使用的潔淨能源,尤以歐洲國家在海洋能發電技術的研發活動最為蓬勃,如二十餘年前開發風力發電技術時的投入規模。

作者:羅良慧/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助理研究員

   黃郁棻/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副研究員

   王孟平/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工程技術發展處 博士後研究員

   邱逢琛/國立台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 教授

       聯合船舶設計發展中心執行長 

 

 

若欲索取詳細資料請參閱出版物訂購單或來電洽購,季刊每本售價新台幣200元
   連絡電話:02-87716708 黃郁媚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