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訂為「海洋污染、海洋資源」專刊。19世紀的工業革命開創了現代社會,使得現今世界得以發展出日新月異的科技、工程,但也隨之對地球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創傷,當人類意識到這一點,開始訂定各種環保規範,卻又因過於嚴格的法令使得經濟一蹶不振。數十年來,經濟、工程科技進步與環境的拉扯依舊存在。今年四月在美國墨西哥灣經濟海域,英國BP公司的鑽油平台發生爆炸,意外後490萬桶的原油漏入海洋中,對周圍的海洋環境造成即時、也勢必會造成長期的巨大傷害。針對這BP公司的漏油事件,本專刊從十篇文章、四個面相(海洋環境污染、水下科技、海洋生態、新興能源),讓讀者們能從多方面了解。
黃成鶊及陳琪芳教授的「從BP漏油事件看甲烷水合物開發」一文,對英國BP公司鑽油平台漏油事件本身之歷程,及防堵漏油的過程,收集各方新聞報導集結報告,讓讀者可以快速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並簡介新興的海洋能源甲烷水合物,並透過這次的BP公司的漏油事件,反思海洋能源開發的遠景及其風險。邱瑞焜先生等人在「水下科技在英國石油公司深水地平線漏油事件所扮演的角色」一文中,對在BP公司的漏油事件發生時,各方為了防堵漏油,在搶救過程中所使用的各項水下科技,做了詳實的介紹,將能增進讀者對本事件及水下科技的了解。劉紹勇先生等人的「海洋資料在墨西哥灣漏油事件所扮演的角色」中,整理介紹了海洋資料及網路地理資訊系統,在BP公司的漏油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並期許臺灣各界對未來的潛在海洋污染危機,能有應變處理的能力。不論在陸地或海洋中,噪音都是一個無形的強力污染源,湛翔智博士等人「航運對海洋產生的噪音污染」一文中,使用商船自動辨識系統(AIS),分析高雄港水域之噪音污染情形。吳誌豪先生等人在「水下噪音對鯨豚類之影響與對策」中,為讀者介紹美國在水下噪音與海岸工程施工過程之相關規範,供國內參考借鏡。
陳秋妏及董正釱教授之「浚泥海洋棄置對海域沉積物品質影響」乙文,主要以現場採樣調查方式進行海洋棄置區內及外沉積物物化性質分析,調查項目包括重金屬、有機質及粒徑分佈等,藉以評估浚泥海洋棄置對棄置區海域沉積物品質的影響。
另張國棟主任及邱啟敏先生等人提出「海洋環境資訊與污染擴散自動化監測系統」,以一套能提供整體海洋環境資訊的自動化監測系統,已實際應用在高雄二港口外港進行即時觀測作業,提供政府機關或相關單位參考,可有效的處理油污染事件並減緩對海洋環境衝擊。
海洋資源與海洋污染息息相關,尤其近一世紀來海洋污染層出不窮,對海洋資源之危害有愈趨嚴重之趨勢,人為活動對於鄰近陸地的海洋交界地帶所造成的衝擊往往是最直接也最劇烈的,生長在沿岸區域的珊瑚礁生態系在過去以來遭受人為活動破壞的報導總是引起矚目,曾立鈞博士在「海洋環境污染對軟木軟柳珊瑚之衝擊」文章中回顧了過去國內學界以這種軟珊瑚進行各種人為污染研究的發現,讓珍貴的珊瑚其脆弱性得以瞭解,也喚醒對於珊瑚礁生態系保育的迫切感與重要性。譚漢詩博士在「台灣龜山島海域熱泉湧出的天然污染物對浮游生物所產生之衝擊」文中指出有證據顯示,浮游生物在不同時空尺度上的死亡與滅絕,常起因於浮游生物本身的化學排放物,或自然死亡因素,以及人為的污染。文中即以龜山島淺海熱泉為例,瞭解熱泉噴口流出物造成浮游動物的死亡、群聚與族群變化之情形。從台灣龜山島海域熱泉湧出的天然污染物對浮游生物所產生之衝擊的初步研究顯示:熱泉噴口流出天然污染物可造成浮游動物大規模的死亡。譚漢詩博士在「浮游生物在污染環境中的行為研究」一文中探討用於監測浮游生物受污染物干擾的行為之生物檢測法(BBAs),已受到相當廣泛的重視。行為生物檢測提供這樣的測試系統,可以對任何物理或化學污染物或環境危害因子的效應進行評估與判斷。這對任何關於物質對生物的毒性效應的陳述與環境健康管理來說都是必須的。
本專輯從海洋資源與污染的角度來探討海洋生物資源受海洋污染源的影響已日趨嚴重,未來如何降低海洋污染源對海洋生物資源的危害值得我們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