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季刊
首頁 >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 > 九十 九年度第二十卷第二期
『海洋文化資產與生態旅遊專輯』
目  錄 封面
「海洋文化資產與生態旅遊」專輯序言
從台江內海談台南地區海洋文化資產與生態旅遊
淺談海洋資產、海洋觀光及生態旅遊
丹麥維京船博物館的研究與觀光
海洋文化資產作為生態旅遊內涵之探討
台灣的水下文資產與文化觀光
東沙舊事與水下博物館的想像
傳統民間信仰的文化資產與觀光資源-以台灣西南沿海的王船文化為例
台灣海洋文化資源與島嶼觀光之發展芻議:從世界遺產海洋計畫談起
高雄港消逝的百年舢舨船文化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九十九年度第二十卷第二期封面

「海洋文化資產與生態旅遊」 專輯序言
(第二十卷第二期-序言)
摘要

 這一期的專輯充滿著濃厚的人文、休閒與文化色彩。整體以海洋文化資產與生態旅遊 的議題為主軸,深入探討海洋資產、海洋觀光、生態旅遊、沿海地區的傳統民間信仰及島嶼觀光之發展等。

 每一篇文章都具有相當廣度與深度的分析,例如:范勝雄老師在「從台江內海談台南地區海洋文化資產與生態旅遊」一文,介紹台南市「台江」內海的形成,融合歷史、地景、生態、產業、觀光的角度,剖析台南地區海洋文化資產與生態旅遊。王逸峰老師之「淺談海洋資產、海洋觀光及生態旅遊」,從世界上以海灘著名的渡假聖地為例,提出海洋資產、海洋觀光及生態旅遊的相關議題,進而透過觀光的手法去吸引更多的人重視海洋文化資產。陳政宏老師以「丹麥維京船博物館的研究與觀光」為文,介紹該博物館對於維京船的考古成果,並且運用此結果去發展歷史研究、教育推廣與海事博物館的行銷與觀光。李麗芳老師於「海洋文化資產作為生態旅遊內涵之探討」,將目前以水下考古與沉船博物館作為文化觀光的新趨勢,並從世界遺產的角度討論台灣發展海洋文化資產生態旅遊的一些新潛力點。何傳坤老師在水下考古學的發展與技術,貢獻一篇「台灣的水下文化資產與文化觀光」,針對目前台灣已發現的水下考古資產其文化觀光的價值,作深入的剖析。而邱文彥老師在「東沙舊事與水下博物館的想像」文章中,是從歷史角度說明東沙往昔的概況及舊事,並藉由東沙沈船的初步研究和現勘,提出與生態、環境、文物結合的「水下博物館」構想。周志明老師在「傳統民間信仰的文化資產與觀光資源-以台灣西南沿海的王船文化為例」記述台灣西南沿海聚落的民間習俗,並嘗試藉由結合民間信仰的文化素材,成為文化觀光的資源。另外,榮芳杰老師在「台灣海洋文化資源與島嶼觀光之發展芻議:從世界遺產海洋計畫談起」一文中,從海洋文化資源與島嶼觀光的角度,探討台灣在海洋文化觀光產業未來的發展面向。王治平與洪文玲老師以「高雄港消逝的百年舢舨船文化」,從船舶技術及「科技與社會」(STS)中的使用者觀點,分析高雄港區舢舨擺渡的演化,作者以參與觀察、訪談與文獻資料,討論旗津民營渡船在旗津-鼓山航線的歷史軌跡,及與其緊密相扣之豐富海洋文化。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希望能藉由上述文章的深入探討,讓更多人能因文化、觀光休憩而重視海洋的資產,進而達到保護海洋的目的。 


作者:李麗芳/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研究傳習組組長

   簡連貴/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工程系系主任、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系近海防災

       中心主任、中華民國海洋及水下技術協會祕書長

   張順雄/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微電子工程系教授   


從台江內海談台南地區海洋文化資產與生態旅遊
(第二十卷第二期-海洋文化資產與生態旅遊)
摘要

 三千年前的台南,尚在一片汪汪大海下。後來「台南台地」升起,有如孤島;經過一段地變後,台地四圍漸漸海退,東與本島連結,西漸陸浮延伸至「赤崁」。當外圍「大員」沙洲形成後,赤崁與沙洲之間,就是所謂的台南「台江」內海。三百年前,赤崁前海岸,填陸為市,形成海埔新生地「五條港地區」。逮兩百年前,台灣大風雨,「台江」一夕頓變,其間港道縱橫,留下水鄉澤國。將近十年以來,位在台南市的「台江」最精華的區域,分別規劃為「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和「台江國家公園」,融合歷史、地景、生態、產業、觀光,見證一段台灣的開發史。


作者:范勝雄/台南市政府文獻委員/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前理事長


淺談海洋資產、海洋觀光及生態旅遊
(第二十卷第二期-海洋文化資產與生態旅遊)
摘要

  在觀光的文獻上,我們發現海洋景觀是增加觀光吸引點的重要因素。沿著海岸比鄰而建的公路、旅館及渡假村都是吸引遊客前來的重要因子。沙灘與陽光更是觀光客(特別是寒帶國家觀光客)的最愛。在世界上以海灘著名的渡假聖地如夏威夷、大溪地、關島、墨西哥灣的Cancun、加勒比海國家如牙買加、巴哈馬群島等。這些地方結合大型遊輪航線(Crusie Line),已成為海洋觀光中不可或缺的典範。台灣在提昇民眾海洋文化資產的認識及海洋觀光的內容與深度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本文透過一些簡單概念的陳述,介紹海洋資產、海洋觀光及生態旅遊的相關議題,由於台灣一年的海洋觀光遊憩有高達上千萬人次參與,本文認為如果提倡環境教育與吸引更多人重視海洋文化資產是一項重要的工作,那麼透過觀光的手法,或許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讓更多人因觀光而重視海洋的資產,進而達到保護海洋,永續發展海洋觀光的產業。

 

關鍵字:海洋資產、海洋觀光、生態旅遊、文化觀光、永續觀光


作者:王逸峰/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丹麥維京船博物館的研究與觀光
(第二十卷第二期-海洋文化資產與生態旅遊)
摘要
 丹麥維京船博物館位於丹麥古都Roskilde及峽灣底部,為出土維京古船之處,不僅展示維京船考古成果,也以最新科技研究古船相關的技術與保存方式。同時,他們也不斷以重建古船的方式,將古代造船技術保留於現代技工之手,並將完成的船作為實驗考古研究、公務、教育及觀光等用途。所以復原船不僅不會造成財政問題,也同時有助於歷史研究、教育推廣與海事博物館的行銷與觀光。

關鍵字:維京船,丹麥,復原船,觀光,實驗考古學


作者:陳政宏/國立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 副教授


海洋文化資產作為生態旅遊內涵之探討
(第二十卷第二期-海洋文化資產與生態旅遊)
摘要

  1999年「國際文化觀光憲章」(Inter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Charter-Managing Tourism at Places of Heritage Significance)公佈之後,文化資產漸漸成為文化觀光的重點。文化觀光不再局限於自然與人文景觀等有形的文化資產,環境的體驗以及民俗節慶與歷史文化等無形文化資產,逐漸開始成為吸引觀光客們的賣點。2009年1月2日「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正式生效,顯示了水下文化資產受到全世界的重視,公約中特別指出水下文化資產是人類文化資產的一個組成部分,所有國家都應負起保護水下文化資產的責任,並強調為使公眾瞭解、欣賞和保護水下文化資產,應該鼓勵人們以負責的和非闖入的方式進入仍在水下的文化資產。因此,與水下考古相關的活動未來在文化觀光與生態旅遊所扮演的角色將會日益增多,但同時也需要注意這些活動不能妨礙對水下文化資產的保護和管理。

近年來文化遺產廊道的概念日漸成為推動文化觀光的新趨勢,強調將不同內涵與空間的文化資產,透過觀光的串聯,構成點、線與面的文化觀光網絡,並透過不同的交通工具與動線規劃來與周邊的資源做連結。隨著國際上對於海洋文化資產與生態旅遊的風氣與需求等日益提升,要規劃海洋文化資產生態旅遊並兼顧環境保護,必須先針對本身國家或地區所擁有海洋文化資產的獨特性進行深入的瞭解,包括歷史文化與自然景觀等面向,並發展相應的生態旅遊規範,包括規劃、建設、活動、經營管理時可參考或依循的原則或步驟。本文擬先從美國的波士頓如何利用歷史與海洋文化資產作為生態旅遊的內涵作探討,文中並介紹目前以水下考古與沉船博物館作為文化觀光的新趨勢,進而嘗試從世界遺產的角度討論台灣發展海洋文化資產生態旅遊的一些新潛力點。

關鍵詞:生態旅遊、海洋文化資產、文化觀光、遺產廊道


作者:李麗芳/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研究傳習組組長


台灣的水下文化資產與文化觀光
(第二十卷第二期-海洋文化資產與生態旅遊)
摘要

 水下考古學是一門最早發展於西方考古學的分支學科。西方考古學家從很早就對神秘的沉船文物發生濃厚的興趣,並一直試著進行探索,因而從中摸索出一套「水下考古」的思潮。但是科學的水下考古學卻是在西方陸上考古學的理論及方法發展了近100年之後才興起了一股熱潮。由於水下潛水技術的限制,陸上考古學家難以深入海下探索海下文化遺產。近50年來,隨著現代輕型潛水技術的發明及應用於水下考古調查及發掘,大量的海底沉船及水下文化遺產得以重見天日。早期水下考古的研究聚焦在地中海,近20年來開始擴展至亞太地區的水域,水下考古學由此成為一門全球性的考古學新領域及顯學。近十年來,台灣地區為了保存水下文化資產,也開始起步全力發展水下考古學。本文針對目前台灣已發現的水下考古資產其文化觀光的價值提出一些建議。


作者:何傳坤/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教授


東沙舊事與水下博物館的想像
(第二十卷第二期-海洋文化資產與生態旅遊)
摘要

 東沙群島為我國固有領土,擁有生態、環境和文化等多方面的重要資產。本文首先引述十七世紀荷蘭人所撰寫的「熱蘭遮城日誌」的記述,說明東沙往昔的生態環境概況,以及沈船舊事,繼而藉由東沙沈船的初步研究和現勘,引伸論述該一島礁和海域水下文化資產的豐富性和重要性。另鑑於東沙島特殊的自然風貌、景觀價值和文化資產,本文由「生態旅遊」及水下文化資產「就地保護」的觀點,延伸想像,提出與生態、環境、文物結合的「水下博物館」構想,期能為人類共同資產提供更具想像空間、體驗趣味和兼顧多樣化資產保護的永續方案,供未來進一步研究發展的參考。

作者:邱文彥/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政務副署長

↑回目錄

 

傳統民間信仰的文化資產與觀光資源-以台灣西南沿海的王船文化為例
(第二十卷第二期-海洋文化資產與生態旅遊)
摘要

  近幾年來,隨著文化資產保存法的修正,我們對於文化資產的類別和保存方式,逐漸趨於多元化,由原本僅針對實體的有形文化資產保存,也開始將無形的文化資產納入保存的對象,而民間信仰所涉及到的傳統技藝和民俗文物,透過中央或地方政府公告登錄,也踏出了建構在地文化的一步。在台灣的西南沿海聚落,每每會到海邊或河畔迎請代天巡狩,並建造王船以作為巡狩天下的交通工具,船上除了載滿當地居民的奉獻物品外,也會透過宗教的儀式將地方的污穢煞氣一併載走,祭典期間透過信徒團結組織文武陣頭,除了隨行護駕代天巡狩外,也提供信徒在娛樂與美學上的饗宴,而宴王與普渡的飲食文化,也能呈現出在地產業結構的特色。若能結合民間信仰的文化素材,未來將成為文化觀光的資源,相信也能造就另一波的台灣文化觀光風潮。

關鍵字:民間信仰、王船、代天巡狩、陣頭、文化觀光


作者:周志明/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研究助理

台灣海洋文化資源與島嶼觀光之發展芻議:從世界遺產海洋計畫談起
(第二十卷第二期-海洋文化資產與生態旅遊)
摘要

  台灣,位在歐亞大陸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之間,四面環海,不僅擁有許多珍貴的文化資產,同時也擁有世界少見的自然資源。在這特殊的地理環境圍繞下,台灣有非常好的條件推動屬於自己的海洋文化觀光市場,同時也更有責任去保護這片海洋文化資源與自然遺產。特別是2007與2009年,台灣分別誕生了第七、八座國家公園-東沙環礁國家公園以及台江國家公園,這兩處新國家公園不僅都是兼具陸域及海域範圍的國家公園,從生態保育及觀光產業來看,這也是新的機會,新的責任。然而,台灣長久以來具備的多元海洋文化性格到目前為止仍處於建立基礎教育的試煉階段,欠缺的似乎只是臨門一腳的遠景擘劃與執行能力。

 本文將以2005年世界遺產委員會開始執行的「世界遺產海洋計畫」為開端,嘗試從海洋文化資源與島嶼觀光的角度、國際維護文獻(International Conservation Documents)的重要精神以及相關著名案例,思考台灣在海洋文化觀光產業未來的發展面向。

 

關鍵詞:世界遺產海洋計畫、海洋文化資源、水下文化遺產、海洋保護區、文化觀光

作者:榮芳杰/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副研究員

       逢甲大學建築系兼任助理教授

高雄港消逝的百年舢舨船文化
(第二十卷第二期-海洋文化資產與生態旅遊)
摘要

 明朝時,中國移民自定居旗後開始,即以人力舢舨在打狗潟湖進行漁撈以及與原住民族貿易等經濟活動。清朝時期,隨著旗後與打狗的發展,兩地的往來頻繁,逐漸形成以運輸為主業的人力舢舨船業。日治時期,高雄港即以筏、舢舨、小型漁船、大型西式輪船等共存之奇景著稱。民國50、60年間,高雄港貿易蓬勃發展,當時機動小船數目甚少,人力舢舨如同水上計程車一般,提供港區居民及港內船務活動所需之交通服務。60年中期,人力舢舨業者希望加裝舷外機,改成機動舢舨。經協調後,由兩張人力舢舨船牌換取一張機動船牌的方式,淘汰人力舢舨。後期船家又自尋造船廠改建小型木造漁船,融合漁船機動技術,保留舢舨開放式甲板之便利優點,稱機動客貨船。機動客貨船機動性高、滿載即開、可包船及24小時輪班等特點,使高雄港的旗津-鼓山航線,成為台灣最生氣蓬勃、最可親近,充滿在地文化的航線。高雄市政府於民國98年4月間全數徵收銷毀此批船隻,劃下私營運輸小船航行這百年航線的休止符,目前僅有「充利進號」暫存於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

 本文以船舶技術以及「科技與社會」(STS)中的使用者觀點,分析高雄港區舢舨擺渡的演化。民營機動客貨船為人力舢舨之脈絡演化而來,其使用者與非使用者的觀點,各自闡述旗津船難事件。民營機動客貨船的收購銷毀,不只劃下私營運輸船舶航行旗津-鼓山百年航線的休止符,也扼斷了旗津木造船技術史的延續留存,刪除現存活生生的在地文化資產。

關鍵字:舢舨船、科技與社會、海洋文化、旗津。

 

作者:王治平/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造船工程系  助理教授

   洪文玲/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造船工程系  助理教授

 

若欲索取詳細資料請參閱出版物訂購單或來電洽購,季刊每本售價新台幣200元
   連絡電話:02-87716708 黃郁媚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