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內容包括五篇以「海底佈纜、托曳及動力系統」為主題的專文和五篇最新海洋教育相關的報導。當2009年八八莫拉克風災,美軍直昇機支援吊掛重機械,由台南機場起飛的畫面,以及電影「空軍一號」末段的飛機空中加油和人員救難,此空中吊掛作業讓人和海下拖纜和佈纜作聯想。如果要起動類似的工程作業,想必和救難或重大事件有關。因此,積極連繫國內與主題相關的人力,提供寶貴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整個編輯過程,有感於時間的緊迫及國內海洋及水下技術相關人力有待整合,像接力賽方式一棒傳一棒,完成本專輯。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提供產、官、學、研各界整合的舞台,本輯的海洋科技應用實例的報導,十分特殊,藉此舞台拋磚引玉,希望結合國內更多資源參與海洋資源開發的教育與研發。
本專輯的前半部以「海底佈纜」為核心。前二篇專文,是由本專輯主編之一林武文教授,針對光纖海纜的在網際通訊上的技術角色及其特性詳加說明,並對光纖海纜在佈放時,所面臨許多關鍵性的問題,提出專業的改善之道。
後半部則是以「拖曳及動力系統」為核心,共有三篇專文。首先由馬玉芳先生的團隊以深海底拖探測實例作說明,如何使昂貴之科學探測水下載具安穩地保持於接近海床上之固定高度,以得到良好清晰之影像及地層剖面資料,寶貴的經驗亦是本文的重點。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呂學信教授是和馬玉芳先生深海底拖探測所用的水下拖曳系統有關,主要是以數值模擬的方式探討水下圓形路徑拖纜系統之定位問題。所得之數值結果,將顯示纜索端點之垂向深度、掛重距轉動軸的距離、拖曳點纜索張力、掛物點之相位角、拖曳點圓周運動速度、拖曳轉動半徑等之相對關係,其結果有利於水下纜索物體系統定位問題的探討。
本期第五篇專文是延續上期劉復光先生的大作「水下作業能力的演進與海洋能源開發關係」,邀請台灣潛水企業有限公司的陳琦瀛和陳靜光先生和學界的劉金源及呂學信教授,共同就實船打撈、拖曳的經驗實例,述之於文字,介紹當時的打撈過程,包括:施工構想、施工程序、施工細節等,供類似的水下作業施工實務之參考。本文之結論,一方面檢討國內水下人力及裝備的不足,另一方面強調水下科技團隊整合的重要性。
2009年「海洋科普教育」相關的報導,內含海洋生物與科技教育。黃榮富教授延續前輯的「螃蟹部落格」續集、王治平和洪文玲教授舉辦全國學生自製船模大賽的成果展現,其中包含水下載具的的模型動態競賽、王永聯教授帶領學生製作的仿生魚水下自主載具成果等。對國內海洋科普教育均有積極向下紮根的成效。邱瑞焜先生是文建會第一屆水下考古種子人才培育課程學員,特別以「水下考古科學儀器調查及分析人才培訓課程紀實」一文,介紹該第一屆課程如何整合國內水下科技、水下考古與水下文化資產和水下人才培育,十分特別。最後,張博超教授針對高雄海洋科技大學今年舉辦「TEAM-2009」,第23屆亞洲海洋結構技術交流國際會議的背景及承辦過程,及其對國際間海洋科技教育的貢獻,撰文說明。
人類未來的資源在海洋,希望在海洋。海洋及水下科技結合高科技,整合產官學研界的人力和物力,目的在使人類更加親近海洋、利用海洋、開發海洋並保護海洋。海洋科普教育是海洋立國的根本,不僅要重視,更要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