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季刊
首頁 >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 > 九十八年度第十九卷第一期
『海洋事務專輯』
目  錄 封面
「海洋事務」專輯序言
海洋事務專責機構是「部」?還是「會」?
海洋專責機構之必要性
水下保安任務作業的應用科技探析
對海洋設部之總體觀
失衡滯後的航海高級人才教育
台塑六輕建廠後海域環境品質評估分析
以新國土規劃之思維探討台灣海岸發展管理
台灣箱網產業相關法規探討
整合性海岸管理之概念與探討:以雙春濱海遊憩區為例
全球化下海洋臺灣的教育推展
螃蟹部落格(一)
淺談海嘯
使用多頻譜光學衛星影像偵測南沙群島淺海環境
水下通訊技術介紹
日本獨立行政法人「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簡介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九十八年度第十九卷第一期封面

「海洋事務」 專輯序言
(第十九卷第一期-序言)
摘要

 本期以「海洋事務」為專輯,邀請九篇具代表性論述,三篇「海洋科普教育」文章,餘為「海洋科技」及「科技簡介」。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唐文彬先生提出「海洋事務專責機構是「部」?還是「會」?」乙文,以台灣將成立「海洋事務專責機構」,為邁向海洋國家的指標,但這樣的專責機構應是一個具有整合性思考、事權合一之「海洋事務專責機構」。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周秋隆教授等提出的「海洋專責機構之必要性」文中,成立海洋專責機構以管理綜合性海洋事務逐成為一個世界潮流,台灣四面環海,擁有廣大的領海及海洋資源,成立海洋專責機構有其必要性。本研究試圖探討專責機關的功能與運作,究竟是「部」還「會」才能有效達到管理海洋事務的規範。中央警察大學吳東明教授等提出的「水下保安任務作業的應用科技探析」進水雷偵蒐系統」及「福進自主操控無人水下載具」等,藉以有效遏制不友善的水下破壞活動,從而防護船舶、離岸設施及保安管制區域等安全。

中山大學政策研究中心胡念祖主任提出的「對海洋設部之總體觀」文中,海洋設部之必要性及回應各方對海洋設部之質疑,並對研考會目前之作為與偏狹認識提出評析。高雄海洋科大暨台灣海事安全與保安研究會陳彥宏秘書長提出的「失衡滯後的航海高級人才教育」文中,在缺乏有遠見有魄力的海事教育政策與人才培育的定位下,復受市場興衰以及航運及造船科技的交互影響,從台灣與中國的二個觀點,試圖思考這二個航運大國未來的航海高級人才教育應走的方向。另,周秋隆教授等提出的「台塑六輕建廠後海域環境品質評估分析」文中,以六輕建廠的環評與後續調查結果以海洋環境品質為主做評估分析。成功大學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黃煌煇教授等提出的「以新國土規劃之思維探討台灣海岸發展管理」文中,以政府當前推動之新國土計畫法的思維對我國的海岸管理機制與體系作總檢討及環境永續發展的再思考,提供一套能整合永續我國海岸資源和土地使用管理機制的方案。黃煌煇教授等另文提出的「台灣箱網產業相關法規探討」,利用文獻分析法,對台灣箱網養殖相關法規作一研究探討。成功大學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李兆芳教授等提出的「整合性海岸管理之概念與探討:以雙春濱海遊憩區為例」文中,透過整合性海岸管理概念,探討雙春濱海遊憩區未來規劃與開發策略,從管理、生態規劃及海岸保護三方面進行探討,運用整合性管理概念,解決遊憩區內彼此衝突的問題。

 「海洋科普教育」文章,由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蔡錦玲教授提出的「全球化下海洋臺灣的教育推展」文中,建構「以海洋為本的地球觀,以台灣為本的國際觀」的思維,培育人才營運、行銷台灣,讓台灣被世界所需要。高雄海洋科大水產養殖系黃榮富教授提出的「螃蟹部落格」(ㄧ),以螃蟹的名稱由來及種類,採用部落格區塊,及以問答集形式,將螃蟹有關的知識彙整,以饗同好者。前行政院海巡署海岸巡防總局葉光煇副總局長提出的「淺談海嘯」乙文,就海嘯發生原因,海嘯所產生之危害與帶來重大災難,如何預防與應變等,予以概要分析說明,以喚起重視及降低海嘯所產生之危害。

 「海洋科技」部份,由大仁科技大學林武文教授提出的「水下通訊技術介紹」,談及水下通訊系統,可分為有線通訊與無線通訊系統兩大類,常用於海上鑽油平台、水下監聽、遙控式水下載具及潛水作業等之互通訊息之用。 最後,由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邱瑞焜博士後研究員提出的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簡介」短文,簡介該機構的組織架構與現況與心得。


作者:李兆芳/國立成功大學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 教授

   周秋隆/國立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 教授

   陳彥宏/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航運技術系 副教授

   林星亨//行政院海巡署海洋巡防總局 副總局長


海洋事務專責機構是「部」?還是「會」?
(第十九卷第一期-海洋事務)
摘要

 海洋國家是台灣的共識,也是台灣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方向;2009年是台灣海洋發展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台灣將成立「海洋事務專責機構」,這是世界的潮流,也是邁向海洋國家的指標,但這樣的專責機構不應該像是一個只是為妥協各行政單位而產生的機關,而應是一個具有整合性思考、事權合一之「海洋事務專責機構」,這樣的海洋事務機關才是台灣需要的,也才能帶領台灣走向「生態、安全、繁榮的海洋國家」。


作者:唐文彬/國立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 研究生

海洋專責機構之必要性
(第十九卷第一期-海洋事務)
摘要

 「海洋事務」是近來國際間相當熱門的名詞,尤其當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之後,成立海洋專責機構以管理綜合性海洋事務逐成為一個世界潮流。台灣四面環海,擁有廣大的領海及海洋資源,成立海洋專責機構有其必要性。然而在推動海洋專責機構之過程卻面臨不少挫折。國內光是在成立專責機構之功能與名稱上爭議不斷,政策搖擺不定。有聲音提倡成立「部」等級之機關才能凝聚共識,有利政策執行。反之,另一派認為多成立一個部,只是擴大政府行政組機,與先前行政院組織草案精簡行政組織之內容相違背,加上國內相關海洋事務已有所屬機關,成立「會」作橫向溝通協調,才是現階段適合之作法,本研究試圖探討專責機關的功能與運作,究竟是「部」還「會」才能有效達到管理海洋事務的規範。

 

關鍵字: 海洋事務、海洋專責機構、規範、整合管理


作者:洪慧芳/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 專案助理

   周秋隆/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 教授員


水下保安任務作業的應用科技探析
(第十九卷第一期-海洋事務)
摘要
 自從「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發生後,為求有效阻絕海上恐怖主義威脅,國際海事組織所屬單位人員投注心力,編訂「國際船舶暨港口設施保安章程」,以期迅速緩和西方國家逐漸升高的海上反恐聲浪及壓力。惟在實施運作上,該水下保安任務作業的可行解決方案即是應用現今尖端科技設備產品,諸如「高頻聲納」、「多波束水道回音探測儀」、「福進水雷偵蒐系統」及「福進自主操控無人水下載具」等,藉以有效遏制不友善的水下破壞活動,從而防護船舶、離岸設施及保安管制區域等安全。甚至在未來國土安全任務,均可見前述設備的可能應用潛力。現今正值海巡署策進未來、精益求精之際,誠應積極引進尖端科技設備,培訓科技應用人力資源,藉以遂行有效打擊非法遏制犯罪,方能獲致海巡執法及國土安全等任務績效。 

關鍵辭:水下保安、高頻聲納、回音探測儀、水雷偵蒐系統、自主操控水下載具


作者:吳東明/中央警察大學水上警察學系專任教授

   許智傑/中央警察大學水上警察研究所研究生


對海洋設部之總體觀
(第十九卷第一期-海洋事務)
摘要

   民進黨政府在「海洋立國」的口號下推動海洋事務部之設立,後因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設下十三部數字之限制,使得民進黨政府時期的行政院研考會改弦更張,放棄海洋事務部之議,改為力推海洋委員會之設立。同樣的情況亦出現於上台將近一年的馬英九政府。馬總統在其競選期間以「藍色革命、海洋興國」為其海洋政策主軸,並明文主張設立海洋部,但在研考會之操作下,又有放棄海洋部,並力推海洋委員會之作為。

究其原因,或因政府內部及部分學界人士對海洋事務內涵與對涉及海洋事務相關政府機關現有業務所出現問題的不瞭解。本文目的在於回應各方對海洋設部之質疑,並對研考會目前之作為與偏狹認識提出評析。

 

關鍵字:海洋事務、海洋政策、海洋部、海洋委員會、組織改造


作者:胡念祖/國立中山大學海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社會科學院教授


失衡滯後的航海高級人才教育
(第十九卷第一期-海洋事務)
摘要

 歷經數十年被熱烈討論的航海高級人才教育的問題,數十年後,仍然不失本色的繼續的討論熱烈中。究盡本末,在缺乏有遠見有魄力的海事教育政策與人才培育的定位下,復受市場興衰以及航運及造船科技的交互影響,航海高級人才教育也不得不的在失衡與滯後的情況下,一年望著一年的度過。本文的撰寫,主要圍繞在「船多人少」與「船少人多」的二個失衡狀況下,在船員、航運市場、培訓體系三者間的拉鋸與推演的相生相變的狀況,並從台灣與中國的二個觀點,試圖思考這二個航運大國未來的航海高級人才教育應走的方向。


作者:陳彥宏/台灣海事安全與保安研究會 秘書長   


台塑六輕建廠後海域環境品質評估分析
第十九卷第一期-海洋事務)
摘要

 六輕的建廠隨著國際石化工業與國內經濟發展趨勢而獲得當時政府大力支持,利用雲林離島工業區進行建廠計劃,雖然當時環評法為通過實施,但環保意識在那個年代正向上提升,六輕也針對建廠可能造成的衝擊做了環境影響評估。但自建廠運轉至今已過十餘年載,對於環境的衝擊逐年顯現,中央與地方主管機關做了長期的調查監測,許多針對六輕帶來影響的研究文獻也陸續發表。本文以當時的環評與後續調查結果以海洋環境品質為主做評估分析,包括海域水文與水質以及海域底質的變化趨勢等皆在評估分析範圍。研究結果顯示,海域環境變化問題在六輕工業區附近海域與濁水溪入海口為最明顯,推測可能與一年四季的海流流向向北有顯著關係。後續各種研究文獻皆認為海域底泥沒有明顯增加趨勢,因此無重金屬污染累積之虞,但本文自行整理底質變化趨勢呈現有部分測值有明顯變化,因此不應只認為未超過標準值而認為無污染之虞,鑑於目前國內無底泥監測標準,政府應積極針對海域底質進行監測標準制定。六輕五期擴建計劃已獲得政府支持,經濟發展與環境影響的衝突應重新做審慎思考,是否應繼續犧牲環境永續來換取短暫的經濟發展。

 

作者:林智鴻/國立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研究生

   周秋隆//國立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教授

↑回目錄

 

以新國土規劃之思維探討台灣海岸發展管理
(第十九卷第一期-海洋事務)
摘要

  斟酌與審視我國的整體國土計畫體系與海岸管理機制仍有待改善的情形和對海岸土地利用與資源保育的急迫趨勢下,以政府當前推動之新國土計畫法的思維對我國的海岸管理機制與體系作總檢討及環境永續發展的再思考。檢視國內海岸管理現況,同時整合相關學術研究,建構一套符合科學專業性與具可行性的海岸管理制度,並參照其他各個先進國家海岸管理機制和其相關法令,以空間向度與規劃者的角度配合我國現行法令及現況,針對目前的法令及體制不完整的部分及空間利用上的不協調,檢討目前我國海岸管理法令、制度可能產生競合的問題,提供一套能整合永續我國海岸資源和土地使用管理機制的方案。

 

關鍵詞:海岸管理、新國土計畫、永續發展


作者:謝仕豪/國立成功大學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 碩士

   黃煌煇/國立成功大學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 合聘教授

台灣箱網產業相關法規探討
(第十九卷第一期-海洋事務)
摘要
  本文利用文獻分析法,對台灣箱網養殖相關法規作一研究。首先了解全球趨勢,評估台灣箱網產業目前發展之情況,分析該產業之法律問題點有:漁業權、海岸法、生態環境、休閒漁業、保障養殖風險等法規之不健全等,致使台灣箱網養殖戶及政府無法可循。最後提出以「永續發展」為理念,將箱網漁業權及其他相關法規之明確定義與管制,並說明產官學界合作的重要性。

關鍵字:箱網養殖、箱網產業、永續發展

作者:徐家禹/國立成功大學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 碩士

   黃煌煇/國立成功大學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 合聘教授

整合性海岸管理之概念與探討:以雙春濱海遊憩區為例
(第十九卷第一期-海洋事務)
摘要
  海洋提供繁複的功能和利益,若由個別或單一區位及使用上進行思考,容易產生極多的衝突與問題。為了平衡海岸及海洋地區的各種需求,必須以「永續發展」為目標,應用「整合的方法」來管理海岸地區;同時結合地方、區域、國家之間的利益與目標,整合各個部門的觀點和作為,取得公共使用、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之間的調和關係。透過整合性海岸管理概念,探討雙春濱海遊憩區未來規劃與開發策略,從管理、生態規劃及海岸保護三方面進行探討,運用整合性管理概念,解決遊憩區內彼此衝突的問題。

關鍵詞:整合性海岸管理、雙春、濱海遊憩區

作者:曾瑋婷/佛光大學專案助理

   李兆芳/成功大學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 教授暨所長

   林大原/經濟部水利署第五河川局副工程司

全球化下海洋臺灣的教育推展
(第十九卷第一期-海洋科普教育)
摘要

 海洋的可變性,全球自然環境的變遷、科技的快速進步,導致經濟、政治乃至人文價值的劇變,培育因應全球變化所需人才的速度是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海洋是台灣依存的環境,是台灣發展的利基。型塑擁抱變化的海洋教育機制,建構「以海洋為本的地球觀,以台灣為本的國際觀」的思維,培育人才營運、行銷台灣,讓台灣被世界所需要,是台灣人民自信心的所在,對土地、海洋的認同、愛護之情油然而生,海洋意識、海洋文化自然成形


作者:蔡錦玲/教育部顧問室海洋教育先導型計畫辦公室  主持人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  教授   

螃蟹部落格(一)
(第十九卷第一期-海洋科普教育)
摘要

 螃蟹是海濱常見的生物,由於臺灣有岩礁、珊瑚礁、砂泥岸、砂岸、淺海熱泉等多樣的海岸地形,及受黑潮、親潮及南海水等洋流的影響,臺灣螃蟹紀錄的種類有568種之多,但是對於螃蟹的認識,卻僅少於10種被食用的蟹類印象而已,有關螃蟹的幼體變態、蛻殼成長、攝食及挖洞行為等個體生物有趣的生命史,及螃蟹與其他生物間、環境間的互動關係,則鮮有探究。隨者「尊重生命、疼愛地球」的環保意識提升,愈多人注意起小生物的生存價值,也開始引起了「為什麼?」的求知慾。本文以部落格區塊,及以問答集形式,將螃蟹有關的知識彙整,以饗同好者。


作者:黃榮富/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 教授      

淺談海嘯
(第十九卷第一期-海洋科普教育)
摘要

 台灣地區所處地理環境,每年均會發生多起地震或受數個颱風之侵襲,因此,國人對地震或颱風概都所了解,但未曾發生具破壞力之海嘯,故對海嘯之認知顯較不足。然而台灣地區並非完全不可能發生海嘯,為使對海嘯有所了解,本研究僅將海嘯發生原因,海嘯所產生之危害與帶來重大災難,如何預防與應變等,予以概要分析說明,以喚起重視及降低海嘯所產生之危害。


作者:葉光輝/前行政院海巡署海岸巡防總局 副總局長      

使用多頻譜光學衛星影像偵測南沙群島淺海環境
(第十九卷第一期-海洋科技)
摘要

 南沙群島位於越南和菲律賓之間的南中國海上,距離台灣約1,600公里之遠,其間共包括了55個島分別屬於5個國家,而我國擁有其中最大的島、太平島。由於複雜的國家領土問題及遙遠的距離,導致要對南沙各島附近淺水海域進行探測調查是十分困難的,但是上述的限制對衛星遙測而言卻能輕易克服。透過使用多波段光學衛星遙測技術,即可克服國界和距離的限制而達成南沙各島淺水資訊的調查。由衛星影像觀察到淺海的影像是由水深、水質和底質等資訊共同混合而成,透過混合像元影像處理技術可以將上述資訊一一抽離出來並加以估計其含量。本文提出的方法主要是運用正交子空間投影的技巧把不需要的資料加以消除,再萃取出所需的資訊。我們再以太平島為參考點提供地真資料,再比對南沙其他各島在影像上的分類結果,即可達成調查南沙各島淺水水深及底質資訊的目標。使用衛星影像調查淺水資訊可以快速的針對不容易到達的地區進行調查,實為一項有效的地表資源調查工具。

關鍵詞: 南沙群島、衛星影像、影像分類、次像元


作者:高宏明/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應用地球科學研究所 博士候選人

   任 玄/國立中央大學太空科學及遙測研究中心 副教授

   李昭興/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應用地球科學研究所 教授      

水下通訊技術介紹
(第十九卷第一期-海洋科技)
摘要

 水下通訊系統,可以分為有線通訊與無線通訊系統兩大類,有線通訊系統常用於海上鑽油平台、水下監聽、遙控式水下載具等,而無線通訊系統,則用於潛水作業人員與潛水人員之間,潛水人員與母船,或自主式水下載具與母船之間互通訊息之用。

 早期有線通訊多以同軸電纜為主,近年來則被光纖所取代,主要是同軸電纜較笨重,同時信號衰減太大,而其使用頻寬更受到相當的限制所致。

水下無線通訊,由於聲波在水中傳輸的良好特性,使得聲通訊技術,成為水下無線通訊的主流。而水下聲通訊,因受動態海洋環境限制,進展較慢。本文分析,利用蜂巢式細胞通訊觀念,再加上藉助展頻通訊機制,特別是直接序列展頻技術,在低信號雜訊比,同步問題及信號蛻變問題所具有的優異能力,其運用於水下聲通信,對預期將克服水下多重路徑困難,已有良好效果。

 

鍵字:水下通訊、光纖、蜂巢式、網路、展頻通訊


作者:林武文/大仁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  教授      

日本獨立行政法人「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簡介
(第十九卷第一期-科技簡介)
摘要

 近年來日本在海洋科技發展上的突飛猛進,都要歸功於日本政府投資相當多的經費在海洋領域,這使得日本「獨立行政法人海洋研究開發機構」這個專責單位能夠充分的發揮運作,不但建造最先進的鑽探研究船,並設置運算快速的超級電腦,在海洋科技上可以說是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本文簡介該機構的組織架構與現況,供各界先進參考。 


作者:邱瑞焜/國立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博士後研究員      


若欲索取詳細資料請參閱出版物訂購單或來電洽購,季刊每本售價新台幣200元
   連絡電話:02-87716708 黃郁媚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