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以「海洋事務」為專輯,邀請九篇具代表性論述,三篇「海洋科普教育」文章,餘為「海洋科技」及「科技簡介」。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唐文彬先生提出「海洋事務專責機構是「部」?還是「會」?」乙文,以台灣將成立「海洋事務專責機構」,為邁向海洋國家的指標,但這樣的專責機構應是一個具有整合性思考、事權合一之「海洋事務專責機構」。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周秋隆教授等提出的「海洋專責機構之必要性」文中,成立海洋專責機構以管理綜合性海洋事務逐成為一個世界潮流,台灣四面環海,擁有廣大的領海及海洋資源,成立海洋專責機構有其必要性。本研究試圖探討專責機關的功能與運作,究竟是「部」還「會」才能有效達到管理海洋事務的規範。中央警察大學吳東明教授等提出的「水下保安任務作業的應用科技探析」進水雷偵蒐系統」及「福進自主操控無人水下載具」等,藉以有效遏制不友善的水下破壞活動,從而防護船舶、離岸設施及保安管制區域等安全。
中山大學政策研究中心胡念祖主任提出的「對海洋設部之總體觀」文中,海洋設部之必要性及回應各方對海洋設部之質疑,並對研考會目前之作為與偏狹認識提出評析。高雄海洋科大暨台灣海事安全與保安研究會陳彥宏秘書長提出的「失衡滯後的航海高級人才教育」文中,在缺乏有遠見有魄力的海事教育政策與人才培育的定位下,復受市場興衰以及航運及造船科技的交互影響,從台灣與中國的二個觀點,試圖思考這二個航運大國未來的航海高級人才教育應走的方向。另,周秋隆教授等提出的「台塑六輕建廠後海域環境品質評估分析」文中,以六輕建廠的環評與後續調查結果以海洋環境品質為主做評估分析。成功大學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黃煌煇教授等提出的「以新國土規劃之思維探討台灣海岸發展管理」文中,以政府當前推動之新國土計畫法的思維對我國的海岸管理機制與體系作總檢討及環境永續發展的再思考,提供一套能整合永續我國海岸資源和土地使用管理機制的方案。黃煌煇教授等另文提出的「台灣箱網產業相關法規探討」,利用文獻分析法,對台灣箱網養殖相關法規作一研究探討。成功大學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李兆芳教授等提出的「整合性海岸管理之概念與探討:以雙春濱海遊憩區為例」文中,透過整合性海岸管理概念,探討雙春濱海遊憩區未來規劃與開發策略,從管理、生態規劃及海岸保護三方面進行探討,運用整合性管理概念,解決遊憩區內彼此衝突的問題。
「海洋科普教育」文章,由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蔡錦玲教授提出的「全球化下海洋臺灣的教育推展」文中,建構「以海洋為本的地球觀,以台灣為本的國際觀」的思維,培育人才營運、行銷台灣,讓台灣被世界所需要。高雄海洋科大水產養殖系黃榮富教授提出的「螃蟹部落格」(ㄧ),以螃蟹的名稱由來及種類,採用部落格區塊,及以問答集形式,將螃蟹有關的知識彙整,以饗同好者。前行政院海巡署海岸巡防總局葉光煇副總局長提出的「淺談海嘯」乙文,就海嘯發生原因,海嘯所產生之危害與帶來重大災難,如何預防與應變等,予以概要分析說明,以喚起重視及降低海嘯所產生之危害。
「海洋科技」部份,由大仁科技大學林武文教授提出的「水下通訊技術介紹」,談及水下通訊系統,可分為有線通訊與無線通訊系統兩大類,常用於海上鑽油平台、水下監聽、遙控式水下載具及潛水作業等之互通訊息之用。
最後,由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邱瑞焜博士後研究員提出的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簡介」短文,簡介該機構的組織架構與現況與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