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以「水下監測、定位與通訊」為專輯,並邀請十篇具代表性文章。由台灣大學-劉家瑄教授等人提出的「天然氣水化合現地監測技術與發展」文中,以美國墨西哥灣天然氣水合物研究聯合會在密西西比三角洲外的Mississippi
Canyon Block
118興建了一組天然氣水合物的現地監測系統,跟過去研究方法相比有相當大的突破。海洋大學-洪賢昇教授提出的「水下通信技術的發展回顧與現況」文中,針對過去二十年來國內外學者專家有關水下通訊技術研究的主要發展作一回顧。另外,成功大學-涂季平教授提出的「時反法于海下定位與通訊之研究現況」文中,簡介時反法的由來、理論以及相關性能之研究,為更適合實際應用於水下通訊與定位用途而發展出來的適應性時反鏡與被動式相位共軛。台灣大學-陳琪芳教授等人及團隊提出的「水下感測器網路之研究–主被動時域反轉與載具運動應用於水下通訊之研究」文章,談及整合型研究於年度完成之各數值模式及通訊模擬,將對後續實際通訊實驗有顯著的助益。
成功大學-李坤洲教授等人所提出的「水下通訊之訊號量測校準及其於目標物成像之應用」文中,經過校準後的水下聲波通訊訊號,可用作更進階的水下通訊與定位之用途。中山大學-陳信宏教授等人所提出的「海床應答器之定位」文中,利用最佳化方法估測出的水層平均聲速也與實海域鹽溫深儀所量測推導的結果進行比較,以進一步驗證利用最佳化方法估測海床應答器位置的可信度。接下來由成功大學-沈聖智先生等人所提出的「MEMS-Based微慣性導航系統於水下載具應用之評估」,由強健濾波器抑制系統雜訊來改善MIMU內部或輸出端雜訊干擾的問題,同時也可濾除載具因水中紊流所造成的干擾,提升導航的穩定性與工作能力。
成功大學-李建興教授等人所提出的「水下遙測系統電力與監測電路的研製」文中,利用感測元件估測電池的殘電量及監控系統水密箱內部溫濕度之狀況。而中山大學-田文敏教授等人所提出的「屏東縣海口於礁區礁體工程行為分析」,應用整合型水下探測系統,進行屏東縣海口魚礁區軍艦礁與其它類型礁體之描繪、辨識、定位與監測。最後,成功大學-涂季平教授與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張順雄教授等人所提出的「建置頻率鍵移技術於水下遙測系統之研發」乙文,以實際高雄港港區進行水下遙測系統性能測試,證實此系統可透過水下無線通訊達到資訊傳遞正確性與即時性,並以本遙測系統為基礎,延續發展為應用頻率鍵移調變技術方法,達到水下通訊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