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08)年係本會創會17週年,在歷屆理事長以及會員努力下,已經累積相當成果,在本期將作一簡單回顧,另一個重大訊息為以整合海洋研究探測與資料,建構國家海洋研發平台所設置的「國家實驗研究院籌設海洋科技研究中心」自2005年12月國研院同意成立以來,在今年3月正式向國研院董事會提出設置地點,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將邁入實體建築新紀元,本刊特別邀請籌備處主任,國立台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邱逢琛教授說明該中心現況。
光纖本身具有傳感信號的能力,且集傳輸信號與感測物理場之特性於一身,又兼具質輕徑細之特性,更具有耐腐蝕的特性,極為適合水下結合海洋結構或水下載具,配合先進信號處理技術與控制,並整合致動器,即可形成海洋智慧型結構。林武文教授在「海洋光纖智慧型結構的探討」有詳實介紹。
地層剖面儀應用在水下考古已經有很長的時間,邱瑞焜先生「淺談地層剖面儀在水下考古的應用」整理分析過去地層剖面儀應用在水下考古中的文獻,利用相關案例簡介儀器從二維法到仿三維法(pseudo
3D)的發展歷程。包括協助沈船的定位、瞭解海域環境變化以及研究木質船體的腐壞程度;以及顯現不同深度的地層影像,並成功建立沈船的整體架構。提供研究人員更多資訊。童乃儉、曾相茂「海洋物理觀測儀器回顧與演進」介紹觀測海洋物理現象之量測儀器的過去及其演進。
林武文、葉智惠在「干涉式光纖陀螺儀」探討干涉式光纖陀螺儀的原理及其相對於機械式慣性陀螺儀的優勢以及光源的選用及光纖陀螺儀最重要的Sagnac效應在相位差,計算旋轉量,進而得到飛機或輪船即時的位置資訊以及光纖陀螺儀的溫度穩定性問題。
吳東明等學者在「海巡執法服務及海洋科學研究的尖端應用科技介紹」介紹福進3000型相關性能,福進3000型自主操控無人水下載具系統具水下3000公尺作業深度,並且有效實施優越航行與酬載量測訊號品質的高速調查任務工作極為適合我國海巡署之有效打擊非法遏制犯罪,方能獲致海巡執法、海事服務及國土安全等任務。
『興達電廠卸煤系統改善計畫外海卸煤碼頭及連絡棧橋新建工程』為『興達電廠卸煤系統改善計畫』之主體港灣工程,因施工相當迅速,國內外相關類似工程亦為罕見採用了創新設計與施工法完工後將會為國內港灣工程界樹立嶄新的里程碑,本工程並榮獲第八屆公共工程金質獎設計品質優良獎特優,陳吉紀、張文欽在「興達電廠卸煤系統改善計畫外海卸煤碼頭及連絡棧橋新建工程」說明規劃、設計與施工時面臨之挑戰及採用之創新設計理念與施工法為本工程帶來之助益。
蔣克雄、胡家聲及廖宗等所著「模擬機設施在我國航海人員培訓及適任性評估之應用」敘述我國各船員培訓機構將「模擬機設施」運用在航海人員培訓及適任性評估所採取之各項的規範,以期符合STCW國際公約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