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之重點是海域環境監測;海域環境監測可探討的範圍可說相當廣泛,本期主題包含遙控載具之應用、海域環境之物理監測、遙控載具之發展、海龜行為研究、聲波探測技術等,玆向各位讀者說明每篇文章大要:
1. Hans-Uwe Dahms、黃將修,「以遙控載具追蹤南極磷蝦」:本文主要介紹以水下遙控載具(ROV)方式來探測南極磷蝦,此方法不論在採樣時間、樣本處理及保存方面都較傳統以拖網方式採樣為優。從水下遙控載具傳回的影像訊號可做影像的紀錄及浮游生物(如磷蝦)的計數,此對生物海洋學界而言是一件相當有前瞻性的探測工具。
2.詹智丞、唐存勇,「利用定點錨碇流場資料降低船測流場濾潮次數」:本文主要介紹運用船碇式都卜勒流剖儀,隨著船隻航行軌跡,於探測區域來回收集流場資料,此方法可達到原船測濾潮之目的,亦可精簡探測航程與時間。
3.何文華,「底碇式錨碇系統之應用與發展」:本文主要介紹防拖網底碇式錨碇系統(Trawl-Resistant Bottom Mount,
TRBM)設計概念,且比較國外相關廠商所發展類似系統的特性與優劣。此套系統依據國內外經驗,均證實可有效運用於海上研究工作,其組裝、施放、及回收程序與海上作業均已十分成熟,並已發展出一套合乎我國周遭海域及研究船作業環境的經驗程序。在海洋環境變化逐漸被重視且海洋研究及監測工作需求日趨急迫的今日,期能有所助益。
4.
吳東明、許智傑,「英國策劃無人操控水下載具的未來需求方向」:本文主要介紹「英國國防部」及「皇家海軍」業已與無人操控水下載具的產業界、學術界及國防科技團體等相關機構密切合作,藉以交換意見決定無人操控水下載具在水下戰鬥空間所能扮演的工作角色和任務項目等,並且去確認、研發及展示該無人操控水下載具能在未來勤務作業上,安全及有效地執行各種功能等的關鍵可行科技。現今一套載具系統已參與「美國海軍」服勤作業,並且被戰術應用於執行「伊拉克自由行動」時的奧瑪歐莎港週遭水域偵察工作。
5.
程一駿,「海龜的迴游行為之研究及潛水研究方法之介紹」:本文主要介紹應用人造衛星追蹤技術追蹤海龜開啟了新一代海龜行為研究的契機。隨著電腦科技的進步,追蹤動物所使用的儀器愈做愈小,功能也愈多。並隨著水下科技的進步,我們終於能從80年代的僅能了解其海上迴游的路徑及最後到達的地點,進步到近年來,能較準確的知道牠在海上的位置及其潛水行為。由於海龜是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確保其族群的生存是刻不容緩的保育工作要務,能完全瞭解海龜的行為,才能擬出最佳之保育策略。
6. Hans-Uwe Dahms、Bernd
Mueller、黃將修,「聲波探測小型浮游動物 –
以橈足類幼生為例」:本文主要介紹以電腦模擬聲波的探測技術研究浮游橈足類幼生在海洋環境裡的分佈。本模式是模擬橈足類幼生出現頻率、密度及敏捷反應所產生的聲波訊號。聲波可長時間取樣比傳統斷斷續續拖網或網具堵塞更具長時間取樣的優勢,聲波取樣有某些限制必須在野外調查時審慎進行實驗設計與校正。
除了本刊介紹的數篇文章之外,海域環境監測可探討的範圍仍相當廣泛,在此感謝本專輯所有作者的協助使本專輯能順利完成外,事實上還有更多人正在默默從事海域環境監測相關的工作,希望將來也有機會邀請他(她)們為本季刊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