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創新水下技術及其應用」專輯,共收錄九篇文章,一篇會務報導及技術研究。
首先由林武文等作者之「光纖光柵感測器於海洋監測之應用」以光纖光柵,配合光纖干涉儀,以其高感測靈敏度,於地球物理探測、海洋污染監測、水下監聽、水下定位等海洋偵測與水下載具的量測應用;其次,由鄭火元及盧敬文之「水下技術應用在定置網漁業與海洋箱網養殖產業之探討」介紹運用水下技術,將定置漁業及箱網養殖產業技術,提昇及導向漁業科技化與資訊化之境界。
第三篇是呂黎光之「澎湖島嶼資訊之衛星遙感測繪探討」,透過衛星遙測技術採用區域成長趨近法(region
growing approach簡稱RGA)針對澎湖群島十個島嶼,分別對不同波段影像作分析比對,以實例研究建立了島嶼分佈與海岸線長度、面積之遙感測繪技術,對於國土資源資訊以及協助地方建設觀光資源管理具發展性。
第四篇由郭振華發表之「仿生型水下載具之操縱與控制」,係以模仿海中生物運動操控能力,行為規劃與運動操縱的設計原理,達到提高無人水下載具對未知環境之適應能力、低速徘徊運動操控能力及推進效率的目的。以(一)波動推進及胸鰭運動模式建構,(二)最佳化身體擺動方式之探討,(三)路由點追蹤控制系統之設計及(四)定位與建立環境地圖之最佳量測策略等四點說明其研究心得。
另由李汴軍等所著之「我國深海資料浮標作業能量建立」,文中介紹中央氣象局民國95年5月在台東外海約200公里處(加瓜海脊)成功佈放一座深海資料浮標,其目的在掌控颱風侵襲台灣海域前24小時的海況及提昇海象預報模式之準確度,台東外洋資料浮標的研發與佈放作業完全由國人自行完成,此項工作的完成,最大的意義在於證明了我國已具備有獨立從事深海自動化海氣象觀測作業的能力。除了波浪之外,同時收集風、氣壓、氣溫、水溫等資料,對於海洋科學研究有相當之助益。第六篇則由林武文之「海洋環境監測用光纖感測技術」,用以探討近年來發展的光纖感測技術,並說明其在海洋環境監測的應用。
第七篇由張順雄等所著之「水下載具方位之估測:應用固態電子磁力感測器」,探討固態電子磁力感測器不需接收外界電波訊號,利用異向性磁敏電阻原理量測地球的磁力線,再轉換成電壓訊號輸出,經由處理器適當的運算以求得目前之水下載具的方位資料。另篇由吳東明與許智傑所撰「新型藍鰭九號無人操控水下載具的設計研析-在水雷反制對策及淺水水域偵察等任務應用」乙文,介紹此一操控便捷、維保簡單容易,及快速縮短潛水作業備便時間之無人操控水下載具,文中指出根據藍鰭公司的建造及使用其無人操控水下載具等工程經驗,即可預知其後續研發的載具系統設計性能之優異品質。最後由高家俊評大陸『發展海洋監測技術的思考與實踐』乙文,語重心長,值得一讀。
本期技術研究係由童乃儉所著「船舶動態定位系統簡介」在較深的海域從事鑽探、探測或海事作業,無法利用繫船或錨泊方式來進行精確的定位時,此定位系統成為必然的選項。文中介紹其適用範圍、系統說明暨船級規定、人員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