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四面環海,海域面積廣闊,海岸線總長約1,140公里。近幾年來,台灣海域使用及開發行為主要包括填海造地、海底管線、海岸防護工程、跨海橋樑、其他工程用海(如海域風力發電、海洋觀測站…等)。台灣周圍海域目前規劃中或進行施工中海域開發利用,如施工中台肥公司海洋深海水計畫,及規劃中包括台灣-澎湖161KV電纜線路工程計畫、近岸風力發電計畫及大陸與金門海底輸水管工程計畫等。近十年來各國對於海洋所造成全球氣候變化之因素亦積極投入相當大之關注,海洋之開發也向多元化的技術邁進。
觀之國內近十年來,由於我們經濟之成長、教育水準之提高、國民生活之富裕,所以我們也逐漸重視生活之品質,對於生活環境之要求也日益提高,但是大家應清楚台灣土地資源是十分有限的。在平地地區可以開發之土地已達飽和,一方面要發展經濟,一方面也要顧及國民生活空間之需求。所以除了平地的發展之外亦需在兼顧安全與保育情況之下,有限度的利用山坡地,除此一途之外,向海洋拓展生活空間乃必然之趨勢,而拓展海洋空間需要有科技的技術與工程的技術,先進國家如歐美與日本已有很多成功的例子,開發完成之土地做了很多使用,包括住宅、遊憩、休閒、工業設施、港埠交通設施等等。區域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為彰顯海洋國家特色,已將海域地區範疇訂為:「自已登記土地外圍之地籍線,向海域至領海範圍間未登記之水域。」並納入區域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實施範圍。對土地資源缺乏的我們,台灣應開始積極地從事這方面的技術研究。
本期季利共有六篇文章,涵蓋海事工程相關議題,「台中港南填方區圍堤封口之研究」,利用現場海流實測資料校驗流場數值模式以及封口流速經驗公式,並預測封口期間可能發生之最大流速,據此分析石料重量及濾布鋪設範圍,並提出封口工程相關建議。「海埔地圍堤造地工程相關課題與對策探討」,彙整及分析檢討各案例圍堤造地工程在規劃、施工及監造等階段相關實際課題後,配套研提因應對策建議之執行成效,以供各界共同參考。「軟弱海床地盤防波堤拋石及沈陷量評估」,探討土壤組構與工程性質之關連性,並採用沉陷評估模式,預估軟弱及改良後地盤壓密特性。「數值模擬分析港區浚泥海洋棄置之研究」,利用美國陸軍工程署發展之自動浚渫及棄置方案管理系統的STFATE
(Short-Term
FATE)模式進行港區浚泥海洋棄置後之沉降、擴散及淤積數值模擬分析。「安平港綠化及水岸規劃」,強調必須重新考量生態、環保、親水、綠化等,使未來港灣必須具有人性化及永續經營之概念。另「該是推動『海洋溫差發電』的時候了」,探討海洋溫差發電,認為最容易推動的方案是在熱帶海域用船廠生產甲醇,可作為海洋能源開發新的契機。
感謝所有作者對本刊之貢獻,也希望本刊內容能對未來海事工程品質與技術提昇,海洋生態維護與環境創新能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