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之重點是光電科技在海洋及水下科技之應用;光電科技的應用相當廣泛,本期主題包含雷達波應用、光纖科技應用、衛星遙測、高速攝影、海底錄影及雷射光學科技等,玆向各位讀者說明每篇文章大要:
1. 高聖龍、李明安、李國添
、莊昇偉,「雷達波應用在小型漁船避碰安全之研究」:本研究主要目的為降低海難及碰撞事故的發生機率,透過地理資訊系統加以整合,並以海洋地理資訊系統、船舶自動識別系統、避碰章程、Radar及國際電腦網路融為一體,掌控與蒐集鄰近漁場或海上交通密集區的船舶動態、船舶資訊及水文環境資訊,透過Marine
GIS屬性資料庫存取AIS資訊與及時溝通,來瞭解對方船舶的意圖,並自動描繪小型漁船與船舶間之位置與動態,提供全程船舶航行與碰撞危險度判斷及預警能力。
2. 張
懿、李明安、詹瑞文、劉燈城、李定安,「以邊緣偵測法觀測臺灣北部海域冬季表面水溫鋒面」:此篇文章主要介紹使用高解析度衛星海洋表面溫度影像,以邊緣偵測法觀測臺灣北部海域冬季海洋表面溫度鋒面,並且解析出“大陸沿岸鋒面”及“黑潮鋒面”二個明顯的鋒面帶。
3.
林武文,「光纖腐蝕偵測器」:此篇文章主要是介紹一種簡單的檢偏式光纖感測系統用來偵測船艦腐蝕情形。利用腐蝕電流的量測,可以了解腐蝕之速率,作為防治腐蝕機制的依據,可對於腐蝕現象作長期的監控,也可利用監測結果為依據,設計即時反制的機制。
4. 林武文,「高性能光纖感測技術」:此篇文章主要針對近幾年在光纖感測的一些關鍵性技術如干涉儀式的感測器以及陣列的訊號處理。由於光纖感測技術能滿足(1)在大的靜水壓力下仍然保有寬廣的動態範圍的偵測能力(2)高靈敏度(3)可擴充性的高性能需求,因此,其將成為未來探索海洋的最佳選擇。
5. 邱明浩、賴澄漂、陳冠宇、朱崇銳、楊光哲、劉金源,「花蓮鯉魚潭潭底現況之調查研究—潭底攝影及淺層剖面分析」:此篇文章主要介紹利用地層剖面儀與水下遙控載具量測鯉魚潭潭底及其淺層剖面現況。另一方面,利用攜帶方便且最適合運用於水庫與湖泊作業之水下遙控載具VideoRay
PRO Ⅲ進行水下攝影調查與驗證水底之現況,提供潭底現況調查分析。
6. 黃將修、Hans-Uwe Dahms,「高速攝影光學科技在浮游動物行為與生態研究上之應用」:本文主要探討應用高速攝影光學科技從事浮游動物行為與生態之研究,此方面的研究對未來浮游動物行為與生態的瞭解將有莫大的助益,許多浮游動物的行為機制之瞭解對未來海洋養殖與漁業等將有應用的價值。
7. 黃將修、Rudi Strickler,「雷射光學科技在海洋浮游動物與底棲固著生物之研究:回顧與前瞻」:1982年
Strickler
結合雷射光學科技與相位差顯微技術原理而發現浮游橈足類之特殊攝食機制,此後各主要海洋生物教科書皆引用其在橈足類攝食機制的文章,Strickler
and Hwang (1999)更將過去數十年光學科技在海洋游動物的研究做一完整的回顧,目前本文乃延續過去的回顧與未來的前瞻提出看法與建議。
8. 黃將修、Hans-Uwe
Dahms、Gael Dur,「海底錄影在生物海洋學的應用」:近年來海底光學科技的發展已有相當卓越的成就,許多方面都有驚人的進步且品質的提升亦是可觀的例如水下光電錄影系統,range-gated電視系統、掃描線系統和全相雷射測量系統。本文最主要即針對海底錄影光學科技在生物海洋學方面的應用加以介紹。
除了本刊介紹的數篇文章之外,光電科技在海洋及水下科技之應用可說相當廣泛,在此感謝本專輯所有作者的協助使本專輯能順利完成外,事實上還有更多人正在默默從事光電科技應用在海洋及水下科技相關的工作,希望將來也有機會邀請他(她)們為本季刊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