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季刊
首頁 >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 > 九十四年度第十五卷第四期
『潛水實務與應用專輯』
目  錄 封面
「潛水實務與應用」專輯序言
潛水工安的死角『潛水氣瓶』
潛水員行為對潛場環境衝擊之初探
潛水氣瓶目視檢查
台灣潛艦救難所需努力之方向
珊瑚生殖
潛水調查技術之應用:龜山島島嶼生態之研究
潛水調查技術之應用:墾丁珊瑚礁區浮游動物之研究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九十四年度第十五卷第四期 封面

「潛水實務與應用」 專輯序言
(第十五卷第四期-序言)
摘要

 本期文章之重點是潛水實務與應用;潛水實務與應用均屬海洋及水下科技之範疇,本期主題包含有潛水工安、潛水行為對潛場環境之衝擊、潛艦救難說明、珊瑚生殖及潛水調查技術之應用等,玆向各位讀者說明每篇文章大要:

1.  蘇焉,「潛水工安的死角-潛水氣瓶」:潛水氣瓶是水下維生系統最主要的裝備,因為瓶內充入的是壓縮氣體,因此氣瓶本身承受並蘊藏相當的能量,若有操作使用或維護不當時,其可能產生的強大爆炸威力,對作業人員與環境均會造成相當的衝擊,因此潛水氣瓶的使用、管理與維護相當重要,此篇文章乃潛水實務與應用最基礎與極重要的文章。

2.  蘇焉、陳正虔,「潛水員行為對潛場環境衝擊之初探」:潛水員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接觸礁石、珊瑚與附生的生物,而造成海洋生物的受傷或死亡。本文以受潛水訓練的學員為對象,觀察潛水員的行為,由於潛水人員可能危及生態保育,因此本文值得所有潛水人員重視。

3.  蘇焉,「潛水氣瓶目視檢查」:本文乃潛水氣瓶安全問題的延伸,引起暴炸的原因不外乎腐蝕的問題。氣瓶須有嚴密的檢查,按規定每三年要接受耐壓檢測,就算檢測通過也未必後三年間不會有問題發生,氣瓶的目視撿查就是這三年的安全補強。目視檢查的內容雖簡單,但要仔細按照程序與步驟執行,才可確保使用之安全,如氣瓶沒有損傷的話,氣瓶可使用的壽命很長。本文對氣瓶的保存、安全與使用,有其實用性。

4.  劉復光,「台灣潛艦救難所需努力之方向」:「潛艦」是極具威力的水下作戰載台,不論平時或戰時潛艦因遇難沈沒時,人員的逃生與救援就成為首要考量的問題,因此潛艦也是潛水實務所可能面對的問題。為此,本文就「台海潛艦救難需求」、「潛艦救難反應時效」、「遇難海域救援」、「本國潛艦救難能力」、「台海支援之潛艦救難能量」及「潛艦救難具體作法」提出說明及建議。

5.  蔡永春,「珊瑚生殖」:大多數珊瑚每年只在特定的時間,集體同時進行生殖活動,生殖時整個海底、海面佈滿珊瑚的卵粒,熱鬧非凡,發生在幽靜的海底蔚為奇觀。本文乃潛水技術應用在珊瑚產卵之觀測。

6.  黃將修、吳政翰、魏翠萍、陳俊德、李昭興,「潛水調查技術之應用:龜山島島嶼生態之研究」:本文即以龜山島海底觀光資源之調查為例闡明潛水調查技術如何應用於海洋生物資源之調查與研究,此一研究計畫的調查方式為先採用海洋研究船以側掃聲納於龜山島周圍海域進行掃瞄,確認珊瑚礁主要分佈區域後再以潛水人員進行拉測線、拍照、錄影及採樣的調查方式進行。

7.  黃將修、Rudi Strickler,「潛水調查技術之應用:墾丁珊瑚礁區浮游動物之研究」:要瞭解橈足類在微環境中的瞬間及長時間的分佈特性非常困難,橈足類在海域中的小尺度的變化不容易以肉眼觀察,更不容易以浮游動物網拖網採樣而瞭解,為了瞭解橈足類在微棲所小尺度的長期變化,本文即報導如何利用潛水技術將光學科技應用於珊瑚礁區之研究過程。

 此外,潛水實務應用於海洋保育與開發上可說相當廣泛,除了感謝本專輯之撰稿人之協助使本專輯能順利完成外,事實上還有更多人正在默默從事潛水實務與應用相關的工作,希望將來也有機會邀請他(她)們為本季刊撰稿。


作者:黃將修/海洋大學海洋生物所教授


潛水工安的死角『潛水氣瓶』
(第十五卷第四期-潛水實務與應用)
摘要

 環境壓水是進行水下作業經常使用的一種潛水技術,無論從水中工程、軍事潛水或是休閒潛水,潛水氣瓶是水下維生系統最主要的裝備。因為瓶內充入的是壓縮氣體,因此氣瓶本身承受並蘊藏相當的能量,若有操作使用或維護不當時,其可能產生的強大爆炸威力,對作業人員與環境均會造成相當的衝擊,因此潛水氣瓶的使用、管理與維護相當重要。潛水氣瓶的主要生產地美、日等國,其工業安全主管機構對於潛水氣瓶的保養與操作等均有明確與嚴格規範,這些相關規定經常是其他國家公安主管機關制定規章時相仿的對象。即使如此,在這些特別重視公共安全的國家,潛水的氣瓶爆炸事件仍時有耳聞,由此更說明了唯有更嚴格的落實氣瓶的安全管理,方能更防止類似意外的再度發生。

 我國使用潛水氣瓶的,從海洋科學研究人員、水下工程技術員到休閒潛水愛好者等,並不在少數,我國對氣瓶的使用規定也有一些明文規範。但實際上潛水氣瓶的使用者與管理者,不但對管理規範認識落差頗大,而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並未遵循現行的使用檢測規範,在規範上尚有許多不明、不清或不足部份,對經常使用氣瓶者與管理人員而言,潛水氣瓶可能從水下重要的維生設備,變成了工作或生活中的未爆彈,這樣潛在的問題實在不容小覷。

 對於當下情況應須即刻採取應對措施,主要的對策:1.參考先進國家的相關規範,重新檢討法規不足之處,修訂現行的法令規範使其更趨完善。2.導入正確高壓維生系統裝備維護的技術,與安全教育的建立。3.新規範建立與管理的落實,以維護公共的安全。


作者:蘇 焉/澎湖科技大學    

潛水員行為對潛場環境衝擊之初探
(第十五卷第四期-潛水實務與應用)
摘要

 近年來,海洋觀光旅遊的人數增加相當快速,遊客於海岸地帶進行遊憩行為的同時也為環境帶來壓力。休閒潛水是海域常見的遊憩活動,參與潛水的人數也是持續成長,潛水員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接觸礁石、珊瑚與附生的物,而造成生物的受傷或死亡。本研究以受潛水訓練的學員為對象,觀察潛水員的行為,並描述其在水下與礁石接觸的情形並嘗試量化之。潛水員與礁石接觸動作分為四大類,分別是以手推、手抓、觸摸與腳踢礁石,引發這四類動作的原因可能有差別。即前三類動作碰觸次數總合佔了所有接觸次數的44%10分鐘內的平均次數為2.05次;以腳或蛙鞋踢的次數佔56%,平均次數是2.60次,二者的平均接觸次數有顯著差異。

 

【關鍵字】潛水、海洋遊憩、遊客衝擊


作者:蘇 焉/澎湖科技大學  

   陳正虔/明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  


潛水氣瓶目視檢查
(第十五卷第四期-潛水實務與應用)
摘要
 潛水氣瓶是潛水作業必要的裝備,氣瓶本身承受並蘊藏相當能量,若有操作使用或維護不當時,其可能產生的強大爆炸威力,對作業人員與環境均會造成相當的衝擊,因此潛水氣瓶的使用、管理與維護相當重要。在〝異常氣壓危害預防標準〞中明文規定必須做氣瓶的檢點,但至今相關單位尚無具體的潛水氣瓶的檢點程序與方法。

 潛水氣瓶引起暴炸的原因不外乎腐蝕的問題,淡水、海水、瓶內壓力與氧氣含量等,都是影響氣瓶腐蝕的重要原因。在潛水氣瓶的存放的方式也應注意,存放前的準備妥當,也是維持氣瓶良好狀況的重要因素。氣瓶須有嚴密的檢查,按規定每三年要接受耐壓檢測,但檢測後三年間無法保證不會有問題發生,氣瓶的目視撿查就是這三年的安全補強。目視檢查的內容簡單,可在短時間完成,但要仔細按照程序與步驟執行,如氣瓶沒有損傷的話,氣瓶可使用的壽命很長。


作者:蘇 焉/澎湖科技大學


台灣潛艦救難所需努力之方向
(第十五卷第四期-潛水實務與應用)
摘要

 「潛艦」是極具力的水下作戰載台,也是各國建軍備戰的重點工作,不論平時或戰時潛艦因遇難沈沒時,人員的逃生與救援就成為首要考量的問題。如沈沒深度不深,可自由上昇脫困,但深度超過100公尺,就必須藉由外力進行救援。在「庫爾斯克」號罹難船官兵柯萊斯尼科夫中尉屍體上曾找到的字條敘述:「潛艦沉沒時尚有電力,幾個小時後就陷入一片漆黑恐懼中,另倖存的22船員情緒開始失控。不斷發出各種求救信號都沒有得到回應」,科員在黑暗中以潦草的字跡寫著:「似乎沒有機會了只希望有人可以看到這張字條。」撩起了所有的傷痛。為此,本文就「台海潛艦救難需求」、「潛艦救難反應時效」、「遇難海域救援」、「本國潛艦救難能力」、「台海支援之潛艦救難能量」及「潛艦救難具體作法」提出說明及建議。


作者:劉復光/國防部 上校參謀


珊瑚生殖
(第十五卷第四期-潛水實務與應用)
摘要

 珊瑚生殖的過程跟其它生物相比,可說是相當複雜的;它們生殖的方式可分為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兩種。有性生殖就是經由精子和卵子的結合,產生結合子,發育為珊瑚幼虫,再成長為珊瑚虫的過程。無性生殖不產生精和卵,而直接產生新珊瑚體的過程。珊瑚有雌雄同體和雌雄異體之別。大部份石珊瑚為雌雄同體的動物,珊瑚的生殖腺是暫時性的構造,只在生殖季節才出現,生殖季節來臨時精卵巢幾乎填滿整個珊瑚虫的腔腸,有一些珊瑚會把精子卵子排放到海水中,行體外受精結合為受精卵並在海水中大約在24小之內發育成為幼虫,在海水中隨潮流飄浮一段時間大約三至七天後,遇到適合的底質就沉降下來著床,轉變為珊瑚虫繼續生長。


作者:蔡永春/南北潛水 教練   


潛水調查技術之應用:龜山島島嶼生態之研究
(第十五卷第四期-潛水實務與應用)
摘要

 潛水調查技術應於淺海海洋生物之分佈、生物相、密度、季節性變化及生態特性之研究極為普遍,本文即以龜山島海底觀光資源之調查為例闡明潛水調查技術如何應用於海洋生物資源之調查與研究,此一研究計畫的調查方式為先採用海洋研究船以側掃聲納於龜山島周圍海域進行掃瞄,確認珊瑚礁主要分佈區域後再以潛水人員進行拉測線、拍照、錄影及採樣的調查方式進行。因為一大片調查海域無法完全以人工潛水方式進行,故利用側掃聲納進行大範圍的掃測後再輔以人工潛水調查。如此即可節省大量的人工調查時間並針對主要之珊瑚礁分佈區域進行更深入精確的調查

 

作者:黃將修/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 教授

   吳政翰/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 博士生

   魏翠萍/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研究生

   陳俊德/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 副教授

   李昭興/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應用地球科學研究所 教授

↑回目錄

 

潛水調查技術之應用:墾丁珊瑚礁區浮游動物之研究
(第十五卷第四期-潛水實務與應用)
摘要
 潛水調查技術應用於海洋浮游動物之研究、主要以觀察浮游動物之為作為研究重點,本文即以墾丁珊瑚礁區浮游動物之研究為例闡明潛水調查技術如何應用於海洋浮游動物之調查與研究,此一研究計畫的調查方式為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利用海洋研究船開至定點後將海底雷射儀由潛水人員安裝於海底珊瑚礁區並校正及測試,然後在船上接收錄影訊號。第二類則由潛水人員直接將海底雷射儀安裝於海底珊瑚礁區並固定,之後由光學專家校正並以海底電纜將錄影訊號傳至岸上接收器及測試。兩類方法都需潛水人員進行設備安裝、校正及測試,所以潛水調查技術在海洋生態研究上可說是相當重要的一門技術

作者:黃將修/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 教授

   Rudi Strickler/Professor of WATER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ilwaukee



若欲索取詳細資料請參閱出版物訂購單或來電洽購,季刊每本售價新台幣200元
   連絡電話:02-87716708 黃郁媚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