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之重點是潛水實務與應用;潛水實務與應用均屬海洋及水下科技之範疇,本期主題包含有潛水工安、潛水行為對潛場環境之衝擊、潛艦救難說明、珊瑚生殖及潛水調查技術之應用等,玆向各位讀者說明每篇文章大要:
1.
蘇焉,「潛水工安的死角-潛水氣瓶」:潛水氣瓶是水下維生系統最主要的裝備,因為瓶內充入的是壓縮氣體,因此氣瓶本身承受並蘊藏相當的能量,若有操作使用或維護不當時,其可能產生的強大爆炸威力,對作業人員與環境均會造成相當的衝擊,因此潛水氣瓶的使用、管理與維護相當重要,此篇文章乃潛水實務與應用最基礎與極重要的文章。
2. 蘇焉、陳正虔,「潛水員行為對潛場環境衝擊之初探」:潛水員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接觸礁石、珊瑚與附生的生物,而造成海洋生物的受傷或死亡。本文以受潛水訓練的學員為對象,觀察潛水員的行為,由於潛水人員可能危及生態保育,因此本文值得所有潛水人員重視。
3. 蘇焉,「潛水氣瓶目視檢查」:本文乃潛水氣瓶安全問題的延伸,引起暴炸的原因不外乎腐蝕的問題。氣瓶須有嚴密的檢查,按規定每三年要接受耐壓檢測,就算檢測通過也未必後三年間不會有問題發生,氣瓶的目視撿查就是這三年的安全補強。目視檢查的內容雖簡單,但要仔細按照程序與步驟執行,才可確保使用之安全,如氣瓶沒有損傷的話,氣瓶可使用的壽命很長。本文對氣瓶的保存、安全與使用,有其實用性。
4. 劉復光,「台灣潛艦救難所需努力之方向」:「潛艦」是極具威力的水下作戰載台,不論平時或戰時潛艦因遇難沈沒時,人員的逃生與救援就成為首要考量的問題,因此潛艦也是潛水實務所可能面對的問題。為此,本文就「台海潛艦救難需求」、「潛艦救難反應時效」、「遇難海域救援」、「本國潛艦救難能力」、「台海支援之潛艦救難能量」及「潛艦救難具體作法」提出說明及建議。
5. 蔡永春,「珊瑚生殖」:大多數珊瑚每年只在特定的時間,集體同時進行生殖活動,生殖時整個海底、海面佈滿珊瑚的卵粒,熱鬧非凡,發生在幽靜的海底蔚為奇觀。本文乃潛水技術應用在珊瑚產卵之觀測。
6. 黃將修、吳政翰、魏翠萍、陳俊德、李昭興,「潛水調查技術之應用:龜山島島嶼生態之研究」:本文即以龜山島海底觀光資源之調查為例闡明潛水調查技術如何應用於海洋生物資源之調查與研究,此一研究計畫的調查方式為先採用海洋研究船以側掃聲納於龜山島周圍海域進行掃瞄,確認珊瑚礁主要分佈區域後再以潛水人員進行拉測線、拍照、錄影及採樣的調查方式進行。
7. 黃將修、Rudi
Strickler,「潛水調查技術之應用:墾丁珊瑚礁區浮游動物之研究」:要瞭解橈足類在微環境中的瞬間及長時間的分佈特性非常困難,橈足類在海域中的小尺度的變化不容易以肉眼觀察,更不容易以浮游動物網拖網採樣而瞭解,為了瞭解橈足類在微棲所小尺度的長期變化,本文即報導如何利用潛水技術將光學科技應用於珊瑚礁區之研究過程。
此外,潛水實務應用於海洋保育與開發上可說相當廣泛,除了感謝本專輯之撰稿人之協助使本專輯能順利完成外,事實上還有更多人正在默默從事潛水實務與應用相關的工作,希望將來也有機會邀請他(她)們為本季刊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