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四面環海,除本島外另有85個離島,為海島國家,加上離島之海岸線總長為1600公里,由於人口密度高,海岸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台灣海岸所面臨的自然環境條件苛刻,每年約遭受3.5個颱風之侵襲,再加上人為過度的開發與大環境的變遷,台灣海岸呈現很大的變化,往昔滄海桑田與沙丘堆積的盛況不再,美麗的沙灘急速消失而海岸線後退情形嚴重。現場實測資料顯示,除已被開發的海岸(如彰濱和離島工業區)或岩盤海岸外,台灣大部份海岸發生侵蝕,導致海岸線向內陸移動,國土不斷流失。
由於海岸侵蝕,海水也向內陸流動而使近岸地形水深變深,因而衍生海岸災害。常見的海岸災害有(1)沿海地層下陷;(2)海水倒灌與海岸溢淹;(3)沿岸濕地破壞與生態改變;以及(4)水資源與土壤鹽化等。在幾處嚴重的地方,如高雄縣的蚵子寮,彌陀和茄萣海岸,居民住家門外就是汪海大海,長年飽受海浪的威脅,每當颱風來襲時,暴潮巨浪到達海堤堤前並越過堤頂,直接侵襲房舍而使居民膽顫心驚。
如何防止海岸侵蝕和防範海岸災害為當今海岸保全之重要課題。以往海岸防禦之工程規劃理念和設計方法,較著重於安全性及施工方便性之考量,亦即海岸的治理以防災為主,未能整體考量,僅考慮如何保護沿海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忽視了因局部保護工程施作,可能將災害轉移而造成鄰近海岸地形的變遷,以及對生態和景觀的衝擊。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社會型態改變,民眾對週遭環境的生活品質之要求也相對提高,因此未來的海岸治理不僅要考量海岸的防護及海岸空間的利用,同時還要思考海岸生態環境的改善和創造,尋找能具有防災功能,又能兼具生態保育、美化景觀且又能親水樂水之工法與措施,如此與自然共生共存的海岸才能達到永續利用的目的。
本期季利共有八篇文章,涵蓋防災與生態之相關議題,旨在推廣新海岸工程的規劃設計理念,希望能提升到整體海岸空間的「海岸環境營造」,不僅要改善現有之海岸防災設施,更能與週遭景觀環境融合,亦需融入合乎「自然共生」之工法,如人工養灘和生態工法,創造海岸原有之海岸過程與生物棲息保護之生態環境。此外,海岸工法之防災結構與遊憩,除了提供親水及休閒環境,更可作為防災之緩衝措施。因而海岸緩衝區的劃設和海岸永續利用之落實為未來海岸治理之重要主題。本期季刊有二篇文章討論海岸溢淹、災害預警系統之建立和鹽寮海岸短期性養灘之成效,可作為海岸溢淹範圍評估以及人工養灘自然工法可行性現場試驗評估;另外,海嘯數值模式則為本土化之研發模式,可以作為未來模擬或擬定海嘯災害對策之參考。感謝所有作者對本刊之貢獻,也希望本刊內容能對未來海岸治理提供一些新的理念和原則,進而落實到中央政府和各基層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