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乃是研究古代自然或人為事物的一個學門,而其中一分支「考古人類學」,乃是研究古代人類社會、文化與歷史的一門學問。這門學問的研究,必須仰賴古代所遺留下來的文物與殘骸,進行分析判斷與推敲,然後才做出結論。因此,尋覓封存在地底下的古物與殘骸,一直是考古學家主要的工作之一。
過去,由於受到海洋科技的限制,考古學家的活動主要是以陸域為主,然而,隨著近代水下探測與打撈技術的進步,「水下考古」亦隨之興起。由於海洋幅員既深且廣,且沈沒在海底的古代沈船、文物與遺跡,較少受到干擾,因此,海洋可以完好的封存古物,提供考古學家一個絕佳的環境。另一方面,更由於水下考古必須整合水下高科技,始可進行,因此,提供科技與人文整合的一個典範。
本期以「水下考古」為專輯主題,深入淺出的介紹相關題材。其中,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臧振華館長,以解析封存海底的「歷史寶囊」為題,精確的引述與說明水下考古的發展背景以及台灣海峽的考古環境。中華水下考古學會謝新曦理事長與黃漢勇秘書長,除介紹考古學會的沿革外,並述說台灣近岸海域的相關傳說;另外,考古學會法治組藺明忠組長,介紹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之國際法。除此之外,本人與研究團隊分別以「全球海下考古相關學術研究機構」、「東沙環礁水下探測」為題,撰文說明全球海下考古之重點機構,以及東沙環礁作為海下考古環境的可行性評估。最後,就「第二屆國際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研習會」會議之相關資料,作一會議記實。
由於「水下考古」是一比較陌生的領域,徵稿不易,延誤了出版時程,本人在此向讀者說聲抱歉,同時,萬分感謝所有賜稿的作者。最後,也感謝海下協會楊萬蓉秘書的聯繫與編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