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季刊
首頁 >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 > 九十三年度第十四卷第三期
『水下考古專輯』
目  錄 封面
「水下考古」專輯序言
水下考古-解析封存海底的『歷史寶囊』
中華水下考古學會與台灣近岸海域四大傳說
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之國際法秩序
沉寂於台灣海峽六十年之美軍潛艦
東沙環礁水下探測
全球海下考古相關學術研究機構簡介
第二屆國際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研習會會議紀實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九十三年度第十四卷第三期 封面

「 水下考古」專輯序言
(第十四卷第三期-序言)
摘要

 「考古學」乃是研究古代自然或人為事物的一個學門,而其中一分支「考古人類學」,乃是研究古代人類社會、文化與歷史的一門學問。這門學問的研究,必須仰賴古代所遺留下來的文物與殘骸,進行分析判斷與推敲,然後才做出結論。因此,尋覓封存在地底下的古物與殘骸,一直是考古學家主要的工作之一。

 過去,由於受到海洋科技的限制,考古學家的活動主要是以陸域為主,然而,隨著近代水下探測與打撈技術的進步,「水下考古」亦隨之興起。由於海洋幅員既深且廣,且沈沒在海底的古代沈船、文物與遺跡,較少受到干擾,因此,海洋可以完好的封存古物,提供考古學家一個絕佳的環境。另一方面,更由於水下考古必須整合水下高科技,始可進行,因此,提供科技與人文整合的一個典範。

 本期以「水下考古」為專輯主題,深入淺出的介紹相關題材。其中,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臧振華館長,以解析封存海底的「歷史寶囊」為題,精確的引述與說明水下考古的發展背景以及台灣海峽的考古環境。中華水下考古學會謝新曦理事長與黃漢勇秘書長,除介紹考古學會的沿革外,並述說台灣近岸海域的相關傳說;另外,考古學會法治組藺明忠組長,介紹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之國際法。除此之外,本人與研究團隊分別以「全球海下考古相關學術研究機構」、「東沙環礁水下探測」為題,撰文說明全球海下考古之重點機構,以及東沙環礁作為海下考古環境的可行性評估。最後,就「第二屆國際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研習會」會議之相關資料,作一會議記實。

 由於「水下考古」是一比較陌生的領域,徵稿不易,延誤了出版時程,本人在此向讀者說聲抱歉,同時,萬分感謝所有賜稿的作者。最後,也感謝海下協會楊萬蓉秘書的聯繫與編排。


作者:劉金源/中山大學海下技術研究所 所長


水下考古-解析封存海底的『歷史寶囊』
(第十四卷第三期-水下考古)
摘要

 說到水下考古,您一定會想到電影「鐵達尼號」中潛水人員進入那殘破的船殼中找尋鑽石之星的那一幕。這就是水下考古嗎?當然不是!下面請讓我來給您解說。


作者:臧振華/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館長   


中華水下考古學會與台灣近岸海域四大傳說
(第十四卷第三期-水下考古)
摘要

 日常生活裡,遞出”中華水下考古學會”名片的一刻,最常聽見的反應就是【水下挖寶…古物、黃金、珠寶…發了!!!】何其誘惑的名詞?何其俗氣的感覺?我們不想自命清高!我們只想跟著興趣與理想走!

 水下考古就字義上很明確的包括水下專業與考古專業,它是考古學的一個分支。考古學是融合多重科學技術(如歷史學、古文物學、生物學、物質保存學、攝影學、探勘學、地質學、工程學…等),就空間性、地層性、人文性…等背景的研究,期使研究標地還原而趨於真實,進而解釋其當時文明時期的環境與歷史意義。它是由古文明與較現代文明史實研究結合而成。一般其研究範圍從區域性原住民文化、通史文化及海事文化等緣起;原住民文化的考古,可以追朔外來文化融合前後在食衣住行等各方面的變遷;通史文化及海事文化,則可回朔各種年代的家族性、商業性及工業性的時代演進


作者:謝新曦/中華水下考古學會 理事長

   黃漢勇/中華水下考古學會 祕書長   


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之國際法秩序
(第十四卷第三期-水下考古)
摘要

 關於水下文化遺產(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簡稱UCH)此一用語之基本概念,即指發現於水下之文化遺產,惟 “水下”(Underwater)乙詞,適用上則應為更寬廣之理解,例如得適用於包含海域(Seas)及內陸(Inland)之水域、水道等。

◎主要內涵

 一、沉船船骸與其他個別物體等(Shipwrecks & Isolated Objects)

   在所有水下文化遺產之中,船骸(Shipwreck)無論是在數量上、種類上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其之尺寸大小與是否複雜亦與其所曾遭受之破壞程度相當,惟無論如何,其均為當時活動之見證。

      然而,無論是Shipwreck抑或是 Isolated Objects,均為較為籠統或一般性之措辭,若應用於法律文獻或特定含義之用途上,似應儘量避免之。


作者:藺明忠/中華水下考古學會研究員暨法制研究組 組長

       著有「沈沒世界探索啟示錄」乙書


沉寂於台灣海峽六十年之美軍潛艦
(第十四卷第三期-水下考古)
摘要

 1944年9月24日一艘由R.H.O'kane艦長所指揮,隸屬太平洋艦隊之一的潛艦-TANG駛離珍珠港,展開其第五次作戰巡航,9月27日在中途島加油後繼續往台灣海峽北端前進。TANG必須通過台灣東北部日軍佈戍重兵鎮守的狹窄海域,O'kane面臨著選擇單獨通過台灣北部海域或與巡航於台灣東北海域包括SILVERSIDES,TRIGGER,SALMAN等戰鬥艦群一起通過。O'kane選擇了單獨通過,同時於離開中途島後即與其他艦隊或任何基地失聯


作者:黃漢勇/中華水下考古學會 祕書長  


東沙環礁水下探測
(第十四卷第三期-水下考古)
摘要

 水下探測受海潮流、海底泥質、海水能見度、季風等的影響很大,具有陸上資源與考古不可比擬的難度和複雜性。不過,由於水下環境相對穩定,自然資源與文物一般保存更完整、精美,具有更高的研究價值。海洋探測技術較先進之國家,在進行大規模水下搜尋時,大多以側掃聲納 (side-scan)為主,主要運用其可達到探測大規模且高解析之海底地形、地物之能力,能夠以最短之時間,迅速找尋在海(水中)之目標物。

 本研究主要以側掃聲納探測東沙環礁海域地貌現況,運用其可達到探測大規模且高解析之海底地形、地物之能力,能夠以最短之時間,迅速找尋在海(水中)之目標物之現況,配合水中定位系統以及配合差分式全球定位系統(DGPS),使能達到對於東沙環礁進行 水下搜尋及探測目的


作者:劉金源/中山大學海下技術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陳陽益/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教授兼院長


全球海下考古相關學術研究機構簡介  
(第十四卷第三期-水下考古)
摘要

 本文主要介紹全球與海下考古相關之學術研究機構,包含大專院校、研究所、博物館等。人類過去在海洋中留下龐大的文化遺產,因此海洋科技變成考古學及人類學研究上一個重要的領域。而由於接臨地球三大洋的關係,目前全球致力於海下考古主要分部於澳洲、歐洲、北美三大區域,本文就此三大區域最重要的四所研究機構做一番簡介,再整理出一份重要研究機構列表,並且以提供證照或學位之機構為主,提供海洋學、考古學、人類學等學門的學生繼續朝此領域進修的資訊。


作者:朱崇銳/中山大學海下技術研究所碩士、專任研究助理

   劉金源/中山大學海下技術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第二屆國際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研習會會議紀實
(第十四卷第三期-水下考古)
摘要

 第二屆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研習會於200411811日在高雄中信飯店舉辦,此次研習會由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海洋科技研究中心、高雄市政府海洋局及成大與中山海洋環境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同主辦,並且由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中華水下考古學會、中華民國海洋及水下技術協會、交通部運輸研究所港灣技術研究中心參與協辦。而除了舉辦此次研習會之外,中山大學也希望策劃一趟東沙學術之旅,讓與會的國外主講者能夠親身蒞臨位於南中國海的東沙島。


作者:朱崇銳/中山大學海下技術研究所 研究助理

   葉帝廷/中山大學海下技術研究所 研究生

   劉金源/中山大學海下技術研究所 教授兼所長   


若欲索取詳細資料請參閱出版物訂購單或來電洽購,季刊每本售價新台幣200元
   連絡電話:02-87716708 黃郁媚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