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季刊
首頁 >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 > 九十二年度第十三卷第三期
『海洋技術在軍事上應用(二)專輯』
目  錄 封面
「海洋技術在軍事上應用第二輯」專刊序言
電磁防護對潛艦設計的分析
軍用無人水下載具之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
即時測深與導航系統之研發
干涉式光纖水中聽音器的設計
水下沉埋目標物之搜尋與定位技術
海研一號搜尋華航CI-611失事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九十二年度第十三卷第三期封面

「海洋技術在軍事上應用第二輯」專刊序言
(第十三卷第三期-序言)
摘要

 十九世紀,英國海軍縱橫全球,二十世紀美國海軍獨步世界,所依賴的,莫不是以其獨樹一幟的海洋技術。

 事實上,海洋技術,包羅萬象,包括:海洋科學、水聲技術、海洋化學、海洋物理、海洋地質、海洋資源探測、通訊、資訊及信號處理、海洋生物、水下載具、導航、搖測技術、人工漁礁、…範圍非常廣泛,應用也不勝枚舉,本期只收錄六篇文章,其中,林武文博士的「電磁防護技術對潛艦設計的分析」、高其瀚先生的「軍用無人水下載具的發展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田文敏博士的「水下沉埋目標物之搜尋與定位技術」、張逸中博士的「即時測深與導航系統之研發」、邱協棟先生的「海研一號搜尋華航CI-611失事客機」、以及林武文博士的「干涉式光纖水中聽音器的設計」,這六篇文章中所揭示的技術,只佔海洋技術中的一小部份而已,其中待開發之處,更如海洋之浩瀚,上述六篇論述,僅為拋磚引玉,希望能吸引更多國人投入海洋技術,共同為強化我國海軍力量,略盡棉薄之力。


作者:林武文/永達技術學院電子工程系教授兼學術副校長


電磁防護對潛艦設計的分析
(第十三卷第三期-海洋技術在軍事上應用)
摘要

 潛艦作戰以隱蔽奇襲為主,因此,現代各國對新一代潛艦的設計要求,無不以減少各種跡訊為主要的關鍵,各種聲磁防護技術,均已相當成熟電磁防護技術,則常被忽略。造艦時,由於艦體不同的需求,而使用不同的金屬材料,使艦船在海水中航行時,產生伽凡尼電流效應(Galvanic current effect)的電化學反應,導致腐蝕現象產生。其中,以銅合金的車葉和鋼殼船體所形成的電化學反應,最為嚴重,除了造成船體腐蝕之外,也形成一些可以為先進水雷,或水下偵測系統偵測的物理場,包括:靜電場(SE),與腐蝕相關的磁場(CRM)以及極低頻的電磁波跡訊(ELFEM)等。艦船為了防止這一類的跡訊被敵人的武器系統(水雷)或偵測系統偵測到,必須盡可能降低本身的跡訊,即所謂的隱形技術。

關鍵字:潛艦、聲防護技術、電磁跡訊、伽凡尼效應


作者:林武文/永達技術學院電子工程系教授兼學術副校長    


軍用無人水下載具之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
(第十三卷第三期-海洋技術在軍事上應用)
摘要

 近年來,由於智慧型自動控制、水下通訊與導航、長效性電池與能源等關鍵科技的突破,使得無人水下載具的發展日益蓬勃。目前,在水下搜尋、打撈、鑽探,及科學探索等商業或研究的領域,無人水下載具已是不可或缺的熱門科技。此外,許多先進國家亦看好無人水下載具在軍事用途的潛力,如戰術水文資料的蒐集、水下監偵、水雷偵蒐、水雷反制,與潛艦的追蹤與獵殺等,紛紛投入大筆經費研發這項可能主宰未來水下戰場的新武力。本文除了介紹軍用無人水下載具最新的發展狀況外,並藉由美國海軍50年遠景的「無人水下載具總體規劃(UUV Master Plan)」來討論軍用型無人水下載具的未來發展趨勢。

關鍵字:無人水下載具、水雷偵蒐與反制


作者:高其瀚/海軍官校戰術組教官


即時測深與導航系統之研發
(第十三卷第三期-海洋技術在軍事上應用)
摘要

 本文介紹一套自行研發的測深與導航系統,此系統除了包含測深作業需要之完整功能之外,其主要特色有二:一是具備無線通訊能力,可以即時的在海上進行潮汐修正,同時也可以在不久之後發展出岸上的即時監視系統,與工作船同步取得測量結果;另一特色是本系統發展出儀器隨插即用的功能,可適用於絕大多數具備RS-232介面的電腦、測深儀與衛星定位儀,也因此極具系統功能的擴充性


作者:張逸中/私立致遠管理學院網路與電子通訊系助理教授


干涉式光纖水中聽音器的設計
(第十三卷第三期-海洋技術在軍事上應用)
摘要

 光纖擁有諸多優點,包括:外形適應性佳、多工能力、以及不受電磁干擾等優點。因此,在聲納接收陣列的應用上,受到高度的矚目。

 近來年,干涉式光纖感測器由於具有靈敏度高、感測器的被動性和設計上的彈性,及動態範圍大的優點,已被廣泛地應用在各種物理量的量測;例如聲場、溫度場、壓力場、磁場等。傳統的水中聽音器係以壓電材料作為電聲換能器,而新一代的干涉式光纖水中聽音器性能已非前者所能及,故本文將就光纖技術應用於水中聽音器設計方面所須之諸元作一介紹,再就聲壓對光纖所造成的應變及訊號解調的數學模型加以分析。


作者:林武文/永達技術學院電子工程系教授兼學術副校長


水中沉埋目標物之搜尋與定位技術
(第十三卷第三期-技術研究)
摘要

 水下靜態目標物與水下沉埋目標物之搜尋與定位是困難度極高的水下探測工作。在現有之水下探測儀器設備中,結合側掃聲納系統與高解析度地層剖面儀的工作模式,對於水下沉埋目標物之搜尋與定位,是極為理想的解決方案。此項論點,在地層剖面儀成像原理之探討以及現場實測之雙重檢驗下,得以證實。此項偵測技術之發展,對於水下掩埋工程結構體﹝例如:海底管線﹞之檢驗,可提供較為客觀之資訊;對於其他被掩埋目標物﹝例如:古沉船、人工魚礁或軍事裝置等﹞之研究,有實質之助益。


作者:田文敏/中山大學海洋環境暨工程學系 副教授


海研一號搜尋華航CI-611失事客機記事
(第十三卷第三期-技術研究)
摘要

 華航CI-611班機於91年5月25日自桃園中正機場起飛後,在澎湖上空解體墜海﹐在此空難事件發生後,飛安委員會委請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負責協調整合台大海洋研究所、海洋大學、中央大學、中山大學、工研院及水產試驗所等學術研究單位之有經驗研究學者及技術人員支援,暫停正在執行之探測作業,組成【海洋研究搜尋團隊】,調集各單位所屬之研究船(海研一、二、三號,水試一號及海富號)及搜尋用之探測儀器,與救難指揮中心協調,於救難單位將可能的生還者、海面漂流物(屍體及殘骸)搜尋打撈告一段落後,前往研判飛機可能墜落海域,分工進行海底飛機殘骸搜尋。

 海研一號及貴重儀器使用中心﹐使用側掃聲納系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漁探聲納系統、磁力探測系統、水下遙控車(ROV)、水中聽音器及都卜勒流速儀等探測儀器﹐於指定規劃作業區﹐進行飛機殘骸搜尋及海域水文資料收集﹐期間探測得不同尺寸之疑似殘骸目標物﹐將搜尋到之可疑目標物座標位置資料,通報給指揮中心研判分析,另即時提供海域之流速流向數據給海軍﹐作為現場打撈作業參考。

 海研一號研究船執行兩航次共15天﹐期間探測由本人負責主要儀器操作及督導探勘技術事項﹐因此本文就參與搜尋探測事件提出一些心得及檢討﹐並對搜尋時所使用儀器系統及工作內容做一簡要描述。至於目標物影像資料﹐僅簡略列出較具指標性之資料供大眾參考。


作者:邱協棟/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貴儀中心 技術員   

 

若欲索取詳細資料請參閱出版物訂購單或來電洽購,季刊每本售價新台幣200元
   連絡電話:02-87716708 黃郁媚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