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航CI-611班機於91年5月25日自桃園中正機場起飛後,在澎湖上空解體墜海﹐在此空難事件發生後,飛安委員會委請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負責協調整合台大海洋研究所、海洋大學、中央大學、中山大學、工研院及水產試驗所等學術研究單位之有經驗研究學者及技術人員支援,暫停正在執行之探測作業,組成【海洋研究搜尋團隊】,調集各單位所屬之研究船(海研一、二、三號,水試一號及海富號)及搜尋用之探測儀器,與救難指揮中心協調,於救難單位將可能的生還者、海面漂流物(屍體及殘骸)搜尋打撈告一段落後,前往研判飛機可能墜落海域,分工進行海底飛機殘骸搜尋。
海研一號及貴重儀器使用中心﹐使用側掃聲納系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漁探聲納系統、磁力探測系統、水下遙控車(ROV)、水中聽音器及都卜勒流速儀等探測儀器﹐於指定規劃作業區﹐進行飛機殘骸搜尋及海域水文資料收集﹐期間探測得不同尺寸之疑似殘骸目標物﹐將搜尋到之可疑目標物座標位置資料,通報給指揮中心研判分析,另即時提供海域之流速流向數據給海軍﹐作為現場打撈作業參考。
海研一號研究船執行兩航次共15天﹐期間探測由本人負責主要儀器操作及督導探勘技術事項﹐因此本文就參與搜尋探測事件提出一些心得及檢討﹐並對搜尋時所使用儀器系統及工作內容做一簡要描述。至於目標物影像資料﹐僅簡略列出較具指標性之資料供大眾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