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季刊
首頁 >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 > 九十一年度第十二卷第四期
『海岸新工法與海洋再生專輯』
目  錄 封面
海岸新工法與海洋再生專輯序言
新時代新思維-海岸新工法與海岸再生
海岸管理及專責機關之檢討
海岸開發與保育之政策研擬
系列潛堤和人工潛礁應用於海岸防護之探討
海域生態工法
沙丘重建與海岸保育
地工沙管簡介與實測應用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九十一年度第十二卷第四期封面


「海岸新工法與海洋再生」專輯序言
(第十二卷第四期-序言)
摘要

 台灣四面環海,包括離島海岸,海岸線總長度約為1,600公里。相較於先進之海島國家(如日本或紐西蘭),台灣擁有不算短的海域空間,使我國能利用海洋和海岸之天然資源及海岸活動空間,發展「海洋立國」的理想。

 近三十年來,台灣海岸呈現很大的變化,往昔海浦地和沙丘堆積海岸已不復存在,美麗的沙灘急速消失,造成海岸侵蝕嚴重且海岸線不斷向內陸後退。海岸侵蝕使前灘沙土流失,近岸海域水深變深,致使波能沒有足夠距離消減於堤前反而在堤前反射而加速海灘流失。颱風來襲時,暴潮巨浪到達堤前,甚至越過堤頂而直接侵襲房舍造成沿海溢淹。高雄縣蚵子寮、彌陀和茄萣海岸,彰化縣大城和芳苑海岸,花蓮縣南濱、化仁海岸,基隆海洋大學海浦地校區以及澎湖縣蒔裡和山水海岸乃典型海岸災害之例子。

 近三十年來台灣海岸防護工法均以硬性工法為主,大部分海岸興建海堤或護岸再使用消波塊作為被護工,小部份海岸使用離岸堤和突堤工法,前者在南部海岸興建將近200座而後者在宜蘭海岸前後興建約60座。硬性工法雖然完成了時代性和階段性的任務,卻未能免於國土流失和環保及景觀團體的抗議。

 我們認為新時代應有新思維,在海岸治理方面,應儘量尊重自然,以愛護海岸環境的理念創造安全、美麗和親水的海岸環境。不要緊抱沿用幾十年的舊工法,應參考國外利用柔性工法在海岸整治成功的案例,以「近自然之綜合性工法」配合「漂沙平衡」和「生態環境」之理念,創造出靜態平衡且為安定的海岸。過去在相關海岸防護策略研討會上,雖然多數學者專家建議在改善、調整及提昇現有海岸功能時,必須因地制宜,但目前尚缺如何落實「近自然工法」之成功範例可供參考。本專刊邀請國內學者專家就「海岸新工法與海洋再生」提出可行之方法和成功範例,這些資訊可以協助海岸工程人員研擬「海岸保全工法」時之參考,並落實柔性工法應用在台灣環島海岸之理想。

 另外,海岸防護要能有效的管理,使整個海岸開發和防護呈現周詳的規劃,達到海岸永續利用之目標。本刊亦針對「海岸管理和專責機關檢討」、「海岸開發與保育之政策研擬」以及「海岸工法之規劃與管理」等議題進行探討,期能有效推動海岸保育而達成海洋立國之夢想。 


作者:許泰文/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 教授

新時代新思維-海岸新工法與海岸再生
(第十二卷第四期-海岸新工法與海岸再生)
摘要

 台灣四面環海,除本島以外另有85個離島,本島海岸線全長約1,139公里,全部海岸線長約為1,600公里,面積36,000平方公里,其中陡峻之山地佔國土面積之30﹪,丘陵地佔40﹪,而平原僅佔30﹪,台灣環島文化、經濟、建設及活動大部分集中於沿海平原地區,海岸成為人民生活中重要之一環。台灣人口約為2,350萬,平均每單位面積擁有的海岸線長約0.032公里,而每萬人所擁有的海岸線長約為0.48公里,此乃由於台灣人口密度過高而使每人所分配的海岸線偏低。然而台灣大陸棚海域面積與國土面積的比值約為12.5,此數目和日本之11.9相當,但小於紐西蘭之17.9,表示台灣擁有不算小之海域空間,使我國能利用海洋和海岸之天然資源及活動空間,創造「海洋立國」之理想。


作者:許泰文/ 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 教授

海岸管理及專責機關之檢討
(第十二卷第四期-海岸新工法與海岸再生)
摘要

 今年(91)年3月30日總統府「政府改造委員會」提議成立海洋事務部,對外宣示海洋立國精神之意義遠大。依行政院公告領海及鄰接區基線來推估,總計海域面積有七萬六千平方公里(包括領海部份有三萬伍千平方公里,內水有兩萬三千平方公里,鄰接區有四萬八千平方公里),是陸地三萬六千平方公里之三倍,因此海洋海岸絕對是我們重視的領土,需要有效的管理,才能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台灣地區近三十年來海岸開發利用的機構甚多,其使用海岸的標的皆不盡相同,彼此間缺乏建全管理與互利機制,更沒有周詳的整體規劃,促使台灣海岸在許多開發單位的過度開發下,海岸資源破壞怠盡.政府應對台灣海岸立即做全面性整體資源檢討規劃及保育管理,來彰顯海洋國家之政府願景。

作者:邱永芳/交通部運研所港灣技術研究中心 主任

海岸開發保育之政策研擬
(第十二卷第四期-海岸新工法與海岸再生)
摘要

 一九九二年間,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UNCED)研提的「二十一世紀議程 (Agenda 21)」中特別強調,「海洋環境(marine environment )」,包含所有海、洋及海岸地區所形成的整體範圍,是地球維生系統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永續發展機會所在的珍貴資產("The marine environment -- including the oceans and all seas and adjacent coastal areas -- forms an integrated whole that i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the global life-support system and positive asset that presents opportunit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UNCED, 1992)。換言之,海洋是地球人類共有的一項重要資產 (global common );海洋環境應當審慎地保護與利用,自此也成為國際間日漸強烈之共識。


作者:邱文彥/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系副教授


系列潛堤和人工潛礁應用於海岸防護之探討
(第十二卷第四期-海岸新工法與海岸再生)
摘要

 台灣為海島國家,四周環海全島海岸線長約1100公里,經常遭受海洋波浪侵襲,每年夏天颱風時期暴潮加上巨浪直接作用於海岸,沿岸低窪地區常發生淹水,海岸亦嚴重侵蝕,沿岸居民生命財產飽受威脅,國土亦不斷流失。回顧二十餘年來台灣海岸防護措施,已充分發揮了防治災害之功能,並完成階段性任務。

 早期對於海岸侵蝕嚴重地區,其防禦工法大都採用高大直立式海堤或是緩坡海堤,並在海堤前方拋置大量消波塊,此種保護方式稱之為「線」的保護。不僅破壞景觀、阻礙民眾親水權而且會增加視覺上壓迫感。並由於波浪直接衝擊消波保護工,會造成堤址沖刷、消波塊滾落而消失、原有沙灘流失、形成海岸侵蝕、堤防破壞、越波量變大,因此會由「點」的破壞造成「線」破壞進而整個「面」的破壞。

 傳統之海岸工法大多著重於對抗波浪與潮流,並沒有考慮到對於週遭環境衝擊與景觀是否相互配合等需求,因此造成海岸地形變遷、生態環境改變、海域水質惡化。目前各種先進工法除了防潮禦浪的安全性功能外,尚應注重生態、自然、景觀及親水性的功能。


作者:蕭松山/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 副教授  


海域生態工法
(第十二卷第四期-海岸新工法與海岸再生)
摘要

 台灣周遭的海岸由於底質、水深、海流等因子之多樣化使台灣擁有珊瑚礁、砂灘、沙洲潟湖、岩礁岸、大洋、深海等各種不同的海洋生態系,也因此台灣海洋生物的資源異常豐富,其物種數可達全球物種數的十分之一,尤其以墾丁國家公園海域的珊瑚礁生態系最為珍貴。然而,由於過去的保育工作重陸輕海,未把海洋視為國土,再加上人類與水爭地,為防水患而建堤,為了確保水源而建堰、壩,破壞了原本的海岸環境,且人類不當的活動也污染了海洋水質,嚴重的影響了動、植物的棲息環境使其瀕臨滅絕。目前台灣的海岸有嚴重的侵蝕以及築堤、投消波塊的快速水泥化問題,造成環境的破壞,急需要設法加以改善,所以現今要求海岸工程需兼顧自然生態,達到與自然環境共生共存,故海岸工程之生態工法漸受重視。


作者:郭 一羽/中華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教授


沙丘重建與海岸保育
(第十二卷第四期-海岸新工法與海岸再生)
摘要

 沙丘是海岸地區常見的地形景觀,由於其特殊的地形位置及組成特徵,使其成為海岸自然防禦系統中之最後一道防線。近年來由於海岸空間開發的壓力,海岸沙丘遭受多方人為的破壞,連帶使得海岸的安全出現危機。為防止問題更加惡化,識者乃提出沙丘復育之補救工法,期以人工方式重建沙丘,以恢復沙丘之自然環境生態,並同時達到保護海岸的目的。本文不但說明海岸沙丘之形成作用過程,解釋沙丘的防禦功能,並就沙丘復育的規劃及執行的方法技術作一介紹,希望社會大眾能增加對此一工法的認識。


作者:林宗儀/ 中國文化大學地理暨地理研究所 助理教授   

地工沙管簡介及實測應用
(第十二卷第四期-海岸新工法與海岸再生)
摘要

 地工砂管(袋)之應用始於1970年代,由美國陸軍工兵署於美國德州裝填砂質泥土於尼龍袋中,作為波浪碎波之用。之後,隨著地工織物技術之發展,地工砂管(袋)更應用於許多工程上,主要為替代傳統材料/系統(如岩石、混凝土、柏油等),表1為至1994年止地工砂管(袋)應用於美國之實例[Cheng,1999]。

 地工砂管(袋)為利用高強度地工織物縫合成一大型之密閉結構,內部填充物為以機械或水力填入泥砂製成地工砂管(袋)。在海岸、海洋及港灣工程方面可應用於構築防波堤、突堤、護岸及離岸堤,並配合海岸綜合性工法,如人工養灘、海岸景觀再造和海堤堤址之保護等;在河川保育方面,亦適用於護坡、擋土牆、固床工、低水護岸、丁壩及保護坡趾之護腳工程等。地工砂管(袋)之功能可以獨立滿足防止水沖浪蝕之要求,或配合工程需要作為主要防護結構系統之一部分。

 傳統工程結構所使用之材料如級配砂料、石料等天然材料日益短缺,地工砂管(袋)則可取代傳統材料之功能,其優點為:減少工作量、減少執工作時間、減少工作經費、使用當地材料、非技術性人工、及較簡單之當地施工機械;而其缺點為:易受尖銳外物破壞或磨損、破損後填充物易流失、沒有完整之設計規範以及目前材料必須從國外進口,工程單價較高等。

  應用地工砂管(袋)之保護工法眾多,本文僅簡介地工織物及應用地工砂管(袋)於海岸保護、配合突堤及離岸堤等工法之規劃情形。


作者:蔡長泰/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 教授

 

 

若欲索取詳細資料請參閱出版物訂購單或來電洽購,季刊每本售價新台幣200元
   連絡電話:02-87716708 黃郁媚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