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四面環海,包括離島海岸,海岸線總長度約為1,600公里。相較於先進之海島國家(如日本或紐西蘭),台灣擁有不算短的海域空間,使我國能利用海洋和海岸之天然資源及海岸活動空間,發展「海洋立國」的理想。
近三十年來,台灣海岸呈現很大的變化,往昔海浦地和沙丘堆積海岸已不復存在,美麗的沙灘急速消失,造成海岸侵蝕嚴重且海岸線不斷向內陸後退。海岸侵蝕使前灘沙土流失,近岸海域水深變深,致使波能沒有足夠距離消減於堤前反而在堤前反射而加速海灘流失。颱風來襲時,暴潮巨浪到達堤前,甚至越過堤頂而直接侵襲房舍造成沿海溢淹。高雄縣蚵子寮、彌陀和茄萣海岸,彰化縣大城和芳苑海岸,花蓮縣南濱、化仁海岸,基隆海洋大學海浦地校區以及澎湖縣蒔裡和山水海岸乃典型海岸災害之例子。
近三十年來台灣海岸防護工法均以硬性工法為主,大部分海岸興建海堤或護岸再使用消波塊作為被護工,小部份海岸使用離岸堤和突堤工法,前者在南部海岸興建將近200座而後者在宜蘭海岸前後興建約60座。硬性工法雖然完成了時代性和階段性的任務,卻未能免於國土流失和環保及景觀團體的抗議。
我們認為新時代應有新思維,在海岸治理方面,應儘量尊重自然,以愛護海岸環境的理念創造安全、美麗和親水的海岸環境。不要緊抱沿用幾十年的舊工法,應參考國外利用柔性工法在海岸整治成功的案例,以「近自然之綜合性工法」配合「漂沙平衡」和「生態環境」之理念,創造出靜態平衡且為安定的海岸。過去在相關海岸防護策略研討會上,雖然多數學者專家建議在改善、調整及提昇現有海岸功能時,必須因地制宜,但目前尚缺如何落實「近自然工法」之成功範例可供參考。本專刊邀請國內學者專家就「海岸新工法與海洋再生」提出可行之方法和成功範例,這些資訊可以協助海岸工程人員研擬「海岸保全工法」時之參考,並落實柔性工法應用在台灣環島海岸之理想。
另外,海岸防護要能有效的管理,使整個海岸開發和防護呈現周詳的規劃,達到海岸永續利用之目標。本刊亦針對「海岸管理和專責機關檢討」、「海岸開發與保育之政策研擬」以及「海岸工法之規劃與管理」等議題進行探討,期能有效推動海岸保育而達成海洋立國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