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季刊
首頁 >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 > 九十一年度第十二卷第 三期
『藍色國土與海洋監測開發專輯』
目  錄 封面
訪行政院副院長林信義 談台灣經濟未來發展走向-新世紀、新思維、新經濟
二十一世紀之潛在能源-甲烷水合物
淺海海床地質及環境探勘之偵搜儀器設備簡介
華航空難與水下殘骸搜尋
自主式水下載具(AUV)的時代已經來臨了
台大太陽能電動船之設計與建造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九十一年度第十二卷第三期封面


訪行政院副院長林信義 談台灣經濟未來發展走向-新世紀、新思維、新經濟
(第十二卷第三期-專訪)
摘要

 在讀者的殷切期盼下,本期特別專訪行政院副院長林信義先生就台灣經濟現況與未來發展作報導。林副院長不但專長於企業管理知識,在企業營運實務上更具備豐富的經驗。在經濟部長任內,發揮其在經濟領域的專業能力,讓台灣得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並將其在企業界的經營理念,落實在整個經濟部中。在接任行政院副院長後,更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政府改造,期提升國家競爭力。  


作者:張順雄/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電機系 教授兼系主任

       本會海洋技術季刊編輯委員

二十一世紀之潛在能源資源-甲烷水合物
(第十二卷第三期-藍色國土)
摘要

 甲烷水合物廣泛分布於極區永凍層級陸源海域等處。全球甲烷水合物的甲烷蘊藏量,在標準溫壓下,保守估計至少有20´1015m3,其所含有機碳總量達1´1019 g,約為目前已之全球化石燃料等能源資源之有機碳總儲量的兩倍,極可能成為二十一世紀最重要能源資源之一。


作者:鐘三雄/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技正

淺海海床地質及環境探勘之偵搜儀器設備簡介
(第十二卷第三期-藍色國土)
摘要

 在人類的歷史中顯示,人類因著探索而生命得以延續、知識得以增長;生存領域不僅於陸地、空中、水面上更進於水面下,其中水下世界一直鼓動著人類開拓生存空間及瞭解生命起源的原始慾望。

 在水下的世界直接與人相關的是淺水地區,其中包含海洋之陸棚區、陸上湖泊、河川、水庫等,皆是人們較為容易到達的地區。瞭解淺水域地質環境十分重要,因其具有人文科學教育、環境保護、水庫維護、災害預防、礦產普查、港口堤防建設、海岸湖泊河川變遷監測、水下目標物搜尋等多重目的,其能力表現更可視為海洋國家基礎科技能力之展現。

 本文主要介紹淺海海床探勘及偵搜儀器讓讀者瞭解儀器設備使用目的及其限制。簡介儀器設備包含有1.單音束測深儀(single beam sonar)2.多音束測深儀(multibeam sonar)3.測掃聲納(sidescan sonar)4.淺層震測系統(shallow seismic system)5.水下攝影機,及6.水下無人載具(AUV & ROV)等六項。

作者:劉佩琨/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華航空難與水下殘骸搜尋
(第十二卷第三期-藍色國土)
摘要

 發生於海上的空難事件,罹難者遺體與飛機殘骸易散落分佈於廣大海床上,而側掃聲納為搜尋此些水下目標物極佳之工具。本文說明華航CI-161空難後,搭乘水產試驗所屬的水試一號,參加水下殘骸搜尋航次的所見所聞,並說明側掃聲納於海下搜尋之重要性。


作者:林俊賢/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

自主式水下載具體(AUV)的時代已經來臨了
(第十二卷第三期-海洋監測開發)
摘要

 任職於美國Space and Naval Warfare Systems Center San Diego (SSC SD)的Mr. Robert L. Wernli於今年四月出席在東京召開的2002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Underwater Technology (UT’02)之後,應邀順道來台參加 Post UT’02國際研討會並發表論文。由於他在兩會先後發表了與AUV發展現況相關的論文,其一在東京UT’02的標題是『AUV – A Technology Whose Time Has Come』,另一在台北Post UT’02的標題是『Recent U.S. Navy Underwater Vehicle Projects』,前者以商用為主,後者則著眼於軍用,而此二篇論文都相當全面而客觀的涵蓋了AUV發展的現況,以及對於今後趨勢的看法,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因此,特別彙整其主要內容撰寫出本文,期望提起大家對於Mr. Wernli所持觀點的注意,並能有助於增進讀者對於水下載具技術發展的視野。

 本文並非原創,亦非上述二文的中譯,但文中的內容與論點是以該二文為遵循,因此將本文視為該二篇原文的導讀應是恰當的。尤其對於想進一步瞭解的讀者,我極力推薦閱讀原文,並盡可能上網查閱原文文末所列之相關網站資料。也因此,本文對於相關圖片、參考文獻及網站也就不另行贅述。   


作者:邱逢琛/台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 教授   

台大太陽能電動船之設計與建造
(第十二卷第三期-海洋監測開發)
摘要

 臺灣大學組織了一個學生團隊,依照世界大學太陽能電動船競賽之2000年競賽規則,完成了台灣第一艘太陽能電動船。在整個過程中,首先參考了該比賽的其他參賽隊伍之設計概念,選擇系列62之船形設計出太陽能電動船之幾何外型,再使用CNC工具機切削出外型曲面,並以真空樹脂注入成型法製作出複合材料之船殼。至於太陽能電動推進系統則是利用12塊太陽能板所提供的動力,透過4顆電動馬達與4顆車用電池來驅動兩個穿水式螺槳,以提供船舶航行所需之推力。在太陽能電動船完工後,本研究於台灣大學內的醉月湖,完成了試航與相關性能之測試工作


作者:郭真祥、陳振哲、陳彥均/台灣大學工程科學及海洋工程學系

 

若欲索取詳細資料請參閱出版物訂購單或來電洽購,季刊每本售價新台幣200元
   連絡電話:02-87716708 黃郁媚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