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季刊
首頁 >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 > 九十一年度第十二卷第一期
『海洋污染與環境保護專輯』
目  錄 封面
「海洋污染與環境保護」專輯主編的話
海洋污染防治法的制度與進展
海域洩油事件的處理及洩油預測模式的應用
濱海發電廠溫排水及放流水污染物質檢討
海洋及海岸洩油污染應變及處理技術
海域洩油污染擴散之數值模擬
生態風險評估與海洋環境保護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九十一年度第十二卷第一期封面

「海洋污染與環境保護」專輯主編的話
(第十二卷第一期-序言)
摘要

 國人日漸重視海洋環境保護,政府亦積極研擬與開辦各項海洋污染法令建立、環境監測與海洋污染防救應變計畫。本期主題「海洋污染與環境保護」即透過法令制定、污染物質分析、污染物擴散計算、應變處理技術應用及污染風險評估等角度探討國內海洋污染與環境保護之現況與未來。本期海洋技術季刊特別邀集下列六篇文章:

(一)海洋污染防治法的制定與進展

透過當前國家海洋環境保護所面臨之問題、目前海洋環境保護的做法、海洋污染防治法制定的進展、與重大海洋油污染緊急應變計畫分析國內海洋污染防治與海洋環境保護之現在與未來。

(二)海域洩油事件的處理及洩油預測模式的應用

透過海域洩油事件中油團的作用過程、洩油事件處理考量的決策原則、國外洩油模式的應用方式及應用範例,研提建置環台海域洩油模式作業系統及洩油模式的執行之建議。

(三)濱海發電廠溫排水及放流水污染物質檢討

蒐集國內外不同燃料及冷卻系統類型之電廠溫排水之添加物及可能排出之污染物。分析海水電解、次氯酸鈉添加、殘留餘氯與海水中溴離子及有機物反應造成之海水中氯化學的反應機制。檢討水溫上升和餘氯添加對海洋生態之影響。

(四)海洋及海岸洩油污染應變及處理技術

就目前國、內外有關海洋及海岸洩油污染的應變及處理技術,深入淺出做一綜合性的敘述,以使國人對海洋油污染的處理技術,能有一通盤整體性的了解。

(五)海域溢油污染擴散之數值模擬

研究發展海域水面溢油污染擴散模式,藉以提供台灣海域模擬發生溢油事件時,進行預測油污之擴散運動情形。針對不同潮位時期溢漏擴散之油塊,模擬其漂移的狀況與型態,並分析風場對溢油油塊質心軌跡的影響。

(六)生態風險評估與海洋環境保護

介紹新興的海域環境管理工具。分析生態風險評估的重要性、發展歷史、美國環境保護署之生態風險評估指導原則架構及其於海洋環境保護應用的實例。

 本期季刊因篇幅有限,國內海洋污染與環境保護相關研發專家定有漏網之憾,盼未來能再有機會為本刊撰稿。在此,也要向本期作者表示感謝。

 

作者:陳筱華/工研院能資所 正研究員

海洋污染防治法的制定與進展
(第十二卷第一期-海洋污染與環境保護)
摘要

 海洋環境孕育豐富的資源,海域環境之永續利用為大家所期盼,其影響深遠且無國界限制,已成為當今國際上所共同注目的焦點。臺灣地區四面環海,海岸線總長一千五百多公里,每平方公里面積之海岸線長約三十二公尺,在世界沿海國家中屬單位海岸線分佈極高之地區,且因距海岸不超過六十公里,臺灣地區之社經活動無不與海洋環境互為影響,故維持海洋環境永續性,關係著整個經濟之生產與生活之品質。台灣地區海洋生物資源非常豐富,主要是由於台灣位在亞熱帶與熱帶交界,與全球最大的大陸棚邊緣,同時台灣四周沿岸也具有適合各種不同海洋生物分布之水深(台灣海峽之淺海、東海岸之深海)、底質(西岸為沙泥地,含河口、紅樹林、南北兩端及離島為有海中熱帶雨林之稱的珊瑚礁)、水溫(黑潮暖流、大陸閩浙沿岸冷水流、南中國海水團交會),以及湧升流等條件,使台灣四周的海洋生物種類幾近有全世界的十分之一,值得國人驕傲與珍惜。但由於台灣地狹人稠,經濟發展快速,國人偏好海產食品,漁獲壓力始終高居不下,沿海溼地迭遭海岸開發之破壞,以及廢水放流或海拋等之污染,均已使台灣四周海洋生態與環境每下愈況,其嚴重性可謂較陸域生態有過之而無不及。此一問題亟待政府與民間的正視,並謀求改善之道,積極推動各項保育與復育的工作。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指明各國對其有關海洋環境所應履行的國際義務負有責任,並對所造成的損害有補償責任;應依全球性或區域性之基礎進行海洋環境保護之合作並應監測和報告海洋環境污染的危險或影響。本署爰本海洋污染防治之策劃、指導、監督或執行事項之職責,參照國際海洋法公約,制定海洋污染防治法,以為有效管理海洋污染問題 。


作者:楊海寧/行政院環保署水保處    


海域洩油事件的處理及洩油預測模式的應用
(第十二卷第一期-海洋污染與環境保護)
摘要

 自從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之後,人們開始大量的利用礦物能源,隨著石化工業的發展,石油被廣泛利用,石油製品充斥在日常生活中,從燃料到塑膠製品都與石油有關。人們對於這些物資的需求增加,意即對於石油這項資源的需求增加,石油的運輸便更為頻繁。台灣鄰近海域為國際航運的重要的樞紐,海運交通往來密切,對於航運意外便不能不重視,特別是意外所造成的洩油事件,對於環境可能造成的傷害更是難以估計。2001年1月14日,希臘籍貨輪阿瑪斯號(AMORGOS)在鵝鑾鼻附近的龍坑外海擱淺,船殼破裂,導致船上所裝載的燃料油外洩,使得墾丁龍坑地區的環境及生態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浩劫,雖然經過搶救及事後的清理,但是洩油事件對產業經濟與環境社會所造成的傷害還是需要相當久的時間來恢復。所以在面對這類的意外洩油事件,除了謹慎預防發生洩油事件外,更應該具備洩油事件發生後的緊急應變及處理能力。

 洩油事件對於環境、社會及生態造成非常嚴重的衝擊,海域洩油事件發生的原因很多,除了航行意外,輸油管破裂、甚至是人為的故意排放等許多不同的洩油來源,對於環境的傷害也因事件發生的地點、洩漏油品的種類以及洩油的數量而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洩油事件對於生態的傷害可以分為直接及間接兩部分,直接的傷害主要是源自於油團本身所含的物質,造成生物體的死亡,或是由於洩油事件發生,大量的油污覆蓋在生物體上,使得生物體窒息或是維繫生命體的機能消失,像是鳥類羽毛的保暖功用等造成生物死亡;而洩油事件對生態的間接傷害則是因為在食物鏈中的某些生物,受到洩油事件的影響而死亡,而使得食物鏈中的其他物種因缺乏食物來源而死亡。另外洩油事件中,油團也會造成棲息地的破壞,使得生物體遷移,或是適應不良死亡。在海洋環境中,海岸地區的生物相非常的繁盛,生態系統複雜,同時,海岸地區也是人類活動密集的區域,沿海地區的經濟開發與遊憩觀光的產業密佈,所以在海域洩油事件發生後,如何避免或減少油團對海岸地區的污染,在洩油事件處理中,是非常重要的原則 。

作者:于嘉順/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系助理教授


濱海發電廠溫排水及放流水污染物質檢討
(第十二卷第一期-海洋污染與環境保護)
摘要

 本研究蒐集國內外不同燃料及冷卻系統類型之電廠溫排水之添加物及可能排出之污染物。分析海水電解、次氯酸鈉添加、殘留餘氯與海水中溴離子及有機物反應造成之海水中氯化學的反應機制。檢討水溫上升和餘氯添加對海洋生態之影響。

 近年來,台灣地區總用電量急速成長,民國89年底之總發電裝置容量29,634MW已明顯不足,根據台電公司之規劃,至民國101年,尚須再新增容量16,836MW。基本上,國內現有之發電系統以火力及核能為主,而台電公司現規劃中增加之發電裝置亦以火力及核能為主,至於民營電廠,亦以燃氣火力發電為主。火力及核能電廠之不斷興建及運轉,溫排水除溫度昇高外,亦含有殘餘氯,此外,化學藥劑不斷被使用於電廠操作、維護、燃燒及冷卻程序,廢水處理後亦可能混合進入電廠溫排水中,會對海域生態環境造成影響 。


作者:陳筱華工研院能資所水海資源組正研究員


海洋及海岸洩油污染應變及處理技術
(第十二卷第一期-海洋污染與環境保護)
摘要

 台灣四面環海,東鄰太平洋,北接東海,西邊及南邊分別又有台灣及巴士海峽,海岸線共長約一千四百多公里,海域面積遼闊。台灣海峽及台灣東岸太平洋沿岸早就是貨物運往大陸沿岸及日、韓等國的必經海域,海運交通非常頻繁。因此對於海洋污染防治的工作,尤其是洩油污染的部分,需及早研擬對策。目前我國已完成有關海洋污染之立法工作,以及制定國家海洋洩油污染緊急應變計畫,對我國未來針對海洋及海岸洩油污染的應變及處理工作,必定有所助益。本文將就目前國、內外有關海洋及海岸洩油污染的應變及處理技術,深入淺出做一綜合性的敘述,以使國人對海洋油污染的處理技術,能有一通盤整體性的了解。一般而言,海洋中洩油污染的處理技術包括有海洋本身所具有的自淨作用、化學性海面處理、物理性海面處理、海面焚燒處理及海面機械式處理等;而在海岸油污清除的技術則包含有溝渠法、海水沖洗法、刮除法、高壓水柱清洗法、低壓水柱清洗法、蒸氣清洗法、化學分散劑法、化學油溶劑法、刷洗擦拭法、真空吸油法、海浪沖洗法、現地溝槽清洗法、石頭清洗法、生物翻堆法及生物復育法等。各個方法的使用,將視當地之海、氣象條件、地形條件及所洩漏油品之種類及洩油量等因子而定。


作者:楊 磊/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教授


海域溢油污染擴散之數值模擬
(第十二卷第一期-海洋污染與環境保護)
摘要

 海域溢油事件的發生,對於附近水域的生態環境,會造成相當嚴重的破壞,若未能及時處理,則傷害的程度將難以回復,故海上溢油擴散之研究為不可忽視之課題。本文係研究發展海域水面溢油污染擴散模式,藉以提供台灣海域模擬發生溢油事件時,進行預測油污之擴散運動情形。研究係以水位站潮汐資料模擬近岸海域之二維流場,再應用拉式獨立小塊法,在此二維流場下,並考慮油塊之力學擴展、水平移流、蒸發、溶解及岸邊條件的影響,分析其運動之狀況。針對不同潮位時期溢漏擴散之油塊,模擬其漂移的狀況與型態,並分析風場對溢油油塊質心軌跡的影響 。


作者:蕭葆羲/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系教授


生態風險評估與海洋環境保護
(第十二卷第一期-海洋污染與環境保護)
摘要

 生態風險評估近年來在國外各項環境保護工作被廣泛應用,其目的在解析一種或多種污染源於龐大且複雜之生態系統中的衝擊及程度,並以風險數值量化,以做為環境風險管理的決策參考。生態資源為我國海洋環境保護的主要對象,生態風險評估的運用相信將有助於國內擬定有效的海洋環境管理策略。本文將逐一介紹生態風險評估的重要性、發展歷史、美國環境保護署之生態風險評估指導原則架構及其於海洋環境保護應用的實例來介紹此一新興的環境管理工具 。


作者:洪慶宜/長榮管理學院職業安全衛生學系助理教授   

 

若欲索取詳細資料請參閱出版物訂購單或來電洽購,季刊每本售價新台幣200元
   連絡電話:02-87716708 黃郁媚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