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長約1,250公里,目前沿岸有基隆、台中、高雄及花蓮等四個主要國際港及其補助港;麥寮、和平、永安與深澳等工業港;五個國內商港及200多個漁港。然由於政府過去長期對海港及海岸管制的結果,使得多數人與港埠是疏遠陌生的,港埠與相臨城市的發展是隔絕的;亦使可作為大宗客貨運輸之環島航運不發達,影響產業發展及路陸交通運輸甚鉅;另作為大眾休憩的遊艇港與碼頭等,亦是到近年來才開始發展。
本期季刊為「港灣工程規劃設計技術」專刊,網羅近十年來國內營運中、興建中及計畫中之麥寮、和平與觀塘等三個工業港,以及台北港與北部(桃園)港等二個綜合港,計五個理論與實務兼顧之實際案例,期使讀者透過本期內容對台灣之港埠發展方向有所了解。依據上述五個案例,可看出目前台灣港埠發展之趨勢。
1.台灣經濟發展已自農業轉型為工業,企業基於進出口大宗原料、燃料等貨物之便捷及運輸成本之考量,大型濱海工業區及工業港的興建乃應運而生,並將促進另一波產業之繁榮。
2.貨物包裝單元化(貨櫃化、墊板化)及「戶及戶」運輸服務觀念之革新,致一般散雜貨輪逐步汰換為貨櫃船,因此既有港埠內貨櫃碼頭之新建或改建,或另闢新港以跳脫舊港先天格局之限制,為當前港埠發展之趨勢。
3.工業專用港之興建,使得既有港口面臨產業轉型及經營策略調整之壓力,如何把握舊港口再生蛻變的契機,重新出發為當前重要之課題。
港埠的發展不僅為國家對外經濟活動之重要門戶且具有帶動區域發展的意義,在此21世紀初為提昇國家經濟活動的競爭力,扮演物流及轉運的港埠,為因應全球國際航運貿易快速成長的趨勢,須及早擬訂台灣之港埠發展政策,妥為因應。
最後要感謝本期各篇作者、受訪者郭年雄副局長及主持人物專訪邱逢琛總編輯,簡連貴秘書長及撰稿許盛隆主編等同仁百忙中共襄盛舉,以及蕭嘉榮、許國強及陳少蘋等同事之協助校稿,使本刊得以準時出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