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季刊
首頁 >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 > 八十九年度第十卷第一期
『近岸景觀及保護工法專輯』
目  錄 封面
近岸景觀及保護工法專輯序言
專訪成功大學名譽教授郭金棟博士談海岸工程及台灣天然海岸保護
台灣海岸景觀與海岸保全的相容發展與展望
海岸侵蝕各種防禦工法之簡介與比較
漫談親水護岸之配置
濱海工業區景觀式堤防規劃設計
海岸公路保全工法之探討
蘇澳港防波堤沉箱之固結灌漿(上)
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八十九年度第十卷第一期封面

「海岸景觀及保護工法」專輯序言
(第十卷第一期-序言)
摘要

 隨著國人所得及生活品質的提高,週休二日的推動,國人對休閒活動的要求更加迫切與多元化。除了陸域休憩之外,海域休憩是另一急待開發的方向。因此,近岸景觀有必要善加規劃及保護 。

 誠如本刊專訪成功大學名譽教授郭金棟博士所言, 三年前,台十一線道路拓寬工程主要以消波塊堆放海岸,以作為海岸線保護工,道路拓寬了,當地人士相當歡迎,但因天然海岸遭受嚴重破壞,環保及景觀人士則激烈反對。於是,對於海岸景觀保護的聲音開始於國內出現,如何保護漸受侵蝕的西部海岸以及維護東部海岸景觀,成為當前海岸保護的討論重點。

 最近,國際的海岸保護趨勢已取代線的傳統保護工法,改朝軟性且近於自然的工法發展。海岸保護的設計如果事先通過景觀規劃及環保評估的程序,則可避免海岸保護、景觀及環保的衝突。如何建立適合台灣海、氣、陸象之本土化軟性且近於自然景觀及環保的保護工法,有待學者專家的研究探討。

 基於以上概念,本刊刊出如目錄所示的數篇文章,與大家分享。 

作者:洪憲忠/交通部運研所港灣技術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

   林澤熙/中興工程顧問公司彰濱計畫海工組 組長

專訪成功大學名譽教授郭金棟博士談海岸工程及台灣天然海岸保護
(第十卷第一期-專訪)
摘要

 台灣海岸線長,近年政府及民間企業相繼進行填海造地、築路建港、濱海開發等工程,對原始海岸造成相當的破壞。因此,如何保護天然海岸,成為大家必須重視和面對的問題。希望政府能對原始海岸造成相當的破壞。因此,如何保護天然海岸,成為大家必須重視和面對的問題。希望政府能對我們的海岸保護與開發,進行整體而長遠的規劃。


作者許盛隆榮工公司行政處副處長    

   本會出版委員會專欄主編


台灣海岸景觀與海岸保全的相容發展與展望
(第十卷第一期-海岸景觀及保護工法)
摘要

 台灣位於亞洲大陸大陸棚的東南邊緣,本島的西側是台灣海峽,深度一般在200公尺以內,最淺的地方只有一百多公尺;東側面臨太平洋,海底地形異於西岸;東岸的地形急遽下降,在40公里的短距離內,地底面降至四千公尺以下。台灣本島是一個地質相當年輕的摺皺山脈地區,山脈的走向與島的延長方向近乎平行;中央山脈又稱脊樑山脈,分佈在本島中央偏東的位置。因此與東岸陡立的岩石崖岸,西岸的平原、沙洲、淺灘、瀉湖、海埔地和沙丘等地形,形成強烈的對比。同時雕塑出台灣海岸豐富的景觀資料,以下分別簡述台灣的資源。

作者:張憲國/交通大學土木系副教授     


海岸侵蝕各種防禦工法之簡介與比較
(第十卷第一期-海岸景觀及保護工法)
摘要

 防止海岸侵蝕之措施,在觀念上及設計上如未考慮周全,可能造成難以收拾的局面,高雄縣蚵子寮海堤一再遭受損壞,即為明顯的例子。在防護觀念上必須建立保護對策之先後順序,能夠自然保護之海灘,不以海岸結構物破壞其平衡反而發生侵蝕。原則上應先瞭解造成侵蝕之因素,然而此法通常不容易達成,因此退而選擇適當的海岸結構物來保護海岸。選用何種結構物從事保護,應慎重考慮其立即性及長期性之影響,避免保護工法選擇不當,長期後反而更難保護。此外在設計上除要求結構物本身安全並發揮最大保護效果外,應使其對鄰近海岸之影響降至最小。

 防止海岸侵蝕之對策有列數類:(1)海堤或護岸;(2)突堤(防沙突堤);(3)離岸堤、人工淺礁;(4)魚尾型防波堤;(5)岬灣控制;(6)人工養灘;(7)沙丘;(8)海灘水位控制。

 如何以上述方法之一或混合使用,來達到控制波浪、漂沙及近岸流之目的,應從其功能、安全性、耐久性、經濟性、施工性、環境衝擊及景觀等因素來評估,以下分別介紹各種海岸保護工法及其優缺點。


作者:許泰文/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   


漫談親水護岸之配置
(第十卷第一期-海岸景觀及保護工法)
摘要

  近十幾年來,台灣經濟高度成長,人民生活所得及生活水準日益提高,經濟活動由傳統的農、工業過渡至以商業、科技為主的產業,而國人對休憩活動的要求亦趨精緻與多元化,因此近年來,水域休憩活動(包含河川、海岸區域之活動)人口有逐年上升的趨勢。

 水岸位於陸域與水域之交界處, 其主要功能在於提供一緩衝區以達到防洪、治水的目的,並保護其背後之土地、生命、財產以及各類之活動,因此其設置以堅固耐用為基本考量,在海岸、港灣之護岸需考慮波浪、潮汐、颱風暴潮、海岸侵蝕等,在河川之護岸則需考慮洪水及水流之沖刷,另外,結構物之自重、水壓、波力、土壓、地震力外力亦是結構安全的考慮事項。 但隨著經濟的發展與土地密集利用,護岸區域亦是人類生活及各類活動的延伸,因此其功能不再僅是安全上的確保,同時必須兼顧環境淨化、生態的保全、水線附近的多樣化機能以及視野景觀環境。

 台灣的河川與海岸之護岸之規劃設計,從來以安全為主要考量,隔絕了人與水之互動,但隨著時代的演變、社會的需求,近年來亦逐漸重視生態與水岸環境,本文內容主要著重在親水護岸附近之規劃概念與其注意事項上,希能提供未來在規畫親水護岸時之參考。


作者:翁文凱/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副教授    


濱海工業區景觀式堤防規劃設計
(第十卷第一期-海岸景觀及保護工法)
摘要

 台灣地區地狹人稠,土地資源有限,目前在內陸開發工業區已不受歡迎之情況下,為國家整體經濟永續發展之需要,工業區已朝沿岸地區發展,惟海岸地區蘊育著經濟性、生態性、景觀遊憩性及學術教育性等資源功能,為顧全與調合這些功能,濱海工業區之開發宜朝環保與產業並重之方向規劃設計,景觀式堤防之規劃設計即為其中重要之一環,產官學界宜共同研發本土性景觀式堤防,期使工業區之開發與沿岸地區居民共存共榮, 並提昇國家競爭力。


作者:林澤熙/中興工程顧問公司彰濱計畫海工組組長

   海下技術協會出版委員會專輯主編


海岸公路保全工法之探討
(第十卷第一期-海岸景觀及保護工法)
摘要

 台灣海岸公路西部以西濱快速道路,東部 以台十一線為主要代表公路,而台灣西部海岸為平緩沙灘地形,濱海道路離海岸線尚有一段距離,大部份公路皆在沙灘區外,不會受暴潮危及公路路基及行車安全。東部台十一線由花蓮至台東全線沿著海岸構築,路線經過之地形與海岸為板塊隆起地形變化很大,景觀雄偉,因此公路常沿著海岸地形構築,路基受波浪與暴潮之作用,常導致公路路基破壞而危及公路行車安全。為維護海岸景觀的自然化,維護行車安全,暢通交通運輸及保全國土目的,引發防制海岸侵蝕地形之保護工法的探討,以何種工法來保護具有景觀價值的海岸公路最能同時保有維護景觀與保護路基的功能,即成為海岸公路保全最重要的課題。


作者: 邱永芳/交通部運研所港灣技研中心海岸工程組組長   

蘇澳港防波堤沉箱之固結灌漿(上)
(第十卷第一期-海岸景觀及保護工法)
摘要

 蘇澳港南防波堤近幾年來受颱風波浪作用造成多起沉箱破壞斷裂現象,嚴重危害防波堤安全及港區之遮蔽效應與安全靠泊,八十五年蘇澳港務分局曾針對南防波堤損壞原因,做深入探討並提出改善方法,認為蘇澳港防波堤產生的七種破壞情況,其主要原因可能有下列三點。

(一)原始設計外力考量不足造成沉箱之位移、擠壓及震動,引致沉箱內級配料的壓密沉陷而使沉箱壁被動土壓滅少,海側沉箱牆之厚度不足以扺抗波力,因之沉箱牆版容易造成震動而破壞。

(二)受地形與防波堤佈置的影響,造成波浪集中,加速防波堤之破壞。

(三)混凝土之骨材隱含有潛在性鹼骨材反應,使結構物具有潛在膨脹性的危險。 


作者: 陳圭璋/交通部運研所港灣技研中心副研究員   

 

若欲索取詳細資料請參閱出版物訂購單或來電洽購,季刊每本售價新台幣200元
   連絡電話:02-87716708 黃郁媚小姐